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不再擔心基本的溫飽問題,更不會有饑荒的情況發生,為啥這么說呢?這得益于現如今先進的農業技術,再加上土地的肥沃,糧食的產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國民不再過著挨餓的日子了,甚至食物的花樣都變得多樣化起來,可供人們自由的選擇。
但追溯到過去,由于農業技術的落后和災害的頻發,糧食極度緊缺,經常發生饑荒,這時,人們為了活命,有些不得不去割樹皮、挖草根來充饑。但有時候明明河里魚蝦泛濫成堆,古人為何窮得吃不上飯,卻不下河捕魚捉蝦來吃,這是為什么呢?
古時候,曾鬧過這么一個笑話,此事發生在晉朝時期,晉惠帝司馬衷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語句,他說:“何不食肉糜”,意思是說大家吃不上飯,為啥不吃肉粥呢,僅是這句話,便可以看出司馬衷的無知,而后他也被列入到了昏君的行列。
當時,晉朝發生了嚴重的饑荒,糧食全被大量的蝗蟲給吃掉了,人們沒有糧食吃,便只能吃草根和樹皮來填肚子,但餓死的大有人在,消息很快傳到司馬衷的耳邊,就有了那句無知的話,鬧出了一場笑話。
眾所周知,具有悠久農耕文明歷史的中國,耕地文化延續至今,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古代亦是如此,但因為技術水平的落后,糧食的產量不如人意,這時候如果發生一場自然災害,那糧食基本是顆粒無收,也就是發生饑荒,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餓死的人數會有很多,這對古代家庭來說,無疑就相當于滅頂之災。
那么看到這里,大家可能會納悶,古代在發生饑荒的時候,寧愿餓死也不去下河捕魚捉蝦吃呢?這其中是有原因的,即便魚蝦泛濫,人們也不去捕來填肚子。首先我國自古以來都是以農耕為主,鮮少到河里捕魚捉蝦,正是因為如此,人們缺少這方面的技術和經驗,導致在饑荒時期難以捕到魚、捉到蝦,再加上餓著肚子,也沒有什么力氣下河了。
如果這時選擇下河,是非常容易發生危險的。其次是饑荒大多發生在我國的平原地區,均是廣闊平整的土地,很少有河有海。而且發生災害多數因為干旱 ,此時江河很多都干涸了 ,自然沒有魚蝦可捕。而那些沿海地區靠海,又常年捕魚,擁有著嫻熟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僅憑這些,基本都不會發生饑荒。
綜上所述,饑荒的發生讓很多人失去了性命,可見糧食多么重要,當下的我們應該更加珍惜糧食,不浪費任何一粒糧食,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