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診斷
兒童對新環境或陌生人,產生恐懼、焦慮和回避行為。
癥狀標準:與陌生人(包括同齡人)交往時,存在持久的焦慮,有社會回避行為。
與陌生人交往時,患兒對其行為有自我意識,表現出尷尬或者過分關注。對新環境感到痛苦、不適、苦惱或退縮。
患兒與家人或熟悉的人在一起時,社會關系良好。
嚴重標準:顯著影響社交(包括同齡人)功能,導致交往受限。
病程標準:符合癥狀標準和嚴重標準一個月以上。
排除標準,不是由于分裂癥,心境障礙、癲癇性精神障礙和廣泛性焦慮障礙等所致。
今日精選案例分析
全球確診病例累計16315萬余例,死亡337.8萬余例。境外輸入5838例。
如何對待生母養母,是這一特殊群體孩子成年后心中的結,尤其是當他們面臨血緣和養恩的選擇時,更是左右為難。
親生父母是孩子生命的賦予者,由于各種原因,導致他們天各一方,互不相認。
養父母投入畢生的精力和財力,將他們撫養成人、完成教育,成家立業。
從付出和奉獻的角度講,養父母的恩情遠遠大于親生父母。對絕大多數被拋棄的孩子來說,沒有養父母的撫養和教育,就沒有今天生命的存在、沒有學業、沒有家庭,一切都無從談起。
張女士,年輕時沒有生育能力,收養了女兒小青。當初抱養時,與親生父母約定,不能認親要回孩子。
張女士夫婦對待小青視如己出,生活需求,如衣服、玩具、零食和教育培養等,都是傾其所有,盡量滿足。
他們三口之家過得充實美滿,關系融洽,輕松快樂。
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他們一家三口過得很幸福,關系比較融洽。
有一天,張女士發現,小青私下與親生父母相認。雖然對小青親生父母的違約行為心有不悅,但她看到女兒期盼的眼神時,實在不忍心拒絕,就默認了女兒與親生母親的來往。
隨著時間的推移,女兒與親生父母的關系更加親密,回家的次數也越來越少,對待養父母的態度,也變得越來越冷淡。這使張女士心中感到異常慌亂和焦慮。
小青的親生父母,為慶祝母女相認和回歸家庭,特地開辦了家庭宴會,小青瞞著養父母參加。
王女士鄰居口中得知此事后,有些生氣,感覺很委屈。自己含辛茹苦二十多年,將女兒撫養成人,親生父母就這么輕松認回去了,這是對當初約定的違反,自己無法接受。
她找到小青的親生父母理論。他們說并沒有想認回女兒的想法,這次只是想看看女兒,現在過得如何。
如果女兒過得好也就放心了,如果女兒過得不好,就是想幫助一下,沒有別的意思,希望王張士放心。
張女士已經年近古稀,正是需要有人照顧的時候。當初收養女兒也是為了老無所養,女兒的態度讓他們很擔心。
于是他們要求女兒給付50萬元,并給自己在縣城購買一套房產,作為養育之恩的補償。
經雙方協商,女兒小青同意每月給養父母一定的生活費用于養老,今后會經常回來看望養父母。如果生病或住院,就會過來照顧和陪伴,會盡到作為女兒的贍養義務。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不孕不育的人會越來越多,收養孩子也將會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如果要收養孩子,最好到福利院收養,并辦理相應的合法收養手續,這樣就可免除未來的后顧之憂,雙方的合法權益能得到更好的保護。
從法律角度講,養父母才是真正的父母,親生父母只是一種親情關系。對養父母具有贍養的法律義務,也是做人的底線不可逾越。對于親生父母的贍養則是一種情分。
人不僅要遵紀守法,也要有情有義。所以,作為子女,不僅要盡到對養父母法定的贍養義務,也要對親生父母盡到情分中的贍養責任。
孩子是父母心中永遠的牽掛,生與養之恩如何回報,這是每一個 養子女,在面對待養父母和親生父母時,必須知道的辯證法。
首席心理專家,北大醫學部在職研究生,高級心理咨詢師,中級心理治療師,資深主治醫師,長期從事醫學病理心理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