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障礙
注意:意識對事物的指向性,外界的任何事物以及心理活動和行為,都是注意的對象。
被動注意(不隨意注意):沒有自覺目的、不加任何努力而不自主地、自然的注意。是人類對外界刺激簡單的原始性反應。
主動注意(隨意注意):是自覺的、有預定目標的注意。它指向一定的對象,為達到目的,必要時要做出一定的努力。
注意的廣度:同一時間內所能清楚把握的對象的數量。與知覺對象、特點、活動性質和個人經驗有關。
注意的穩定性:注意長時間集中于某一客體或活動。
注意的緊張性:在緊張注意的情況下,個體會完全沉浸于所注意的對象,而注意不到周圍所發生的其它事情。越是緊張地加強注意,注意的范圍越小。
注意的分配:在同時進行兩種或以上活動時,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對象。
注意的轉移:根據新的任務,主動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轉移的快慢和難易,與原來注意的緊張度和新事物新活動的性質有關。
今日精選案例分析
催婚恐懼癥是婚齡男女,被父母等人催問婚姻問題,從而引起強烈的心理及情緒反應,甚至想到可能被問及婚姻問題,就會感到極度不適。甚至有自殺意念或行為,進而采取回避行為的綜合征。
催婚逼婚的形式多種多樣,程度不同,后果各異。
35歲還沒有結婚的趙女士,接到母親的電話,說父親和同事吵架。
她急忙趕過去,看到父親臉色發青,情緒激動,急忙問明緣由。
原來,父親與同事不和,同事就說,你女兒三十多了,還嫁不出去,丟不丟人啊。
趙女士聽后,氣不打一處來,自己結不結婚,怎么就成了別人羞辱父親的理由,于是就和對方罵上了。結果是父親被辱,女兒氣得住了醫院。
網友說,很多人不結婚,就是為了避免嫁給這樣沒有修養的人。
年紀這么大了,還沒有結婚,是不是要求太高了、是不是自己有問題、要降低要求和條件,早點結婚,了卻父母的一樁心事等等。
很多家長認為,結婚是人生大事,每個人都應該結婚,到了年齡就要結婚。
未婚男女,不僅要承受來自社會的異樣眼光,還要承受來自家庭的壓力。
超過半數的青年表示,單身期間最大壓力是來自家人的催婚,其次是社會輿論,第三是自我壓力。
很多職場白領認為,自己相貌端莊,工作穩定,有車有房,一個人過得很好,為什么要結婚。結婚也要遇到對的人,一定要嫁給愛情。
30歲未婚的王女士,春節前主動跑到醫院精神科,要求住院,原因是怕父母催婚。
現在有沒有男朋友,要抓緊時間,年紀就沒人要了。這種洗腦式的催婚,令她頭發暈,皮發麻,渾身顫抖,曾一度患上了抑郁癥。
杭州女孩小青,因被父母催婚逼急了,想走又不讓走,無奈報說自己被強暴了。
相關研究表明,25~35歲的被催婚逼婚率高達86%,父母逼婚一度成為青年男女的噩夢。
大量90后,為逃避春節回家被逼婚,選擇外出旅行。有超過三分之一患有恐婚癥。
美國社會學家認為,婚姻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遷。第一階段是制度化婚姻,第二階段是陪伴式婚姻,第三階段是個人式婚姻。
當代國內青年,已到了第二、三階段,而父母仍停留在第一階段,存在明顯代溝。
全球已進入單身時代,英國結婚人數跌至150年最低,法國單身占三分之一家庭,日本占40%,宣布德國柏林曾超過50%,韓國也宣布進入單身全盛時代。
我國很多城市,大齡未婚者不斷增加,結婚率持續減少。
他們認為,婚姻是神圣的,不是將就的,只有該結婚的愛情,沒有該結婚的年齡。
以前結婚,是以滿足生理和安全需求為主,現在以追求尊重和自我實現為主。
不為年齡增長而焦慮,只為自我成長而自豪。
真正具有獨立人格的父母,會希望孩子過得好,關注他們的情感生活,而不是單純催著結婚生子。
催婚恐懼癥的主要原因是心智不成熟,主要表現在誤讀了父母及親朋好友的關心和愛護,表現在對社會輿論的過分在乎,同時又承受著自己已經成為剩男剩女的內在壓力。
一個成熟的人,對于父母及親朋好友的關心會感到滿滿的愛并充滿感激,而不會有絲毫的反感和焦慮。
對于來自社會的議論更不會過于在乎,因為社會輿論,與你的心理距離非常遙遠。
自我的強大是合理應對催婚逼婚和正確認識婚姻的基石。
沒有了自我的壓力,其來自外界的任何壓力,根本就不足掛齒。也就不會產生抑郁、焦慮和恐懼等不良心理反應。
被催婚逼婚、結婚早晚和結不結婚都不是問題。
問題是要遵從自己的內心,結婚也好,單身也罷,都是社會的常態。
一個人只有不斷地成熟和成長,才能合理應對所遇到的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