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我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在1900年5月28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只過去3個月的時間,當時的紫禁城已經徹底淪陷,頤和園、圓明園等地被聯軍搶奪了無數的珍寶,所受到的損失詳細數量究竟有多少,已經無法統計。但必然是一個龐大的數目。單是圓明園的損失,英法兩個強盜就掠奪走了150萬件珍貴文物。至今還有大量流失海外。也給當時的民眾帶來不小的災難。
當慈禧太后得知八國聯軍攻城后,她連忙帶著光緒皇帝倉皇的西逃。把抗擊洋人的任務,交給了義和團。李鴻章也成為和各國和談的全權特使,慈禧為了結束戰爭,保全自己的生命,繼續坐穩龍椅,最終和西方簽訂了《辛丑條約》,令人無比屈辱的不平等條約。不僅賠款還得割地。
讓人覺得諷刺的是,當時八國聯軍的人數并不多,加起來才2萬余人。他們在城內無惡不作,而16萬的清軍與義和團卻不是對手,被對方追著打。這讓人感到不能理解,當時,清政府已經開始了改革,比如花費巨資進行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等,擁有一個現代軍隊的他們,為何還會打敗仗呢?
直到八國聯軍打開了清軍的武器庫,才算是得到了答案。原來,有許多先進的武器在軍火庫中出現,其中不乏大量的虜伯大炮、勞登菲爾德速射機關炮、70毫米口徑大炮、87毫米口徑大炮,機關槍,機關炮等等先進裝備,在軍火庫裝得滿滿的。
八國聯軍看到這些武器很吃驚,內心也產生一個不解的想法,難不成之前的戰斗是清軍故意防水嗎?光是這些重武器,已經不輸于聯軍的裝備了。如果清軍用這些武器跟聯軍作戰的話,八國聯軍或許不是對手,最少作戰不會那么順利。后來,仔細一觀察,發現倉庫中的這些武器大部分都沒有使用過的痕跡。
聯軍立刻明白,原來清軍缺乏拿起武器的勇氣,或者說是壓根不會使用,雖然清軍人數眾多,但卻宛如一盆散沙,大部分拿著冷兵器與敵軍交手。面對堅船利炮自然不是對手了。英國人濮蘭德當時對此說道:清朝官吏太過自私,沒有勇氣沒有擔當,面臨危機時,畏畏縮縮,提不起精神面對。
或許這就是清朝成為歷史的原因之一,再加上統治者慈禧奢侈度日,把大量用于建設新軍的費用,變成自己的生日晚宴,變成頤和園的一草一木。清朝時期,文化上的八股取士,限制了人們的發展思想,導致科技落后,加上閉關鎖國,很多人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樣子。也錯失了工業革命的紅利。
種種原因,導致整個大清國力衰弱,西方國家的殖民掠奪,讓這種情況變得雪上加霜。證明了落后就要挨打,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不論在什么時候,實力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