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越是旗鼓相當的國家,越不敢輕易發生戰爭。一旦開戰,無論誰輸誰贏,本質上還是兩敗俱傷的結果。就拿美蘇冷戰來說,雖然這是一場兵不血刃的對峙,但是卻導致了蘇聯解體。雙方差點因為動用核武器而引發核戰爭。其實,像這樣的兩敗俱傷的情況還有很多,比如這兩個國家,因為互相開戰,導致雙方越來越窮。
它們就是伊朗和伊拉克,而這場戰爭,就是十分有名的兩伊戰爭。兩伊戰爭爆發前期,伊拉克的總統是薩達姆。在其帶領下,伊拉克大力推進石油經濟,綜合國力很快就強大了起來。但是薩達姆并不滿足于這一現狀,雖然伊拉克在中東地區的石油儲備量,的確名列前茅。
但是如果通過戰爭吞并,自己就可以獲得更多的石油控制權。因此,薩達姆將侵略目光,瞄向了石油儲存量同樣富得流油的伊朗。
雖然伊朗被伊拉克的突然進攻搞得措手不及,但是伊朗并不是任人拿捏的小國。同樣憑借發展石油貿易,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是十分強悍的,甚至為了讓伊拉克撤兵,舉債來打。兩伊戰爭持續了八年,一共經歷了四個階段。但是雙方誰都不讓誰,最后還是聯合國從中調停,才真正制止了這場惡戰。
可惜,這場戰爭帶來的后果,并沒有隨著停戰協商而落下了帷幕。由于伊拉克在這場戰爭中的野心漸露,引起了美國的不滿。此后的海灣戰爭,成為了伊拉克人和薩達姆的噩夢。海灣戰爭結束了薩達姆的獨裁統治,美軍扶持新政府上臺。但是美軍更在意對伊拉克石油資源的控制,無心搭理伊拉克人想要改善生活的請求。
為了能在軍事較量上更具有優勢,伊朗和伊拉克都進口了許多先進的槍械炮彈,軍費開銷總計6000億美元之多。而之前戰爭中欠下的巨額外債,嚴重影響了伊朗和伊拉克的經濟發展。
雙方一直引以為傲的石油貿易,也因為勞動力短缺,導致成交金額大幅下降。這場戰爭,可謂是巨額錢財打了水漂。不管是伊朗,還是伊拉克都從富得流油的國家,打破產,比如伊拉克光是欠科威特的就高達200億美元。而一直隔岸觀火不參與進來的世界各國,則在武器交易中狠狠大賺了一筆。
比如美國,就一直負責經濟援助和武器交易,暗中還扶持了針對薩達姆的反動派勢力。如果薩達姆早點幡然醒悟,也不會淪為美軍的階下囚,慘死在獄中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