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這顆心--事實上,它實在沒有錯。它本質上是清凈的,且原本就是平靜的;若不平靜,那是因為它跟著情緒走。真心與這些無關,它只是自然的一面,因受情緒欺騙,而變得平靜或擾動。未受訓練的心是愚癡的,感官印象很容易讓它陷入快樂、痛苦、愉悅或憂傷之中。不過心的真實本質并沒有那些東西。歡喜或悲傷不是心,它只是欺騙我們的情緒,未經訓練的心迷失后,就跟隨著情緒而忘了自己。于是,我們便以為是自己在沮喪、感覺自在或其他等等。
但是,其實這顆心原本是不動與平靜的--真正的平靜!只要風靜止,葉子就會安住不動;風來了,葉子隨之舞動,它舞動是源自于風。心的舞動則是源于感官印象,心跟隨著它們,否則就不會舞動。若完全覺知感官印象的真實本質,我們就能不為所動了。
修行就是要看見本心,我們必須訓練心去覺知那些感官印象,且不迷失其中,讓它能平靜下來。我們艱苦修行的一切努力,都只是為了這個單純的目標。
獲得佛法須培養心中的戒、定、慧.
人們從許多來源聽到佛法,例如不同的老師或比丘。在一些例子中,法以非常廣泛與模糊的字眼進行教導,以至于很難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在其他例子里,它則以華麗的語辭或特殊的名相進行教導,尤其是逐字解釋經典的方式,更讓人難以理解。最后,或是以平衡的方式進行,既不會太模糊或深奧,也不會太空泛或隱晦,最適合聽者理解與修行,符合每個人的利益。在此,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些我慣常用來指導弟子的教法。
希望獲得佛法者必須以信仰或信心為基礎,我們必須了解佛法的意義如下--
佛:覺知者,心中有清凈、光明與安穩者。
法:清凈、光明與安穩的特征,從戒、定、慧生起。
因此,獲得佛法者是培養與增長心中的戒、定、慧的人。
希望回家的人,不是那些只坐著幻想旅行的人。他們必須踏上旅程,朝著正確的方向一步步前進。若走錯路,就可能遇到沼澤或其他類似的障礙,甚至陷入險境而永遠到不了家。家,是個讓身心舒適的場所,那些真正到家者才能放松與舒服地睡覺。但旅行者若經過或繞過家門而不入,那么在整段旅程中,他們將無法得到任何利益。
修行的成果完全取決于自己
同樣的,達到佛法的道路是每個人必須獨自去踐履的,沒有人能替代。我們必須走戒、定、慧的正道,直到獲得內心清凈、光明與安穩的喜悅,那是踐履正道的成果。
但若人擁有的只是書本、圣典、教戒與經典的知識--那只是旅游的地圖或計劃--就永遠無法覺悟心的清凈、光明與安穩,即使經過幾百世,他將只是徒勞無功,永遠無法得到修行的真實利益。老師只能指出正道的方向,我們是否行走正道而獲得修行的成果,則完全取決于自己。
在此有另一個觀察的角度。修行就如醫師開給病人的藥,瓶子上有詳細的用藥說明。但若病人只是閱讀說明,即使讀上一百遍,還是可能會死。他們無法從藥物得到任何利益,并可能會在死前埋怨醫生差勁,是個騙子,那些藥物無法治愈他們,因此毫無價值。殊不知他們只是花時間檢視藥瓶與閱讀說明,并未遵從醫師指示服藥。
但若遵從醫生指示服藥,就能康復--假使是重病,就必須采用較重的藥量;若病情輕微,則只須服用少量的藥即可。較重的藥量是因為病重的關系,那是非常自然的,你們自己仔細思量后就會了解。
醫師開列處方以減輕身體的疼痛,佛陀的教導則是心病的藥方,讓心能恢復自然的健康狀態。因此,佛陀可說是開列心病處方的醫師。事實上,他是世上最偉大的醫師。
我們每個人毫無例外地都有心病。當你看見這些心病時,難道不會合理地想尋求法作為依靠或藥方嗎?踐行佛法之道,不能以身體去完成,你必須用心去實踐。我們可以將解脫道的行者區分成三種層次:
