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是介于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之間的中間性和邊緣性的學科。是研究社會背景中,人的社會行為及其心理依據的科學。
社會心理:人們在社會活動中自發產生的、并相互影響的主體反應。
是社會刺激與社會行為之間的中介過程,即由社會因素引起并對社會行為具有導向作用的心理活動。
它不僅與個體的即時環境有關,還與過去形成的經驗和個體的人格特征有密切關系。
社會行為:由社會因素引起的,并對社會生活發生影響的行為。包括群體決策行為、建設性和破壞性行為、人際之間的合作和競爭等。它取決于個體及其所處環境的狀況。
今日精選案例分析
50歲左右,突然感覺膝關節隱隱作痛,有時會影響到關節的靈活性和功能,你可能被所謂的老年性骨關節炎盯上了。
近年來,膝(髖)關節置換術持續增加,年齡明顯提前。從2013年的30萬,增加到2018年的70萬。隨著老齡化、收入和醫保水平的提高,預計到2024年,人工關節市場將達到20億人民幣。
雖然關節置換術效果較好,但手術仍有一定風險。即使手術成功,每過十幾年可能還要再次手術更換。
過早置換者受益低于預期,同時會引起一定的心理和健康問題。
關節置換是治療嚴重關節炎的最后手段。60歲以上人群中,20%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骨性關節炎,也是關節置換的最常見原因。
骨關節炎是一種主要影響軟骨的關節病。
軟骨的表面破壞并逐漸消失,嚴重時骨與骨直接摩擦導致疼痛、腫脹和功能喪失,關節變形和骨刺形成。
軟骨或骨碎片游離到關節腔,會導致更大疼痛和損傷。
年輕人因為關節損傷,也會發生骨性關節炎。
超重對關節的壓力增加,會加重加快骨關節炎的發生和發展。
過度的運動或意外事故發生的關節損傷,會增加以后骨關節炎的發生率。
先天關節畸形或軟骨發育不良等都會增加骨關節炎的發生率。
教師、服務員、運動員,舞蹈演員等長時間站立或運動的職業,骨關節炎發生率高。
晨起或久坐后,關節強直至或靈活性差,關節疼痛或腫脹,活動時有摩擦感或聲音,骨刺在關節周圍生長。
X光片、核磁共振、血液和關節腔液等檢查,有助于診斷和鑒別診斷。
合理鍛練和控制體重,藥物治療(止疼等為主),游泳散步等。關節腔注射激素和潤滑劑等,如果無效可考慮部分或全關節置換術。
骨關節炎的預防保健應從青少年做起,適當補充有助于軟骨和骨,生長和發育的食物和藥物,多曬太陽,適當運動。
盡量避免過度劇烈長時間的運動,以減少對骨關節的損傷。
常見的X型腿和O型腿就是骨關節發育畸形造成的,由于關節受力的不均勻性,會影響以后骨關節炎的發病年齡和發生率。
骨關節的保健越早效果越好,青少年時期良好的關節使用習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免受老年性骨關節炎和關節置換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