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
碰到棉花都會受傷
有時還會被幸福所傷
——太宰治《人間失格》
【 關 于 葉 藏 】
人間失格,即喪失為人的資格。
《人間失格》這本作品被冠以“自傳體小說”之名。在其中,自我寫照實在過于明顯,以至于對太宰治略有了解的讀者根本無需分析,就可以看出書中主角“大庭葉藏”即作者本人的化身。
主人公葉藏膽小懦弱,懼怕世間的情感,不了解人類復雜的思想,繼而通過搞笑取樂別人,隱藏真實的自己。后來發現飲酒作樂似乎更能逃避這個世界,于是終日放浪形骸,通過酒精、藥物、女人來麻痹自己,最終走向毀滅。
他被身為人最真切的痛苦所折磨,終其一生都在自我厭倦下尋求愛,逃避愛,最后只能毀滅自己。
那個名叫葉藏的少年的身影,他的努力和掙扎,對完美的極致追求,決不妥協的純粹性。
而葉藏并非人間失格的全部,了解的人會知道藏在小說男主人公背后的是那個曾五次自殺的憂郁文學少年太宰治。
【 關 于 作 者 】
太 宰 治
(1909-1948)
作為文學史上以自殺未遂而出名的日本作家,太宰治出身于日本東北地主家庭,從小體弱敏感;中學開始迷上文學,崇拜泉鏡花和芥川龍之介;高中時立志于文學創作,開始發表隨筆等。
1935年憑借《逆行》獲得第一屆芥川獎候補作品;1945年《女學生》獲第四屆北村透谷文學獎。
太宰治后期創作的《人間失格》、《斜陽》、《維庸之妻》、《Goodbye》等被認為是其最優秀的作品。
太宰治一生多次求死,試圖在自我放逐和沉淪中結束自己的生命。
直至1948年自殺以來,在他短暫的一生中,他向世人展示了無與倫比的文學才華,留下眾多不朽佳作。其多數作品采用“私小說”的自我告白形式,充滿了純粹而敏銳的感受性,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
與川端文學和后來的大江文學不同,太宰不是以轟轟烈烈的形式,而是以更加個體和隱秘的甚至是同謀犯的方式闖入讀者的心中某一片或許是被刻意掩飾的角落。
史鐵生曾說:“寫作者,未必能塑造出真實的他人,寫作者只可能塑造真實的自己。”
這話用在太宰治身上可謂恰如其分,縱觀他的各部作品中那諸多角色,不啻為他自己的無數分身。
【 生而為人,對不起 】
葉藏被所謂“世間”摧毀的一生,充斥著三種情緒——虛無、恐懼、厭倦,這一切都指向了葉藏無法理解的“世間”。
只有在最親近的人身邊,他才會發自內心地贊美、歡笑、憤怒、哭泣。而當鼓起勇氣去面對世間時,他又遭受到了打擊。
這和世間斗爭的一個人戰爭,他贏不了,他永遠是那個游離在邊緣的異類。最終的選擇只剩下了死亡。
若要形容葉藏,其實可以用上機靈、豐富想象力等放在平常孩子身上的詞語,他常會發現一些奇特的事情,但忽然感受到他和世界,是不一樣的。
正如《小王子》里,我畫出的一幅畫,大人只看到了帽子,只有小王子告訴我,他要的是一只羊,我為什么要畫一條肚子里藏猛獸的蛇。
我認為自己背負著十大災難,即使將其中的任何一個交給別人來承受,也將會置他于死地。
反正我是弄不明白的。別人苦惱的性質和程度,都是我捉摸不透的謎。實用性的苦惱,僅僅依靠吃飯就一筆勾銷的苦惱,或許這才是最為強烈的痛苦,是慘烈得足以使我所列舉的十大災難顯得無足輕重的阿鼻地獄。
但我對此卻一無所知。
生而為人,葉藏只是失去了真實的自己,在利用偽裝保護自己的同時失去了真正的愛。