第一層次,包括那些了解自己必須修行,并知道如何做的人。他們皈依佛、法、僧,決心依教法精進修行。這些人已摒棄盲從的習俗與傳統,而能根據理智親自檢視世間的本質。這群人名為佛教行者。
中間層次,包括那些已修行到對佛、法、僧深信不移的人,他們已覺悟一切因緣法的真實本質,逐步降低執取與貪著,不會緊抓事物不放。他們的心深悉佛法,根據不執著與智慧的程度而分別稱為入流、一來、不來,或統稱為圣者。
最高層次,是那些修行已導向佛陀的身、口、意者。他們超越世間,解脫世間,解脫一切貪染與執著而稱為阿羅漢或世尊,是最高層次的圣者。
修行最有效的方式是對呼吸保持正念
心的訓練可通過許多方式,使用許多不同的方法去做。每個人都可以修行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對呼吸保持正念,即培養入息與出息的正念。
在本寺,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鼻端,并配合念誦Bud-dho以培養入出息的覺知。若禪修者希望念誦另一個字,或單純地于氣息的進出保持正念,那也很好,調整方法以適合自己。禪修的基本要素,是必須在當下注意或覺知呼吸,因此,在吸氣和吐氣時都要保持正念。修習行禪時,我們嘗試將注意力放在腳接觸地面的感受上。
禪修要想有結果,就必須盡可能經常練習。不要某天禪修一小段時間后,隔了一兩個星期甚至一個月才再修習一次,如此不會有什么效果。佛陀教導我們要經常練習,要精進地練習,盡可能持續訓練心。要想有效地修行,應該尋找不受干擾的理想僻靜處。適合的環境是花園、后院的樹蔭下或任何可以獨處的地方。若是比丘或比丘尼,應該找個茅棚、安靜的森林或是一個洞穴。山林,是最適合修行的場所。
無論如何,不管身在何處,我們都必須努力維持入息與出息的正念。若注意力轉移,就把它再拉回到禪修的所緣上。嘗試放下其他一切想法與關心的事,不要想任何事--就只是觀察呼吸。念頭一生起,便立即警覺,并努力回到禪修的所緣上,心將變得愈來愈平靜。當心達到平靜與專注后,就可以把它從禪修的所緣--呼吸上放開。
現在,開始檢視組成身心的五蘊--色、受、想、行、識,觀察它們的生滅,你將清楚地了解它們都是無常的;無常讓它們成為苦與可厭的;它們自行生滅,沒有一個主宰的我,只有根據因果而生的自然變動。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無常、苦與無我的特征。若你能如此看待一切存在的事物,對五蘊的貪染與執著就會逐漸減少,這是因為你了解世間的實相。我們稱此為慧的生起。
了解身心各種現象的實相就是慧
慧是指了解身心各種現象的實相。當我們以調伏與專注的心觀察五蘊時,就會清楚地了解身與心都是無常、苦與無我的。以智慧了解這些因緣和合的事物,我們就不會貪取或執著。無論接收到什么,都以正念接受,就不會樂不可支;當擁有的事物壞滅時,也不會不快樂或痛苦,因為我們清楚了解一切事物的無常本質。心已經調伏,遭遇任何疾病或苦難時,就能保持平常心,所以,最真實的依怙,就是這顆調伏的心。
這一切便被稱為慧--明了事物生起時的真實特相。慧從正念與定生起,定則從戒的基礎生起,戒、定、慧三者彼此密切相關,無法斷然區分。修行時它如此運作:首先,以調伏的心注意呼吸,這是戒的生起;持續修習入出息念,直到心平靜下來,定便生起;接著,觀察呼吸的無常、苦與無我,如此便能不執著,這是慧的生起。因此,入出息念可說是發展戒、定、慧的因,三者輾轉相互提攜。
當戒、定、慧同時開發時,如此的修行即稱為八正道,佛陀說這是唯一的離苦之道。八正道是最殊勝的,因為若正確地修習,它直接通往涅槃、寂滅。
修行的果報將會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