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效度的條件
多重因素的干擾:當被試多重接受實驗處理或同時參加多個實驗時,就會取得實驗經驗,產生敏感效應,影響隨后研究的效率和結果的普遍性。
特異性效應:由于采用了新異的方法、特殊的材料和情境,或使被試已習慣的活動、工作方式和環境,產生暫時的新異接觸性反應,會影響研究的外部效度。
實驗者效應:實驗者的個性、動機、情緒或其他細微而無意的行為會影響被試,把實驗目的、對結果的期望等,在無意中傳遞給被試,限制結果的外部效度。
建議運用標準化的指導語和實驗程序,并采取雙盲實驗,以提高外部效度。
研究與實際情境的相似性:相似性越高,研究的可應用性越高。研究中所用變量的強度和范圍,要盡可能接近研究結果所要應用的實際情況,可提高外部效度。
被試選擇和實驗處理的交互作用:被試的各種特征會使實驗處理的效果具有特定的含義。影響實驗和研究結果的普遍性,如志愿性、年齡與成熟性、實驗處理或測定的時機等。這些因素易造成被試選擇和實驗處理的交互作用,降低外部效度。
今日精選案例分析
人們常說,溺愛出逆子,一味遷就和滿足孩子的需求,可能會將孩子引向歧途。但很多人會忽略,對孩子過于嚴厲的教育,尤其是斷喝式教育,很容易給孩子造成傷害,嚴重者可導致心理和精神異常,應引起高度重視。
小亮6歲時,由于性格頑皮,經常以哭鬧等方式博得父母的關注。作為軍人出身的父親,平時對孩子管教非常嚴格。
一天,一家三口到橋上散步,孩子因故哭鬧不止,母親耐心安撫沒有效果,反而越鬧越厲害。軍人出身的父親怒火中燒,就大聲怒吼:閉住嘴、不準哭、再哭就把你扔到河里等各種恐嚇。父親歇斯底里的發作,孩子頓時止住了哭聲。
孩子委屈和恐懼交織在一起,嚇得大氣都不敢出,小臉憋的通紅。母親呆了很長時間,過去又對孩子說教一番。從此孩子變得少言寡語,很少與人交流。
父母發現此招對于曾經叛逆的孩子很有效,就經常在孩子哭鬧時,采用斷喝式的訓斥教育。終于有一天,在父母輪番教育時,突然由于一口氣沒上來,暈倒在地。
父母這時才慌了神,大聲呼喊,又是掐人中,捶胸拍背,孩子終于醒了過來。但孩子從此喜怒無常,經醫院診斷為精神分裂癥,經住院治療后緩解,一直需要維持治療。
有些父母在孩子哭鬧時,采用長時間無視的方式,任由孩子哭鬧,不管不問,逼迫孩子停止。等孩子哭夠鬧足,自己停下來,再討論解決問題。這種強勢對強勢的育兒方法,對孩子來說,實質上是一種軟暴力 ,并不可取。
無論是斷喝式,還是無視型教育方式,長此以往都會給孩子,造成難以彌補的心理傷害。嚴重時會導致心理和精神異常,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孩子的哭鬧,本質上是在向成人表達訴求和求救的信號,是人的一種本能體現。如果采用斷喝式或無視型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孩子產生怨恨心理,影響親子關系和社會化的順利發展。
研究表明,缺少關愛的孩子,叛逆期更嚴重,易使孩子心理發生扭曲。童年的無助狀態,成年后會形成孤獨性人格,影響人際交往與和諧。
父母應該正確對待孩子的哭鬧,強硬和忽視均會造成心理異常,都不是恰當的應對方法。
缺乏科學性和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孩子誤入歧途或犯罪的發生率,明顯高于科學而充滿溫馨和愛的教育方式。
教育孩子既不能一味地縱容遷就,更不能生硬霸道,要寬嚴相濟,獎懲結合,才能使孩子的心理、精神和身體健康成長。
其實,教育孩子的方式沒有固定的模式,每一個家長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都有各自的特點,很難說好與壞。只要不是走向極端,在孩子能夠接受和承受的范圍內,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年齡、承受能力等綜合考量,隨時隨地加以調整,以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一般孩子不會無休止的哭鬧,當哭到一定程度,孩子哭的聲音、音高、音調和頻率等都會發生變化,當孩子的哭聲由耍賴轉變為求助時,就要及時給予適當回應,適當予以關心、詢問和說教。
當孩子情緒穩定后,可告訴孩子,使其明白哭鬧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要把需求好好說出來,父母才會給予合理的滿足和解決。
教育孩子,既不能采取斷喝或無視方式,對待孩子的哭鬧,也不能一哭就哄,遷就放任,要在適當的時候,及時結束雙方的對峙狀態,恢復親情互動狀態,才能既達到教育目的,又警示孩子今后不能用哭鬧解決問題的原則,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