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五苓散:治寒水,除寒濕,解表熱。(腎陰虛之外熱用肉桂引火歸元)

五苓散證被稱為假白虎湯證。.白虎煩渴熱陽明.,也會出現煩躁、口渴,但卻是陽明氣分大熱所致。五苓散證是膀胱蓄水所致,其辨證要點是小便不利,與白虎湯證不同。與第一段的胃燥也不同,胃燥的病位在陽明胃,在中焦;五苓散證的病位在太陽膀胱,在下焦。

五苓散證實際上就是太陽的表里證,或者說是太陽的經腑證,外有太陽經證,內有膀胱氣化不利的腑證,治當發汗利小便,以.五苓散.主之。五苓散由茯苓、豬苓、澤瀉、桂枝、白術五味藥組成,作散劑服,散者散也。.以白飲和.,就是用白米湯把藥散調好。.服方寸匕.,方寸匕是古代量藥的一種器具,約一寸見方大,一方寸匕以藥不落為度,估計有現在的三錢左右。一天服三次。.多飲暖水,汗出愈.,《外臺秘要》第四卷在五苓散的服法后說多飲暖
水.以助藥力.,也就是增強發汗之力,就像服桂枝湯后啜熱稀粥來助發汗解肌之力一樣。

五苓散是兩解之法,既發汗又利小便,使外竅利而下竅通。外竅就是皮毛腠理,下竅就是尿道。五苓散的組方意義和小青龍湯有一定共性,小青龍湯是外解表寒,內散寒飲;五苓散也是外散表邪,內利水氣,都是表里兩解之劑。如果沒有表證,只是小便不利的蓄水之證,五苓散也可用,因此,不要被表證所局限。苓者,令也,能行肺,利三焦,以至于膀胱,.肺為相傅之官,治節出焉.,也就是所謂的.五苓散者,通行津液,克伐水邪,以行治節之令也。.大而言之,就是能調節人身上的陰陽氣水。《內經》曰:.少陽屬腎,上連于肺,故將兩臟?.,少陽就是手少陽三焦,.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水道就是三焦。水和氣是陰陽平衡的物質基礎。五苓散利小便,實際上就是利三焦,也是利肺氣。因此,也不要被膀胱所局限。

五苓散的臨床應用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利水以行津液;第二,利濕邪;第三,治風濕疫氣。利水,體現在五苓散治療太陽蓄水證。利濕,體現在《金匱要略》茵陳五苓散治療濕重于熱的黃疸。治風濕疫氣,《博文類纂》記載了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淋雨乍歇,地氣蒸郁,令人驟病.,不但下雨,天氣還熱,地氣向上蒸郁,自然界濕氣太盛,使人發病,可以用五苓散治療。

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半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白術十八銖

上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這一條論述太陽腑證中五苓散證的證治。因為膀胱是寒水之氣,所以太陽病里寒水證比較多。《內經》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說明太陽是本寒標熱之經。

這一節要分兩段來體會,.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為一段,是假賓定主的筆法。.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為另一段,才是條文的主題,就是五苓散證。

.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發汗太過,就會.胃中干.,胃是水谷之海,津液干涸,陽氣有余,就會.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胃里津液一干涸,就求諸于外,就要喝水來滋潤胃燥。.少少與飲之.,這種欲飲水是一種病態,已經胃氣不和,如果喝急喝多了,就容易產生停水的問題。令胃氣和則愈.,水到胃了,胃燥緩解,胃氣調和,這個病就好了,實際上就是.陰陽自和者必自愈.。胃燥較輕,尚能化生津液者,可以通過這種補水法來治療,不必用藥。胃燥較重,通常補水也不能自愈,要考慮用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

.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脈浮、微熱,說明表不解。太陽之表叫太陽經證,經與腑如樹之有枝也,是整體聯系的。由于經表之證不解,加之大汗,膀胱腑氣不利,氣化功能失常,就會出現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津液就不行,就又會出現消渴。什么是消渴?渴欲飲水,飲后小便不利,形成蓄水,就是膀胱里停水了。膀胱停水,津液就不能敷布。凡有所停而必有所缺,依然口渴,就是消渴。
五苓散證是寒與水結
 
