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
記得我曾問過一個高中男生
“你的理想是什么?”
“買一套四室一廳的房子”
有錯嗎?沒錯,就是特別扭
時至今日我也耿耿于懷。
前幾天我問了幾個大學生
“你們平時關注什么公號啊?”
“吃的,喝的,穿的,玩的,考研的”
“平時看什么閑書呢?”
“不看啊,我們是理科生”
活的多么物質和現實啊
看不到一絲的夢想和遠方
日子能這么過嗎?
任何時候也要有詩和遠方啊!
(一)
記得那是在2001年
我剛來到這座城市
租的是城中村一戶人家
二層小樓二層的一間屋子里
只是一間十二平米臥室
公共廁所
公共廚房
每天傍晚下班時
遠遠地就能聽到三年級的小兒子在大聲讀英語
我就知道他的作業已經做完了
正在完成我布置的讀課文的任務
從第一課讀到最后一課
天天重復
那稚氣而響亮的童聲
讓我屏蔽了周圍環境的吵雜和不堪
那朗朗的讀書聲
就是我的遠方啊
它帶著我的心
跳過現實的溝溝坎坎
飛到不可觸及的遙遠
(二)
在這座“小火爐”著稱的城市里
我那間小小的臥室
南北不通透
沒有空調
只有一臺電風扇
無數個炎熱的夜里
我都是和兒子逃到房頂
鋪上一條薄薄的毯子
畫地而睡
我們家在房頂的南半部
北部是鄰居一家三口的地盤
頭對頭
呼吸之聲相聞
兩個孩子玩累了
倒地就睡
公路上汽車的喇叭聲
時不時地傳來
但絲毫沒影響我們的睡眠
天亮了
爬起來
洗漱
就上班去了
晚上回來
爬上房頂
倒地而睡
很原始
很狼狽嗎?
那時那刻的我
卻沒有絲毫的苦澀
記得某個傍晚時刻
在房頂乘涼的我
在日記本生寫下了這么一段話
“炎熱的夏季
坐在房東的房頂上
但我仍然唱著
生活的贊歌
生活得優雅與狼狽
并不是生活的全貌”
時至今日我才驚奇地發現
原來書寫一直是我
走向遠方之的路啊
書寫讓我潛入生活的底部
認清自己
安撫自己
溫暖自己
這么多年來我離不開書寫
日記本換了一本又一本
靜靜地散發著遠方的味道
三十多年的日記行走
讓我來到你面前。
看來
只要有遠方的光亮
照進現實
那么黑就不是黑
就會有亮花花的白在前方指引。
(三)
聽說過白茹云嗎?
一個四十歲的農村婦女
初中畢業
陷落農村
36歲罹患淋巴癌
住院期間
一個人
一兜子掛面
開水燙雞蛋
白水煮掛面
這種生活夠悲催了吧
可病房里時常傳出她爽朗的笑聲
她寫下了
“縱使前方晴日少,任風雨,路迢迢”
與她相伴的是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本《中華詩詞鑒賞》
字字行行
都帶著她走向遠方
離開眼前的窘迫
2017年2月她走上了《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
心懷遠方吧
它是一盞光明之燈啊!
(四)
我有一位遠房親戚
從小沒念過書
老年閑了下來
開始了她的識字生涯
每天一個字
寫一百遍
查字典
注拼音
看解釋
忙的不亦樂乎
學會一個字
就高興的手舞足蹈
給我們講這個字的淵源
能把每個字寫七八種字體
從甲骨文開始
每個字講起來都一套一套的
整個人都煥發了精神
這就是遠方的力量啊
它能讓人起死回生
猶如枯木逢春
心懷遠方吧
飛蛾撲火般奔向遠方吧
現實的窘迫就會被遠遠地甩在身后
多干些
與吃飯、穿衣、掙錢
無關的
看起來沒用的事吧
他通向生活的遠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