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從功高震主的攝政王,再一步步到欺主年幼的皇父攝政王,說他沒點篡位的野心是不可能的。
但是他為什么沒有取順治帝而代之呢,不是因為品德高尚,而是因為在他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來順理成章的篡位,但計劃不如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壯志未酬的多爾袞先生在39歲之時,生命戛然而止,所以一切只能化作空談,心中不論有多少壯志凌云也是枉然。
為什么宋安之會這樣說呢,接下來我們來具體說說。
順治七年十一月,多爾袞帶著王公大臣前往塞外狩獵,出獵過程中墜馬跌傷,這位清庭實際統治者從小就體弱多病,這一摔是摔的十分嚴重,不久多爾袞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時年39歲。
以多爾袞死去的順治七年為時間點來看,雖然清朝在入關的順治元年,就意味著成為全國性政權,但清朝真正大致統治全國大部分地區是在順治十八年,而統一了臺灣的明鄭勢力更是到了康熙三十八年。
在順治七年,雖然清庭西滅大西政權張獻忠,南擊大順李自成,渡江平了南明最強大的弘光小朝廷。
但此時的清庭并非是順風順水,在順治五年,就爆發了第一次抗清斗爭高潮,降清的明將江西提督金聲桓、廣東提督李成棟、大同總兵姜瓖等先后反清復明。其中山西的姜瓖起義更是直接威脅到在北京的清庭,逼的入關以后從沒有親征的攝政王多爾袞出征。
這些叛亂雖然在順治六年被陸續平定,但南明永歷政權依舊還在抵抗清軍,同時因為剃發易服等不公平政策,全國反清復明的抗爭是此起彼伏。
同年多爾袞的左膀右臂親弟弟豫親王多鐸染天花而死,這對多爾袞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還有就是,想必稍微熟悉清史的小伙伴都知道,順治帝的皇位其實是妥協而來的。皇太極猝死以后,并沒有留下傳位遺詔,所以皇太極長子豪格以皇太極留下的兩黃旗為基礎,與兩白旗支持的多爾袞爭奪皇位,最后雙方僵持不下,才選擇年幼的順治帝福臨為新帝。
這說明順治帝身為皇太極第九子,登上皇位以后,自然獲得了兩黃旗為首的忠于皇權的勢力支持。
多爾袞雖然立下了入關的不世之功,大大加強了自己的權威。但當時的局勢是,對外南明未滅,全國各地反清復明的活動是此起彼伏。對內自己的左膀右臂豫親王又英年早逝,清庭內部反對自己的兩黃旗雖然被打壓,但也是虎視眈眈,隨時會出來反咬一口,時機根本不成熟。所以多爾袞當時并沒有急于篡位,應該是想統一全國以后,徹底坐穩位置,再挾天大的功勞趁勢取順治帝而代之。
可惜多爾袞這個人并沒有這個命,在內憂外患之下,順治七年壯志未酬的他猝死于塞外,一切謀劃皆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