五菩散證,即《傷寒論》太陽腑證的蓄水證,大多認為是熱與水結(1〕,我認為是寒與水結,理由是: 1.從五荃散的藥物組成看:澤瀉、二等通讀利水,白術固堤利水,桂枝開閘放水兼解表寒.其中白術性溫,桂枝大溫,二等性平,雖澤瀉性寒,但非大寒,此僅用其味淡峻利;合為淡利水飲疲閉、溫開膀朧氣化,兼解表寒,應當性溫。《金眨·痰飲篇》治飲停下焦亦用之,就是明證。飲證的生成,本身就是陽虛有寒,又經云:'寒者熱之,熱者寒之”〔2〕,可見五菩散性溫,所治之證當是寒. 2.從發病經過看:太陽表證多為寒邪傷表,雖有傷寒、中風之別,只不過是因衛氣有強弱而區別表實、表虛的互用詞罷了,仲景亦'惡寒”、“惡風'互換,況風為百病之長,寒邪襲人,多以風為其先導,故雖有風也是以寒為主,這也是區別風熱表證以熱為主的地方,再看治太陽表證的麻黃湯、桂枝湯,無一不是辛溫之劑,而無因是中風而設辛平之劑,只是有汗時為衛虛、風稍多(風為陽邪,其性開泄)而巳.既為寒邪.循經入腑.腎(膀臉)為寒水之臟,又未從陽化熱,況寒邪在表時已傷膀朧之陽.既未化熱,仍當是寒. 3.從膀朧氣化功能失常看:因寒為陰邪,易傷陽氣,主凝滯.寒傷膀朧之陽,才使其氣化功
 
