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雜志 2000年第2期第41卷理論探討 作者:邵東平
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玄武醫院 210018
10余年前,筆者學習張錫純氏《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時,受書中“治嘔吐,因胃氣上逆,膽火上沖者,用鎮逆湯”和“有因‘膽倒’而嘔吐不止者……方用溫膽湯加棗仁、代赭石,正其膽腑。可名正膽湯”的啟發,以赭石為主組方,治療膽汁返流性胃炎78例,效果甚佳,現介紹如下。
治療方法:以赭石為主藥,生用入湯劑先煎,一般用量20~30g。若肝膽郁熱者,加黃連、枳實、竹茹、半夏(黃連溫膽湯),以疏肝利膽,泄熱和胃;肝胃不和者,加柴胡、芍藥、陳皮、香附、川芎、枳殼(柴胡疏肝散),以疏肝和胃,理氣通降;胃氣虛弱者,加旋復花、半夏、人參、生姜(旋復代赭湯),以益氣和胃,溫中降逆。總之,要謹守病機,知常達變,辨證用藥。一般日服1劑,連煎2次后將藥汁混合,分早晚2次空腹服。
如治周某,男,43歲,胃脘部脹痛反復發作2年余。經胃鏡檢查診為膽汁返流性胃炎。服多種西藥治療癥狀未緩解。后來我處就診。患者胃脘部嘈雜、脹悶不舒無定時,伴噯氣,泛吐黃苦水,食少納呆,口苦便干,苔薄黃膩,脈弦滑。屬肝膽郁熱,痰濁內擾,胃失和降之證,治擬清膽和胃,理氣化痰法。處方:赭石30g(先煎),黃連3g,吳茱萸2g,枳實10g,竹茹10g,姜半夏10g,柴胡10g,芍藥10g,茯苓10g,陳皮6g,黃芩10g,蒲公英20g。患者服藥7劑后自覺癥狀減輕,胃脘部嘈雜感已無,稍有作脹感。苔薄膩,脈弦。繼服14劑后癥狀消失。胃鏡復查,輕度淺表性胃炎,未見膽汁返流入胃現象。隨訪1年未見復發。
膽汁返流性胃炎屬中醫“胃脘痛”、“嘈雜”、“嘔吐”范疇。按中醫學“肝隨脾升,膽隨胃降”理論,胃的賁門、幽門具有使食物下行而不上逆的作用。一旦功能失調,膽汁乘虛上逆,就會產生胃氣通降機能的紊亂。胃失通降則“膽隨胃降”機能喪失,遂出現膽汁返流之癥。
赭石,色赤,歸肝、胃、心經,有平肝鎮逆功效。其質重性降,主治病勢上逆諸癥。筆者在多年臨床實踐中,篩選出以赭石為主治療膽汁返流性胃炎,且實證、虛證皆可使用。現代實驗研究,赭石含三氧化二鐵(Fe2O3)及少量鈦、鎂、鋁、硅、錳、鈣等。筆者用其治療,取其三意:一是使膽汁不得返流入胃;二是使胃中的酸堿平衡恢復正常;三是對胃粘膜屏障起到了保護作用。隨癥靈活加味,治之得法,每每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