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持有的生活
——發表于3月29日《中國婦女報》樂活版
《“不持有”的生活更幸福》
一場春雨過后
綠意蓬勃的芍藥
周一從松江回來帶了兩天的蔬菜:小青菜和胡蘿卜;兩種雜糧:小米和碎玉米,以及周日晚上的包子。也就是說,接下來兩天的晚飯都已解決,小青菜炒胡蘿卜,熬一碗黃澄澄的雜糧粥,三只包子吃一頓,另一頓可配一只菜場附近的好吃又不貴的咸大餅。
獨居市區的晚飯幾乎都這樣打發。從來沒有想過膩煩這回事,反倒覺得簡單隨意,又不給腸胃增添負擔。于是,就希望每日的晚飯都能這樣清淡,少鹽少油,不要肉。但是早飯和中飯則要盡可能豐富,既要吃飽也要吃好。雖說這兩頓飯大多在單位食堂解決,只能有什么吃什么。趁著午休的間歇,也會出去轉一圈,從噴香甜膩的面包房門口經過,走進去望幾眼,多半也都空手而回。甜食好吃,多吃卻無益。還須克制。
這樣過下來,每周留守市區的三天幾乎沒有任何花銷。
在鳳凰讀書上看過一篇文章,日本人寫在柏林的生活,其中有兩條印象深刻,之一就是不花錢,同樣可以過得比較好。換言之,錢,不是使生活快樂或充實的手段。另一條就是維護完整的個人時間,下班就是休息,然后與家人一起好好度過。我覺得,眼下身邊的大多數人在這兩點問題上極其突出,卻并未引起足夠重視。
日本人提出了一種生活方式,叫“不持有的生活”,專門針對上面所談的物欲或物役的人生。當中包含的某些思想與“斷舍離”類似。都市的現代人生活在物質充分豐富甚至已經達到泛濫的程度,真的活成了消費者,占有擁有的欲望支配了身心的全部活動,閑下來的時候也會變得無所適從。
前陣子,反復在網上看了多款面包機,只想在天冷的時候也能吃到發面的面食。最終還是作罷。不是錢的問題,而是考慮到使用率,只有到了周末才會用,江南的寒天也就三四個月。
同樣還有家庭縫紉機。雖然做過幾次針線感覺非常好,但真的有了那樣一臺高大上的縫紉機,我還會用它來做什么呢?像媽媽那樣踩縫紉機做新衣的手藝,我根本就沒有啊。所以,不缺這樣一塊地方來放置縫紉機,而是缺了使用它的一些動力。手工縫幾件書衣的工程,何必耗費財力又占空間并且增添心理負擔去買一臺機器呢。
我的手工書衣
在不持有的觀念中有這樣一條,自己用不到的東西可以轉送給有需要的人,讓物品流動起來。其實,不僅是一些家用小電器,許多生活用品尤其是衣物,都可以轉讓。坦白地說,我居家的四季衣裳都是媽媽寄過來的,媽媽身邊有很多這樣的老年朋友,家里孩子買了太多衣服,有些衣服的標簽還未剪下就處理了。
中年以后,我在努力經營清簡的生活:物質越少越精越好,精神則盡可能豐富充實和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