五苓散
 
一、蓄水
       俞長榮醫案:一程姓病人,證見高熱口渴,譫語不眠,小便短赤,脈浮洪大。連給大劑人參白虎湯三劑,不但證狀元減,口渴反而增劇。我素遵家訓(家父酬胃:傷寒方治病效若樣鼓,但用之不當,禍亦不淺。凡傷寒用藥逾三劑而病不減者,就要退讓高明,萬勿固執己見,貽誤病人。先祖有“傷寒不過三”遺訓),因此向病家告辭,請其改延他醫。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誠懇之情,又使我難以推卻。正躊躇間,恰病者鄰居程某來訪,謂:他不知醫理,但聞鄉前輩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熱飲,后用桂附之類云云。我猛然大悟,急問病者,喜熱飲否?答道:喜熱飲,雖至手不可近,亦一飲而盡。再細察其舌,質紅無苔而滑。因思:脈浮洪大,發熱,雖似白虎證,但口渴喜熱飲實非白虎湯所宜。此乃無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熱,舌紅而滑;虛火擾及神明,故譫語,火不歸位,膀胱氣化失職,故小便短赤。當按膀胱蓄水證治之。選用五苓散改湯劑,桂枝用肉桂以引火歸元(每劑用桂八分研末,分兩次沖服)。僅兩劑,熱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調理半月復元。(《傷寒論匯要分析b1964:57—58)
       按語;辨證眼目為渴喜熱飲、舌滑,為太陽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與五苓散化氣行水,津布則口和熱退而病愈。
       二、水逆
       江應宿醫案;一仆人,19歲。患傷寒發熱,飲食下咽,少頃盡吐,喜飲涼水,入咽亦吐,號叫不定,脈洪大浮滑,此水逆證,投五苓散而愈。(《名醫類案1957;124)
       按語:本案乃蓄水之重證。水蓄于下,膀胱氣化功能失職,水飲內停,氣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于口,故渴欲飲水。然而內停之水飲較重,上千胃腑,胃失和降,故所飲之水,必拒而不受,以致水入則吐,而吐后仍然渴飲。于是飲水而渴不解,嘔吐而水飲不除,大論謂之“水逆”,乃蓄水之嚴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氣行水以治其本。
       三、消渴(尿崩癥)
       李克紹醫案:王某,男,7歲,1975年7月13日就診。患兒多飲多尿,在當地醫院檢查尿比重為1、007,診斷為“尿崩癥”,治療無效。診見神色、脈象無異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層薄薄不勻的漿糊似的。因思此證可能是水飲內結,阻礙津液的輸布,所以才渴欲飲水,飲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飲所致,屬于誘導性,能使不褐少飲,尿量自會減少。因與五苓散方:
       白朮12克,茯苓9克,澤瀉6克,桂枝6克,豬苓s克,水煎(《傷寒解惑論》1978)
       按語:舌苔白滑是辨識水氣內停的一個主要特征。水氣內停,滓液不布,則見口渴,飲多則溲亦多。臨床要審時度勢,緊抓主證,不可坐等小便不利、發熱之證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療。當然,如果消渴見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則為陰律虧虛,本方又當為禁用之列。
       四、失音
       劉渡舟醫案: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診。病失音四個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語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訴病情。曾服用大量滋陰清熱之品及西藥,均末獲效。患者音啞無聲.咽喉憋塞,口渴欲飲,頭目眩暈。間其大便尚調,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黃。切其脈沉,視其舌則淡嫩,苔水而滑。治須溫陽下氣,上利咽喉,伐水消陰,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為最宜。
       茯苓30克,豬苓15克,澤瀉16克,白朮10克,桂枝10克。
       服藥5劑,咽喉憋悶大減,多年小便不解癥狀亦除。惟有鼻塞為甚,嗅覺不敏,于上方加麻黃0.5克,續服3劑,病愈。從此未見復發。(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9)
       按語:此水氣不化,津液不行,陽氣不能溫照,陰氣上蔽咽喉之證。夫津液者,可滋潤官竅,今水蓄而不化津,則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飲、小便不利迭現。水為陰邪,頭為諸陽之會,陰水上凌,則頭目眩暈。舌脈之象,亦皆為陰凝不化之證。前醫不識,見有咽干口渴,以為肺胃律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陰伐陽,使水凝不去。須用五苔散溫陽化氣,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五、呃逆
       彭國鈞醫案:范某某,男,46歲。患呃逆5天,伴口吐清水,腹脹滿,小便不利曾在當地服中藥丁香柿蒂散數劑而不能止,于1987年4月2日來我院中醫門診求治。證見面白,精神疲倦乏力,頭暈,不喜言語,呃聲沉緩有力,時時欲吐,腹部脹大,煩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脈浮弦,證屆水飲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氣機逆亂。仿《傷寒論》:“傷寒,呃而腹滿,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遂予以五苓散加良姜,服2劑,諸癥悉除。(湖南中醫雜志1989;(4);15)
       按語:中焦本寒,又加水飲停滯,胃氣失和,致發呃逆。故用五苓散溫化水飲,加良姜以溫胃散寒,寒飲一去,胃氣和降,呃逆自止。
