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基礎科學是指以一切的自然現象作為研究對象,是人類探索自然界的一門科學。其中就包括了物理學、化學、天文學、數學、地理學、生物學這6門基礎學科,還有其它的分支學科、邊緣學科等等。它能夠為技術科學、社會生產、應用科學這方面提供重要理論 。
在20世紀時,有不少的科學家提出非常先進的科學理論基礎,比如說,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當時最偉大的一位科學家,他是相對論的創立者,在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1915年,他又提出廣義相對論。
他給人類的基礎科學帶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也改變了人們對物理學和世界的看法,更是對人類的思想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阿瑟·霍利·康普頓,是美國著名的一位物理學家,他的偉大成就是發現“康普頓效應”,此效應正是發展量子物理學的一個核心,并進一步證實光粒子特性。
這兩位科學家都獲得過諾貝爾獎,對人類科學做出巨大貢獻。那么現在,雖然我們迎來了21世紀,但無論現在的科技如何發展,其依靠的理論基礎都離不開上個世紀科學家們的發現。還沒有一種嶄新的理論,屬于現代科學家所發現。那么,基礎科學幾乎停滯,究竟是誰限制了人類發展?
其實,是因為現在的科學領域變得越分越細了,科學家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夠獲得最終的結果。現代的科學發展,已經到了瓶頸時期,雖然表面上看,我們確實取得了不少的成就,比如說智能手和其它的高科技。
但實際上仍然沒有取得重大的突破。當時的科學已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再加上愛因斯坦等多位科學家的出現,才能夠發生這么大的轉變。另外,科學家們還認為,人類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壽命之間有一定的聯系。人的一生,在16~30歲的這段時間里,創造力將會是巔峰時刻。
所以,一些科學家通常在年輕的時候,能夠做出更好的貢獻。雖然人類的知識沒有限制,但人的壽命卻是有限的,要是在未來,人們能夠突破極限的壽命,那科技可能也會取得一個很大的進展,但也不能說人類的壽命限制科學技術的發展。總之,想要讓基礎科學得到大進步,需要很漫長的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