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炎、胸膜炎、肝炎、肝萎縮、肋間神經痛、心肌炎、腎炎、遺尿、癃閉、高血壓
標準定位:期門穴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期門穴的準確位置圖
期門穴位于乳頭直下,當第六肋間隙中《針灸甲乙經》。另說:“在乳下四寸,第三筋(肋)端”《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乳旁開一寸五分,直下一寸五分”《循經考穴編》;“在乳直下四寸,乳根下微外,日月上,橫直巨闕”《針灸集成》。
仰臥位,先定第四肋間隙的乳中穴,并于其下二肋(第六肋間)處取穴。對于女性患者則應以鎖骨中線的第六肋間隙處定取。
患者可采用仰臥的姿勢,期門穴位于胸部,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與巨闕穴齊平)。
期門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肋間外肌、肋間內肌、胸橫肌、胸內筋膜。皮膚由第五、六、七肋間神經重疊分布。肋胸膜和膈胸膜于肺下緣處相互移行,形成肋膈竇(為胸膜腔的一部分),其深面是膈肌,右側可至肝,左側抵胃體。因此該穴不可盲目深進針。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下緣→腹外斜肌→肋間外肌→肋間內肌。
布有第六肋間神經,第六肋間動、靜脈。
期門穴意義:天之中部的水濕之氣由此輸入肝經。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散行于天之中部的濕熱水氣。
運行規律:由穴外進入穴內后循肝經下行。
募集天之中部的水濕風氣,期門穴有疏肝、和胃、利脅、健脾疏肝、理氣活血的作用。
期門穴主治脾胃及胸脅部疾患:如心下切痛、飲食不下、嘔吐呃逆、傷食腹堅、霍亂泄注、下痢膿血、奔豚上下、消渴、血臌、胸脅支滿、積聚痞塊、胸中熱、臥不安、譫語不止、目眩、面赤、項強、瘖不能言、瘧疾、傷寒熱入血室、癃閉、遺尿、小便難、婦人產后余疾等。
現代又多用期門穴治療膽囊炎、胸膜炎、肝炎、肝萎縮、肋間神經痛、心肌炎等。
期門穴主治胸脅滿痛、黃疽、嘔吐、呃逆、腹脹、脅下積聚等。
消化系統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癥,腸炎,胃炎,膽囊炎,肝炎,肝腫大。
其他疾病:心絞痛,胸脅脹滿,癃閉遺尿,肋間神經痛,腹膜炎,胸膜炎,心肌炎,腎炎,高血壓。
期門穴配大敦穴治疝氣;
期門穴配肝俞穴、公孫穴、中脘穴、太沖穴、內關穴治肝膽疾患、膽囊炎、膽結石及肝氣郁結之脅痛、食少、乳少、胃痛、嘔吐、呃逆、食不化、泄瀉等。
期門穴配肝俞穴、膈俞穴,有疏肝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胸脅脹痛。
期門穴配內關穴、足三里穴,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呃逆。
期門穴配陽陵泉穴、中封穴,有舒肝利膽的作用,主治黃疸。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一般斜刺0.5~0.8寸,內部右側為肝右葉前緣,左側為橫結腸及胃底,不宜深刺。
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
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向腹后壁放散。
沿肋間方向平刺0.5-1.0寸。
針刺時應控制好方向、角度和深度,以防刺傷肝肺。
艾炷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
期門為經穴名(Qīmén LR14)。出《傷寒論》。屬足厥肝經。期門是肝的募穴,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陰維脈的交會穴。期即周期,門即門戶,兩側脅肋如敞開之門戶,穴在脅肋部,經氣運行至此為一周期,故稱期門。
期門。期,期望、約會之意。門,出入的門戶。期門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濕之氣由此輸入肝經。本穴為肝經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章門穴無物外傳而使本穴處于氣血物質的空虛狀態。但是,本穴又因其位處于人體前正中線及側正中線的中間位置,既不陰又不陽、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無熱氣在此冷降也無經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為肝經募穴,盡管其穴內氣血空虛,但卻募集不到氣血物質,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門。
肝經募穴。理同其門名解。
附注:肝經募穴。
特異性:期門穴為肝之募穴,交會穴之一,足太陽、厥陰、陰維之會。
《針灸甲乙經》:足太陽、厥陰、陰維之會。
《備急千金要方》:主喘逆臥不安,咳脅下積聚。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胸中煩熱,賁豚上下,目青而嘔,霍亂泄痢,腹堅硬,大喘不得安臥,脅下積氣。
《針灸大成》:胸連脅痛,期門、章門、丘墟、行間、涌泉。
針刺“期門”“日月”穴,可調整膽汁排泌功能,降低奧狄氏括約肌的張力。
針刺膽石癥患者的“日月”“期門”,可在短時間內引起膽囊顯著收縮,促進膽囊排空。
針刺神經系統功能正常的病人的期門等穴,捻針時逼尿肌收縮,不捻針時逼尿肌舒張。
慢性肝炎、肝硬化:用針或灸治療早期肝硬化有一定療效。對肝血流量有明顯減少。從病理組織學方面證實,灸動物“期門穴”,對藥源性早期肝硬變有療效。
檢查發現期門穴,有壓痛的患者肝區均有壓痛,肝血流圖、肝功能異常。
對膽囊的影響:有報道針刺期門穴,可見膽管口括約肌緊張收縮,停針時松馳,并有助于膽囊運動。
對松馳膀胱的影響:針刺期門穴,當捻針時,可引起膀胱收縮,內壓升高,捻針停止時,膀胱變為松馳,內壓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