       六、癲癇
       劉景棋醫案:陳某某,男,45歲,1979年7月20日初診。患癲癇已三年,為受驚后而起,最初每月數發,近半年來每天發作,發則不省人事,驚叫抽搐,項背強直,口吐涎沫,每次發作約持續八至十二分鐘,屢用西藥,未能控制。口渴自汗。苔薄白,脈浮滑。辨證:氣化不行,水飲上沖。治則:化氣行水,怯風止痙。處方:
       茯苓18克,豬苓18克,桂枝18克,白朮18克,澤瀉30克,鉆地風30克,千年健30克,鉤藤30克,防風21克。
       服6劑已控制發作。服24劑,臨床治愈。療后3年無復發。(《經方驗肥987:101—102)
       按語;五苓散治病痛,國內外均有報導,本方對水飲型癲癇,療效甚佳。
       七、解顱(腦積水)
       楊君醫案:李某某,男,9個月。患兒出生后至第7個月前一切正常,第7個月后,發現有手不靈活,有腿活動能力較差,之后患兒頭部明顯迅速增大,到8個月時雙眼已呈“落日”狀,頭部青筋顯露,顏面紫紅,頭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動,身體極度消瘦。頭圍56厘米,前后囪門擴大而飽滿,凸出于顱骨。先后經數個醫院診斷為腦積水。
       處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豬苓、澤瀉、牛膝、車前子各10克,白朮5克,桂枝2克。水煎頓服。
       服藥后尿量明顯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狀,至服完第6劑藥后,囪門明顯凹陷,面色漸轉紅潤。前后共服藥27劑,息兒四肢漸能活動,頸部亦有力,能抬頭活動,囪門未再凸起而痊愈。服藥期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7年半后追訪,患兒已9歲,精神飽滿,智力良好,沒思過其它疾病,頭圍仍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發育欠佳,活動力較差。身高、體重均與同年齡健康兒童無異。(新醫藥學雜志1978)
       按語:腦積水癥類似中醫“解顱”。有虛實之別屬實者,每由水液內蓄、上泛顱腦而發;屬虛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囪門開大所致。由于五苓散具有滲濕利尿作用,既可以減少腦脊液的產生,又增加了腦脊液的吸收,從而降低了顱內壓,對腦積水屬實者有效。此例腦積水兼見目腫、消瘦、四肢不能活動,顯系脾腎功能失調,水液內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劑即獲痊愈。
       八、頭痛
       嚴仲慶醫案:顧某某,女,24歲,1983年1月23日入院。發作性頭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暫意識障礙反復發作近三年。曾4次住院治療,發作期間漸趨縮短,多次腦電圖、腦血流圖及顱片檢查無異常發現。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劇烈頭痛,兩側太陽穴及前額尤甚,經治療無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擬診為血管神經性頭痛,癲癇待排。診見頭痛欲裂,入夜益劇,甚則四肢捶床,抱頭痛哭,口干,渴飲,舌紅、苔微黃而少,脈細數。予清熱平肝,祛風滌痰之劑不應。細詢之,知其雖口干渴飲,但小便卻不多。故撇開頭痛一癥,但從口干渴飲,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苓散原方:
       豬苓、茯苓、澤瀉、白朮、桂枝各l0克。
       是夜頭痛即未發作。7劑后痛止出院.囑續服一個月年余,末見復發。(新中醫1989)
       按語:水蓄膀胱,經脈不利,不通則痛。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經脈之水氣,則經通竅暢而愈,足見經方之鬼斧神工。
       九、耳鳴
       吳克純醫案:徐某某,男,32歲,l982年9月8日診。思者耳鳴3月余,曾服小柴胡湯、龍膽瀉肝湯、黃連溫膽湯、耳聾左慈丸、補中益氣湯等60余劑皆乏效。到診:兩耳內有蟬鳴之聲,時或如風入耳,聽音不清。查體質壯實,飲食、大便正常,小便日數次,色淡不黃,舌質淡紅、苔白,脈浮,兩耳內未發現異常變化。此清竅不暢而致耳嗚。以上病治下,上竅不暢,瀉下竅,以利小便之法治之。試投五苓散加味;
       澤瀉30克,茯苓、白朮各15克,豬苓12克,桂枝、石菖蒲各9克。
       服一劑后,小便次數增多,耳鳴漸減,連服5劑,耳鳴消失。(新中醫19895<5):47)
       按語:腎開竅于耳,主二陰。腎不化氣,水泛清竅,亦可致耳嗚、耳聾。采用五苓散化氣行水之法,利小便,泄下竅,下竅通而上竅暢,耳鳴隨之而愈。
       十、眩暈
       董圣群醫案:張某某,女,37歲。反復發作性眩暈、惡心、嘔吐四年,再發作加劇4天。經五官科檢查,診斷為內耳眩暈病。舌質淡苔白,脈濡。
       處方:澤瀉20克,豬苓12克,茯苓12克,白朮l0克,桂枝10克,
       每日一劑,煎湯200毫升,分三次服。
       服藥三天后眩暈、耳嗚、惡心、嘔吐明顯減輕,服藥一周后癥狀完全消失。
       按語:以方測證,還應省口渴,小便不利等癥,方為用五苓散的對之機。
       十一、能近怯遠證(假性近視)
       錢光明醫案:楊某,男,14歲,1985年6月10日初診。患兒近來視力下降,1985年5月在校普察視力,雙眼均為0.1,經本院眼科檢查角膜透明,無水腫和云翳;晶體透明,眼底視盤清,A:F=2/3,黃斑部光反射存在。排除眼科其它疾患,診斷為假性近視。后經同學介紹求治,余想五苓散為通陽化氣利水之劑,似可緩解睫狀肌水腫痙攣狀態,詢知渴欲飲水,查舌淡苔白厚,脈和緩,子五苓散:
       澤瀉20克,豬苓、云苓、焦白朮各10克,桂枝8克(治療中停用其它一切中西藥),水煎服。5劑后自覺視力好轉,上課可不戴眼鏡,上方再予10劑。一月后復查視力:左眼為0.5,右眼為0.6,繼服上方5劑,以資鞏固。
       按語:假性近視屬中醫“能近怯遠證”,古人認為是陽微陰盛,以致陽被陰浸,光華發越于近,多用定志九或補腎藥治療。西醫學認為假性近視為在校青少年的眼科多發病,多因不正確的看書引起睫狀肌水腫痙攣,而失其調節的一種功能性變化,五苓散為通陽化氣利水之劑,據報導有緩解睫狀肌水腫痙攣的作用,故守本方而取效。