其實葉藏對世間一直懷有先入為主的印象和期望,先是認定它就是惡的集合,瘋狂逃避;或者滿懷希望的相信其實它并非如此。當事實與期望嚴重沖突時,那種極端的絕望可想而知。
人的一生可能就是在混沌之中度過,徘徊在黑與白,徘徊在愛與惡中。
我們有時常常用搞笑與漫不經心掩蓋創傷,用假裝的無所謂與玩世不恭忘記做人時的局限,也會為自己的虛偽而感到羞愧,會擔心反抗而失去所有,進而懷疑是否失了自我。
【 關 于 讀 者 】
網友 @銳利修蕊:
一口氣讀完太宰治的這本名著,我仍然不相信這本書是真的存在。或許這么說實在奇譚,但讀過之后你就會懂。
網友 @貓飯嗷地一聲:
虛無主義的人看完后會魂飛魄散。
網友 @神威:
太宰治的書在我只有這一個作用,在悲觀時拿來讀,告訴我人間還有這樣如狗般喘息掙扎的存在,因而不必自卑,不需自苦,我對他毫無同情,他的心理可以理解,但純屬咎由自取,這世界沒有天生卑賤,也沒有注定失敗,只有自甘墮落,自棄者,天棄之。
網友 @有志:
這本書買了2年一直不敢讀,太宰治這樣人格不健全的作家充滿了異樣的魅力。寫作是壓抑的爆發,而終究沒有成為救贖,誰都無救贖人性的罪惡,哪怕是神。
【 關 于 抑 郁 】
《人間失格》是兼具清澄感受性和絕不妥協的純粹性的青春文學,同時也是弱者的文學。
相比于西方浪漫主義作家,太宰治的語言樸實,隱秘,思考多于抒情,敘事多余謳歌,但是其內心所要達到的觸動似乎已經超過了某種預判。
抑郁癥患者在思考什么?
以太宰治為心中永不消逝的鼓舞,以之為永遠的少年,世界上還有一群這樣的邊緣人群——柔弱而又敏感,仿佛四五月下落的櫻花。
葉藏既是純粹的,又是偽善的,既陷于墮落,又追求完美,對人性既不信任,又不敢拒絕。是的,他是這樣一個完全的矛盾體。
他的自殺是種追尋純粹的過程。他把墮落的無資格為人的自己批判給世人看,以批判這個極度殘酷與冷漠的現實社會。自我犧牲從而實現內心所追求的至善和至美。
尋常冷漠,終極疏離。
那些影像、音樂、文字工作者,那些需要與自己的內心展開深刻對話的人,那些看似頹廢、過度依賴煙酒的人,那些始終與生而在世之原罪共處的人……
他們過著海水一樣沉默的生活,在死亡的陰影里輕輕呼吸。
張 國 榮
香港著名歌星、影星
2003年4月1日跳樓自盡
查斯特 · 貝寧頓
美國樂隊林肯公園主唱
2017年7月20日在家中自縊身亡
三 毛
臺灣著名女作家
1991年1月4日于醫院用尼龍絲襪自縊
顧 城
中國著名詩人
1993年10月8日在新西蘭用斧頭砍傷妻子后自縊于樹下
梵 高
荷蘭后印象派畫家
1890年7月27日槍擊腹部自殺身亡
海 子
中國著名詩人
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年僅25歲
海 明 威
美國著名作家
1961年7月用雙管獵槍自殺身亡
川 端 康 成
日本著名作家
1972年4月16日口含煤氣管自殺
老 舍
中國著名作家
1966年8月24日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在這里,我們無法確切地把他們定義成“抑郁癥患者”或“邊緣人”。
他們始終不需要任何標簽和評判,那些創傷是他們堅持的幻覺,憑著這幻覺,他們習慣摧毀或被摧毀。
夢想、文字、音樂、血液、疼痛……也許他們從一開始就看到了結局,但仍在這世上無止境地行走著。
可是太多的人,走不出他們的原罪。//
圖片=網絡 | 美編=藍蝶 | 編審=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