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相信大家對再熟悉不過了。說的是在宋朝河南光山,年幼的司馬光和自己的同伴在自家的后院中玩耍,這時候有一個孩子很調皮,跑到裝滿水的大缸中去玩耍,一不小心就失足掉到了缸里的水中,其它的小孩都驚慌失措的跑掉。
這時候只有司馬光表現得很冷靜,看到地上的大石頭,他心生一計,立刻拿起石頭使勁的朝大缸砸去。在水中差點沒了性命的孩子也因此保住性命。故事到這里就已經結束,人們大多數都在夸贊司馬光的智慧,認為他年紀這么小,能夠想到這個辦法救人不容易,很是聰慧。
實際上也確實如此,從他7歲開始,就能已經熟練的能背誦《左傳》,父親司馬池在朝廷中任天章閣待制(一種官名),受到父親的影響,司馬光從小就熱愛學習,也因救人砸缸一事名滿九州。可大家有沒有關注到故事中的另外主角:那個被救的小孩,他又是誰呢?為何課本上,還有上課時,老師怎么沒有特別提到他呢?
其實,這個小孩的名字叫做上官尚光,原本名字只有一個單字“尚”。因為司馬光撿回了一條命,故而改名為“尚光”。并把這件事記錄在他們家的族譜上,囑咐后人要記得司馬光的大恩。
在尚光長大成人以后,還專門讓人建了一個“感恩亭”。后來,他還成為北宋有名的宰相,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上官尚光是一位知恩圖報,又有才能的人。那為何老師上課時,不提尚光呢?因為在歷史的相關書籍和記錄當中,并沒有這個人的名字。
說到底還是跟司馬光有一定的聯系。《資治通鑒》是他主持編纂的。而宋朝滅亡以后,編寫《宋史》的這些人,又基本都是司馬光的朋友或者仰慕者。這些文人在看了《資治通鑒》以后對他有了更多的好感,甚至專門編寫一章內容來介紹他的生平,也就沒有將上官尚光的名字寫進去,只記載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就好像我們如今看電視劇一樣,劇中有配角和主角,故事的著重點一般都在主角身上,配角發生什么事情很少有人會知道。這就是老師沒有說他的原因,教材都是根據歷史材料編寫而成,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出現這種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