       十二、低熱
       孫會文醫案:劉某某,男,53歲。低效月余,體溫37.5—38℃,病者倦怠無力,脘腹痞悶,口談乏味,大便稀溏,化驗大便常有不消化食物。脈沉弦,苔白膩。辨為濕困脾胃,方處五苓散治之。病者服藥10劑,諸癥均見好轉,體溫恢復正常,繼用人參健脾丸善后。(湖北中醫雜志1982;(4);36)
       按語:本案低熱,脈證合參,當為濕困脾胃,遵“內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原則,除濕乃是當務之急。五苓散健脾滲利水濕,濕去脾胃功復則低熱得除。蓋發熱一證,成因繁多,貴在審因論治,切忌妄投苦寒,否則,冰胃敗脾,不一而足。
       十三、背寒冷
       孫會文醫案:孫某某,男,55歲。近一年來,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發冷處,即使穿棉背心也覺寒風襲入。某醫投于當歸生姜羊肉湯乏效,延余診治。脈弦滑,苔白濕潤,辨證為“飲留心下”,選方五苓散治療。患者服藥15劑,背冷得良,隨訪一年安好。(湖北中醫雜志1982;(4):36)
       按語:心之腑在背,飲留心而不去,阻礙陽氣布散,致使背部寒冷。“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金匱》一語點明此案之病因。而飲為陰邪,遇寒則聚,得溫始行。五苓散有溫陽化飲之力,使心下留飲去而背冷除。
       十四、脾虛外感(胃腸型感冒)
       錢光明醫案:王某,女,1歲3個月,1987年3月24日診。患兒兩天發冷發熱,鼻塞流涕,出汗,昨夜又瀉下水樣便4次,今晨瀉下4次,尿少,舌淡苔白厚,指紋談,體溫36.4℃,證局外感風寒,水濕內停,氣化失常,治當健脾祛濕,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澤瀉6克,豬苓、茯苓、白朮各3克,桂枝2克,水煎服。
       1劑后腹瀉止,鼻塞失,舌苔轉薄。2劑而諸癥皆除,病愈未發。(國醫論壇1988)
       按語:外感風寒,內兼脾虛濕停,故用五苓散外解風寒,內利水濕而愈。
       十五、汗出
       王殿威醫案:王某某,男,25歲,1980年6月初診。自1978年患胸膜炎之后,便開始出汗,經過抗結核治療一年后,胸膜炎已痊愈,但出汗卻有增無減。白天動則汗出,夜晚寐則汗出,以后漸次增多,甚則身如洗浴,神疲乏力,極易感冒,飲食不佳,大便不爽,服中藥達數十劑,有從陽虛治療,用益氣溫陽,固表斂汗,服藥后反增煩熱;有從陰虛治療,滋陰降火,固陰止汗測汗出愈甚。余診其舌苔白膩,脈緩無力,辨證屆濕阻中州,脾陽不振,中陽不得外達。治宜溫陽化氣,健脾除濕。方用:
       白朮10克,澤瀉10克,豬苓6克,云苓6克,桂枝5克。2劑。
       汗出十愈八九,再服2劑,三年之頑疾競獲痊愈。隨訪一年末見復發。(中醫藥學報1986)
       按語: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為人身之藩籬,攝衛徹邪。今水濕內盛,蓄于膀胱,氣化不振,則在表之衛氣虛弱,失于固攝而見汗出。當此之時,務利膀胱水濕,復其氣化,以振奮衛氣,則不補氣而肌表固,不止汗而汗自止矣。此經病治腑之法也。
       十六、血崩(功能性子宮出血)
       張祥福醫案,楊某某,女,35歲,1978年5月12日診。思者素體肥胖月經過多,先后無定期,經期7天,淋漓不絕,今日中午突然小腹劇痛,經血暴崩如注,經某醫院診治用止血藥、輸液等急救處理無效,轉請余診治。證見面色蒼白,四肢冰冷,頭汗如珠,口吐濁沫,小腹劇痛,喜按,舌質淡胖嫩,邊有淤點,苔白微膩,脈澀。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6.5克,白細胞5200/立方毫米,中性65%,淋巴細胞30%,單核細胞2%*診斷:暴崩(功能性子宮出血),證屬痰濕中阻胞官。治以益氣止血,通陽利濕。
       方擬五苓散加曬參10克、阿膠10克(烊化兌服)、三七10克(研末沖服)服2劑,5月14日復診;精神大振,四劑轉溫,血崩緩停,原方續服5劑,漏血盡止而愈(湖南中醫雜志)
       按語:患者素體肥胖,頭暈胸悶,口吐濁沫,舌胖苔膩,乃痰濕內停之象。痰濕內阻胞宮,沖任不固,而為血崩,治以五苓散通陽利濕,并加曬參、阿膠、三七以益氣養血止血,標本兼治,故獲良效。
       十七、痄腮
       姜曉醫案:袁某,男,11歲,1986年3月11日診。患兒三日前始感微惡風寒,納差,繼而發燒,體溫38、5℃,兩腮腫痛,惡心欲吐,不思飲食。曾服普濟消毒飲,病反加劇,昨夜體溫升至39.2℃,頭痛嘔吐,胸中煩悶。刻診:面色蒼白,兩腮腫痛,嘔吐頻作,吐出物盡為水液,吐后渴飲,水入復吐,且伴睪丸水腫,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滑數。診斷;療腮、水逆證。病機:瘟毒上結,水飲內停。治法:通陽化氣,行水解肌。方藥;五苓散。
       桂枝6克,茯苓、豬苓、澤瀉、白朮各l0克。搗末,分作三次,水送吞服。
       1劑后不再嘔吐,脘腹覺暢,能進飲食,頭痛減輕,體溫38.2℃。繼用原方作湯劑,并加山豆根10克,魚腥草20克以解毒散結。2劑后,諸癥消失,腮腫亦平,惟精神稍差,飲食欠佳,隨用參苓白朮散調理善后。(四川中醫1988;(4>;27)
       按語:痄腮治以清熱解毒法多,而本案上有渴而欲飲,水入即吐;下有小便不利,睪丸水腫。顯系五苓散證,乃脾胃陽虛,水飲內停所致。故治不宜再用常法,而徑用五苓散收功。
       五苓散的臨床運用相當廣泛,本方略加變通,或與其他方劑合用,可以用來治療多種水邪蘊郁的病證。本方加茵陳,名為“茵陳五苓散”,治療濕邪而小便不利的黃疸證;本方加寒水石、生石膏、滑石,名為“桂苓甘露飲”,治療濕邪郁而化熱的小便不利,煩熱而口渴。本方去桂枝加人參、肉桂,名為“春澤煎:,治療年高體弱,正氣不足,中氣虛衰,腎功能不全而小便不利者;本方加蒼朮、附子,名為“蒼附五苓散”,治療素體陽虛,寒濕內生,證見腰眼發涼,兩足冷,腰腿酸重,小便不利等癥;本方合平胃散,名為“胃苓湯”,治療平素喜食厚味肥甘,久而濕濁內停,而使胃脘脹滿,小便不利;本方加川核、木通、小茵香,是陳修園治療疝氣的經驗方,臨床證明,凡疝氣而見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者,用之甚佳。
 
