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待續)
出現副作用后,可酌情減少藥物劑量、使用對抗副作用的藥物、換藥或停藥。
錐體外反應:發生率與藥物種類、劑量、療程、年齡和個體因素有關。
急性肌張力障礙:個別肌群突發的持續痙攣,以面、頸、唇及舌肌多見。四肢、軀干肌肉受累,可出現扭轉痙攣、步態不穩。
靜坐不能:表現為不可控制的煩躁不安、不能坐定、來回走動。重者出現焦慮和易激惹。
藥源性帕金森綜合征:表現與震顫麻痹癥相似,表現為動作遲緩,肌肉僵硬、靜止性震顫、流口水、多汗和皮脂溢出等。
遲發性運動障礙:為慢性治療中的異常不自主運動綜合征。特征為頰~舌~咀嚼綜合征,表現為吸吮、舔舌、鼓腮、軀干及四肢舞蹈或指劃樣運動。
今日精選案例分析
校園暴力由來已久,對學生的學業和身心健康影響巨大,甚至危及生命健康。
目前,多數學校實行了警校聯動等措施,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但由于鞭長莫及,難以防范所有的校園暴力事件。
所以,如何提高學生對校園暴力的防范意識,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環節。
王同學學習成績優異,復讀到一所重點高中,一心想考入重點大學。
沒想到,遇到了幾個同學肆無忌憚的欺凌。嘲笑諷刺挖苦,肢體侵犯常有發生。向他踢足球,仍紙團和吐口水。甚至放學后攔住他,進行敲詐勒索,毆打辱罵。
由于受到校園暴力的侵害,整天生活在焦慮和恐懼中,也沒有勇氣求助家長和學校。導致學習成績直線下降,最后在家長的追問下,才說出了實情。
家長及時將孩子轉到另一所高中就讀,最后考上了比較理想的大學。
很多施暴者,覺得對同學的暴力是一種好玩的游戲,并沒有意識到,會給當事人造成嚴重傷害,甚至會危及生命。
校園暴力,往往是從語言暴力開始,到小打小鬧,最后發展到嚴重的暴力行為。這是人類恃強凌弱、得寸進尺的本性使然。
在日常生活和教學工作中,要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教育他們守住界線和底線,明白及時求助的必要性。
對于最初的語言暴力和輕微的暴力行為,堅決說不,必要時可求助家長、學校和警方協助處理。把校園暴力扼殺在搖籃之中。
堅持做人的原則,一方面可免受暴力侵害,另一方面要分清輕重緩急,明白遵紀守法的重要性,就不會輕易突破人性和道德底線,去任意踐踏別人的尊嚴和權利。
施暴者一旦給別人造成傷害后果,必然要受到法律的相應制裁。同時也可能受到受害人的強力反擊,反而成為受害者。
被施暴者,由于忍無可忍,失去理智的反擊,可能會給施暴者以致命的傷害。由被害人變成為傷害者,并得到相應的制裁。
如果一味忍氣吞聲,就會就會嚴重影響學業成績和身心健康。是可忍,孰不可忍。
相關研究調查了3600余人,結果有25%欺負過別人,同時也受到或別人的欺負。
學生一旦卷入校園暴力,人生軌跡可能由此轉向,前途難料。
施暴者多是在家,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使他們感到孤獨、焦慮和缺乏安全感,就把沒處發泄的情緒,以暴力的方式發泄到同學身上。
每一個孩子的行為,無不打下原生家庭的烙印。生長在暴力家庭的孩子,往往缺乏共情能力和同情心,容易成為施暴者或被施暴者。
家長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使他們明事理,懂是非。而不是從欺負同學而獲得快感的施暴者,也不會成為懦弱和、缺乏安全感和委屈求全的受害者。
要讓孩子樹立自信心,明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道理。對于不尊重自己的人,要及時堅決回擊。更重要的是,還要懂得尋求幫助的必要性。
希望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一定要加大對不良未成年人的懲戒力度,使他們從小就知道敬畏法律。
只有這樣,才是對未成年人最大最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