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處暑開始,天地之間暑熱緩解,而清涼漸起。此時最有益于平時煩躁、失眠、頭暈、易發脾氣之人。因為天地之力開始向下使勁了,人居其間,亦受天地氣機的影響,人的陽氣亦開始向下收斂了。最好的方法是借天地之力以調理身體。比如,可在此時常服烏梅固本湯或烏梅冰糖水!民間有“處暑酸梅湯,火氣全退光”之說!酸梅湯是以烏梅為主要原料熬煮而成,酸甜開胃,既能消暑生津,還能補水潤燥,處暑節氣喝它再合適不過了。當然,其他酸性食物也有此作用,如陳醋、檸檬、百香果、石榴、獼猴桃、柚子等,以其酸性收斂陽氣,勿使上浮為患,這樣我們人體陽氣也會跟著下斂,就能更好地跟上天地的節奏。另外,多吃酸也可順應時節養肺,還對提高肝臟功能有很大益處。
從處暑開始,暑氣漸退,雖然還處在“秋老虎”期間,午間仍會有點熱,但氣溫卻已是呈下降趨勢了,慢慢向涼爽過度,早晚也有涼風吹拂。也就是說,處暑并非完全不熱,它屬于“三暑”中的末暑,雖然接近尾聲了,但民間還有“處暑十八盆”之說。因為古代人洗澡,可沒有象現在的太陽能熱水器和電熱水器。家家戶戶都是用一個大的木盆來洗澡的。而“處暑十八盆”的意思就是,在處暑節氣后,天氣大多還會熱上十八天左右,也就是說,還需要洗十八天澡!而且處暑之“暑”為陽氣,性屬火熱,易兼濕滯。人處于暑氣之中,往往濕滯而脾胃偏虛。而一旦逢秋,則涼氣易于乘虛而入中焦,最傷中陽。故處暑時節最需養好中陽,勿過食生冷水果及過吹空調。素體中虛之人需避免受寒,處暑時節即使天熱亦建議穿個小背心,頗可養中陽。另外,日常要特別注意善待腸胃,飲食要清淡易消化,不要貪食瓜果。俗話說“秋瓜壞肚”,處暑過后,西瓜、香瓜、菜瓜、哈密瓜、黃瓜等瓜果的攝入要控制,否則容易引發胃腸道疾病。大家可多選擇湯粥類滋陰養胃,如銀耳紅棗蓮子湯、百合蓮子粥、銀耳糯米粥、山藥粥、南瓜粥等。另外,大家還要減少食用辛辣刺激之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等,也要避免食用燒烤、炸雞腿、羊肉串、炸薯條等食物。
現雖到處暑,但夏季的濕氣仍明顯,古語有云:“濕土之令,始于大暑,終于白露”,處暑到白露這段時間仍為濕氣主令,濕則困脾,故平時飲食需注意防暑祛濕,養護脾胃,以防秋季腹瀉的發生。另外,大家還要注意雙腳、頸部及后背的保暖,不可直接吹涼風。處暑來臨,早晚會涼爽很多,但不要天一冷就馬上全副武裝,穿很厚的衣服。初秋是“涼”,但并沒有感覺到“寒”,添衣時可遵循“春捂秋凍”的養生原則,不宜一下子添得過多,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為宜,可有意識地讓身體凍一凍。“秋凍”有兩大好處:一者可以幫助收斂陽氣,使暑氣多多收斂;二者能有效提高人體的正氣,從而增高抗寒能力。另外,處暑之后,大家在夜間睡眠時要特別注意避風。不能在過堂風中睡臥,不要在敞開的窗下睡覺,建議睡覺時把肚腹蓋好,另外還要注意避免從窗縫、門縫里吹出來的“賊風”,萬一因此而引發面癱,頭風病等就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