五苓散——內通三焦,外達皮腠,諸濕腫滿,疏而導之
 
五苓散(利濕之劑)
柯琴《傷寒來蘇集》
第71條原文:“若發汗后,脈仍浮,而微熱猶在,表未盡除也。雖不煩而渴特甚,飲多即消。小便反不利,水氣未散也……小便由于氣化。肺金不化,金不生水,不能下輸膀胱;心氣不化,離中水虛,不能下交于坎。必上焦得通,津液得下。桂枝色赤入丙,四苓色白歸辛,丙辛合為水運,用之為散,散于胸中。必使上焦如霧,然后下焦如瀆,何有煩渴癃閉之患哉?”
釋第74條原文:“邪水凝結于內,水飲拒絕于外,既不能外輸于玄府,又不能上輸于口舌,亦不能下輸于膀胱,此水逆所由名也……五苓因水氣不舒而設,是小發汗,不是生津液,是逐水氣,不是利水道。”綜上所述,五苓散證的病機可歸納為“三焦氣化不利”,五苓散的作用可歸納為“內通三焦,外達皮腠,通陽化氣,行水散濕”。
組 成:
豬苓、茯苓、澤瀉、白術、桂枝  
方源
《內經·靈蘭秘典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內經·至真要大論》:“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組成
 豬苓 十八銖[12g]去皮 澤瀉 一兩六株[20g] 白術 十八銖[12g] 茯苓 十八銖[12g] 桂枝 半兩[8g]去皮  〖用法〗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方歌
五苓散治太陽府,澤瀉白術與二苓,
溫陽化氣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主治
1.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舌苔白,脈浮。  
2.水濕內停。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等。  
3.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功用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病機
 太陽表邪未解,內傳太陽膀胱腑,致膀胱氣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陽經腑同病。外有太陽表邪,故頭痛發熱脈浮;內傳太陽腑以致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不利,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輸布,則煩渴引飲,飲入之水不得輸布則水入即吐,而成水逆。   
運用
〖注意事項〗  
1.入湯劑不宜久煎。  
2.濕熱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附方一〗
茵陳五苓散(《金匱要略》)   
組成:茵陳蒿末[4g]、五苓散[2g]   
用法:上二味和,先食飲方寸匕(6g),日三服。  
功用:利濕退黃。  
主治:濕熱黃疸,濕多熱少,小便不利等證。   
〖附方二〗 四苓散(《明醫指掌》)   
組成:白術 茯苓 豬苓 澤瀉[各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滲濕利水。  
主治:內傷飲食有濕,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附方三〗 胃苓湯(《丹溪心法》)   
組成:五苓散 平胃散[各3g]   
用法:上合和,姜棗湯,空心服。  
功用:祛濕和胃,行氣利水。  
主治: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不止。  
[以上三方鑒別]  
以上三方均為五苓散加減而成。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專淡滲利水,主治水濕內停,小便不利諸證。胃苓湯系平胃散與五苓散合用,具有行氣利水,祛濕和胃之功,主要用于水濕內盛的泄瀉、水腫,小便不利等。茵陳五苓散即五苓散加入倍量之茵陳,具有利濕清熱退黃作用,適用于黃疸病,屬于濕多熱少,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
治太陽病發汗后,汗出惡寒,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及中風發熱,六七日不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宜此主之。通治水腫,霍亂身疼,胸臍下悸,吐涎,頭眩等證。此利水之祖方也。松原市中醫院推拿按摩科趙東奇

