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講自己一年讀幾百本書,并以此為榮耀,別人也向這些人投以羨慕的目光。
有許多人也想裝模作樣抱著大部頭的書啃一啃,讓自己更像是一個讀書人。
可是真正有幾個人把這些大部頭看完的呢?
大都是沒看幾頁就犯困,然后就把書放到書架上,再也沒有翻開過。
從古到今那些浩如煙海的書籍,你就是一輩子什么都不干坐在那里看也看不完,而且根本記不住。
讀書是很私密的事。
讀書不是為了炫耀。
書架上的書也不是裝飾品。
讀書會讓我們的氣質和身心發生變化,而最終培養和提煉出我們在認知之上的那種感覺。
萬維剛老師說:讀書并不是為了記住書本講的什么,而是建立你對一個領域的認知感。
比如你的辦公桌,上面放得什么東西平常你并不一定記得住,但是誰如果在你桌子前面坐過,挪動了你桌子上并不起眼的一件東西,你馬上就能感覺到。
這就是認知感。
讀書的目的也是一樣。你可能沒記住什么文字,但是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讀過書的人和文盲在認知上的差距就是天壤之別了。
古語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如此說來,讀書并不一定坐在那捧著書才叫讀書,讀人、讀事、讀生活都是在讀書,都是在提升我們看待事物的認知水平。
為什么說最后干成事的大都是學校里不好好讀書的孩子,而那些考試門門一百的好學生到頭來沒干成什么?
就是因為我們對讀書的概念理解的太窄了。
在這個5G到來的時代,紙媒體已經越來越被邊緣化了,我們讀書的觀念是不是也要隨著變一變。
那些到處講自己一年讀多少本書的人,他們的學習精神確實讓人敬佩,但他們在這種炫耀中不知不覺地老了。
讀萬卷書也好,行萬里路也罷,真正決定你一生的,往往就是那么一兩句話,其它的又都還給書本了。
都是些心里話和大家分享,今天送給大家的彩蛋是一篇胡適先生的文章《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其中列出了190本書。這個書單都能讀過人的人不多,看來我們這么多讀過書的人連最低限度也沒達到。
保持一份好心情的成本是很高的,經風祝您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