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個十分喜歡研究中醫的患者向我咨詢一個問題,想聽聽我的想法及意思!“孫大夫,網絡上流傳這樣一種說法:中醫認為,活著要相信自己身體的感覺;西醫認為,活著要關注自己身體的各項指標!中醫也認為,身體不難受,不疼痛,就別亂檢查,別沒事找事兒;西醫卻認為,沒事兒要經常去做做體檢,早發現、早治療!所以,就有'中醫讓你稀里糊涂地活著,西醫讓你明明白白地死去’的說法!你中醫臨床多年,你如何看待這種說法呢?”
我認為,以上說法的確有一定的道理!比如我們常會見到有這樣的現象,有的人本來活的好好的,到醫院體檢,檢查出某某癌,結果心里壓力大,沒過多久人就沒了;還有這樣的現象,本來身體很健康,到醫院體檢之后發現有高血壓,結果開始吃降壓藥,越吃越沒勁兒,疲勞,頭暈,可能這個人本身就是先天性高血壓,一降壓反而不適應了;還有這樣的現象,半年前體檢,身體一切健康,半年后再去體檢,發現癌癥晚期……許許多多現象說明,體檢并不是萬能的,特別是目前的體檢有很多問題的,比如很多腰痛,機器查不出原因,但腰確實痛怎么解釋?生氣了,一夜白頭發,機器能查得出原因嗎?
我作為中醫,并不反對大家去體檢,但建議大家如沒有特別的情況下,體檢一年不要超過一次。體檢對于預防疾病的作用很有限!如果身體有了不舒服,先治療,如效果不理想,再去做體檢幫助確診,然后再治療,這應該是個正確的思路。沒事兒就去做體檢,不僅傷身體,而且會給您增加不必要的負擔,精神上,金錢上都有!所以我一直奉勸那些害怕生病的人,最好不要經常體檢。體檢后若發現指標異常,往往心生恐懼,憂慮不安。豈不知心主神明,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中若害怕生病,這個意念反復加強,即會感召疾病,“病是會想出來的”!
當然,也有人反駁說,不去體檢是逃避,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這個觀點有些過激了。不體檢并不表示啥也不做,相反,是積極養生,包括調節飲食、起居、情緒,積極運動,如果能做些這些,又何必拘泥于必需體檢呢?君不見,那些不體檢的人若偶爾罹患疾病時,他也一定是淡然安定的,他的病也一定是容易治療的,因為他“正氣存內”,自然“邪不可干”!
西醫體檢很看中各種指標數據,很多人也熱衷于對比各種指標或多次檢查的數據!其實我認為,大可不必!!你要明白:指標是死的,人是活的,人不能按指標生活。年年體檢,年年指標不同。今天這個指標不對,開始吃藥;明天又發現那個指標不對,又吃另一種藥;藥吃得越多,不對的指標越多。而且,我們發現,現在很多醫院的西醫幾乎已經不碰病人了,完全靠設備,完全靠人為確定的指標來解決問題。所以,即使體檢,指標只能是作為一個參考,我們更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的感覺。沒有什么不舒適的感覺,不建議做體檢,不僅傷身而且會增加恐慌感。人的老化不查也知道的。指標都是人為定制的,而人與人是有個體差異的。比如先天性的高血壓,如無不適,就不必理會,你非要去降壓到所謂的“正常范圍”是真正會得病的。身體如有了不適,要積極調理及治療而不是體檢看指標,身體舒適是目標,請相信自己身體的反應吧,對您而言它才是最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