豬苓 茯苓 白術(各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桂(五錢) 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調服。

 

〔附〕辰砂五苓散
(汪 庵《醫方集解》) 治暑熱。五苓散加朱砂。

 

〔附〕蒼術五苓散治寒濕。五苓散加蒼術。

 

茵陳五苓散治黃膽。五苓散加茵陳蒿。

 

〔附〕春澤湯
(汪 庵《醫方集解》) 治無病而渴,與病瘥后渴者。

五苓散加人參。(再加甘草,亦名春澤湯。)

五苓散治太陽腑,(王好古《此事難知》曰∶“五苓散為下藥,乃太陽里之下藥也。太陽高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小便利者,不宜用。”)桂術澤瀉豬茯苓,多飲暖水取微汗,雙解表解也。服后多飲暖水,取其氣散營衛,令得似汗而表里雙解矣。)小便不利而渴飲,飲蓄胸中水氣停。(胃中干燥而渴飲,此無水也,與水則愈,宜白虎湯。小便不利而渴飲,此蓄水也,利水則愈,宜五苓散。)水入即吐名水逆,(胸中有水,則不能容水,故水入則吐。水入合看益分明。(按∶五苓證,一則曰“傷寒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一則曰“中風發熱而煩,渴欲飲水,水入即吐”,二條合看,益知五苓為利水而設,非治煩渴也。)故用五苓(散)通水道,不然煩渴豈堪烹。(水氣蒸騰,為煩,為渴,與五苓以利水,水去則煩渴治病必求其本也。若煩渴非因水氣者,豈五苓所可治哉!)身疼霍亂分寒熱,表里陰行。(霍亂身疼,須分寒、熱二證∶若熱多欲飲水者,宜五苓散和太陽之表里;若寒水者,宜理中丸理中臟之陰陽。)若以桂枝更肉桂,(此本一方二法。治傷寒用桂枝,用肉桂,乃有表無表之分。)吐涎眩悸水邪聽。(臍下悸,吐涎沫,水氣自下而上逆頭精氣不布于上也。惟利其水,則眩悸吐涎悉愈。)水邪內著誠能卻,外溢肌膚腫亦靈治內著之水,誠為合度,即里水外滲于肌肉而為腫滿者,亦靈。)除桂名為四苓散,渴服之寧。(周揚俊曰∶“但小便不利而渴,只用四苓足矣。”蓋外無惡寒發熱身痛之則不必用桂枝;內無眩悸吐涎之里證,則不必用肉桂。)辰砂清熱蒼除濕,黃膽茵陳(五苓散加辰砂清熱,名辰砂五苓散,加蒼術勝濕,名蒼術五苓散,加茵陳治疸,苓散,皆仍五苓之名。)春澤(湯)加參名便易,病前病后渴能平。(五苓散加人參,湯,取古詩“春水滿泗澤”意,明言此湯治胸中有蓄水之渴也。一因無病而津氣先虛病后而津氣未復,故加參以生津益氣。)五苓(散)利水之專劑,作散方能布水精。(五利水之專劑,作散服者,取其停留胸中,緩循經絡,以輸脾歸肺,下達膀胱,水精四布經并行,則水得盡去,而津液不傷,此仲景之微意也。)寧靜水邪從下竭,(小青龍治動逆之水,故汗而散之;五苓散治靜而不行之水,故引而竭之。)變湯鮮效古來評。(徐靈臺軌范》曰∶“此乃散方,近人用以作湯,往往鮮效。”終當從古法為是,用者審之。

 

豬苓湯
治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并治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

豬苓(去皮) 茯苓 澤瀉 滑石(研) 阿膠(各一兩) 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膠烊化,溫服七合,日三服。

豬苓湯內二苓全,澤瀉阿膠滑石研。利水育陰兼瀉熱,(此即五苓散去桂、術,加阿膠育陰苓散利水雖同,寒溫迥別,惟明者知之。)溺秘心煩嘔渴痊。(心煩為熱,小便不利屬濕,濕熱郁蒸,則嘔而口渴。)汗多胃燥非宜用,恐令亡津大便堅。(《傷寒論·陽明篇》云∶“汗多胃燥 ”

茯苓甘草湯
治傷寒汗出,厥而心下悸,口不渴者。

茯苓 桂枝(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 生姜(三兩) 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溫服。

茯苓甘草(湯)桂生姜,泄水(茯苓生姜)扶陽(桂枝甘草)厥悸嘗。(水停心下則悸,陽氣不布

厥而心汗出厥諸家不為陽用茯湯。之證則為使非 。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治傷寒發汗后,其人臍下悸,欲作奔豚者。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

苓桂甘草大棗湯,草棗培土苓制水,還加桂枝保心陽,茯苓重用法先煮,(凡方中重用之藥之。緩。下悸凌心藥,桂能伐悸宜。

 

苓桂術甘湯
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及傷寒吐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

茯苓(四兩) 桂枝 白術(各三兩) 甘草(二兩炙) 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苓桂術甘(湯)蠲飲劑,崇脾以利膀胱氣。(膀胱氣鈍則水蓄,脾不行津液則飲聚。白術、甘胸脅當以當則曰∶“苓桂術甘湯主飲在陽,呼氣之短;腎氣丸主飲在陰,吸氣之短。蓋呼者出心肺,吸者出腎肝。茯苓入手太陰,桂枝入手少陰,皆輕清之劑,治其陽也;地黃入足少陰,出萸入足厥陰,皆重濁之劑,治其陰也。一證二方,豈無故哉!”)誤汗動經身振搖,陽虛輕者斯能御意。

 

〔附〕桂苓甘露飲
(劉完素《宣明論方》) 治中暑受濕,引飲過多,頭痛煩渴,濕熱小
便秘

茯苓 澤瀉(各一兩) 豬苓 白術 肉桂(各五錢) 滑石(四兩) 甘草 石膏 寒水石(各

 

〔附〕桂苓甘露飲
(張子和《儒門事親》) 治伏暑煩渴,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脈虛者。

即河間方中去豬苓,減三石一半,加人參五錢,干葛一兩,藿香五錢,木香一分。河間桂苓甘露飲,五苓散加三石甘,(此即五苓散加滑石、石膏、寒水石、甘草。)中暑煩渴秘,清熱利濕所宜諳。(王晉三《古方選注》曰∶“消暑在于消濕去熱,故用五苓去濕解熱。濕熱既去,一若新秋甘露降而暑氣潛消矣。”)三石減半豬苓去,加參葛藿木此是子和(桂苓)甘露飲,脈虛水逆(水入則吐,名曰“水逆”。)服之堪。霍亂轉筋煩益虛去濁用無慚。(程扶生曰∶“吐瀉亡津煩渴,法宜補脾胃,生津液,升清降濁,此方最為合度。”喻嘉言《醫門法律》曰∶“河間之桂苓甘露飲,用五苓、三石以益胃之虛;子和之桂苓甘露飲,用人參、葛根、甘草、藿香、木香,益虛之”)

 

〔附〕六一散
(劉完素《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治暑邪表里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砂吐瀉瘧痢;又能下乳滑胎,解酒食毒。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為末,每服三錢,新汲水調下。(汪 庵《醫方集解》加辰砂名

 

〔附〕清六散
(朱震亨《丹溪心法》) 治赤痢。

即六一散一料加紅曲五錢。(一云二兩半)

 

〔附〕溫六散
(吳昆《醫方考》) 治白痢。

即六一散一料加干姜五錢。

 

〔附〕三生益元散
(吳昆《醫方考》) 治血淋。

即益元散三錢加生扁柏葉、生車前、生藕節汁各一杯調服。

六一(散)滑石同甘草,(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故名“六一”。又名天水散。)

解肌行能勝熱加甘草津虧無解暑利生脈散鎮心神姜溫六(散)白車前藕節搗。(加)

 

〔附〕大橘皮湯
(劉完素《宣明論方》) 治濕熱小便不利,大便泄瀉,及水腫等證。

滑石(六兩) 甘草(二錢) 赤苓(一兩) 豬苓 澤瀉 白術 肉桂(各五分) 陳皮(一兩)

大橘皮湯治濕熱,五苓(散)六一(散)二方綴,陳皮木香檳榔增,能消水腫及瀉泄。

(小水并榔峻下)

五苓散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五苓散合方臨床應用
五苓散”驗案集
五苓散方劑應用 皮膚緊致劑
【轉載】茯苓澤瀉湯方 轉貼:經方五苓散證的病機及其效用探討
《傷寒論》五苓散證治探討
JT叔叔慢慢教-122/123-五苓散 簡談調胃承氣湯/五苓散方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港 | 衢州市| 六枝特区| 法库县| 华池县| 永州市| 枣庄市| 宜州市| 朝阳市| 金乡县| 津南区| 和龙市| 甘孜县| 偃师市| SHOW| 东方市| 孙吴县| 长乐市| 华坪县| 石嘴山市| 金华市| 深圳市| 三门峡市| 巴林右旗| 合江县| 南投县| 北辰区| 获嘉县| 德州市| 雷州市| 淄博市| 普兰店市| 鄂托克前旗| 娄底市| 阿克苏市| 新建县| 巍山| 承德县| 屏南县| 清河县| 揭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