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玲玲、溫謀富
本文字數2438字,建議閱讀時間6分鐘
如果不想閱讀文字,您還可以聽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卜倩倩(中奧伍福安養中心)朗讀音頻
◆ ◆ ◆
文 | 趙玲玲、溫謀富
在養老機構中,部分新入住老人往往因為適應困難而產生系列問題,如適應困難的老人自身生理和心理負擔加劇、與減少聯系的子女間的隔閡加劇、對養老機構的不滿意和問責導致養老機構管理難度和風險加劇等。
如何解決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的適應困難問題呢?本文以吉安市某社會福利中心(以下簡稱福利中心)為例,詳細說一說養老機構解決新入住老人適應困難的方法。
養老機構新入住老人適應困難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
一是非理性信念和情緒嚴重
新入住適應困難老人一般很難接受入住養老機構現實。一方面表現在社會地位下降和社會角色弱化或者退出帶來的失落感和自卑感,從照顧者變成被照顧者。另一方面表現在自我理想的傳統居家養老與現實機構養老的矛盾帶來的不幸感。
很多老人認為自己是被家庭拋棄或者嫌棄的人,是家庭的負擔。“他們工作忙,嫌我在家拖累他們,所以就直接把我送福利院,就可以不管不問了”“我之前救過無數的病人,現在自己半身癱瘓讓人伺候,還不如早點死”“我自殺過三次,用枕頭悶死自己,割腕,吃安眠藥,還是沒有死成,我想死”……老人的非理性信念讓老人一直存有“活著不如死了好”的念頭。
二是新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不適應
原有熟悉環境突然被迫割裂,包括社會環境、生活方式、人家關系等的割裂,使老人一時難以接受和適應。
“我想每天看看我孫子,現在很久才見一面”“我想養花,我家滿院子都是盆栽,現在房間里什么都沒有”“有時候我會走路到老鄰居老朋友那串串門,現在都看不到他們”……
老人訴說時候的心情是失落悲傷的,加之老人自我身心調試能力不足,養老機構的制度化管理,使新入住老人更難接受現實和適應新環境和新的生活方式,沒有“家”“根”的歸屬感和熟悉感,從而加劇了適應困難。
三是新的人際關系重建困難
與原有長時間建立的熟悉的人際關系網絡疏離或者割裂,新入住老人感覺自己被隔離,無人進行交往和傾訴。加之傳統的應急習慣——有問題找親朋好友,這條支持鏈條斷裂,新入住老人有問題,只能自己扛著,周邊都是陌生的人群,子女不能想見就能立馬出現。
“我命苦啊,被送到福利院,想說話都沒有人聽,病了子女不在身邊不能照顧,也只能自己扛了”。所以,當新入住老人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更易產生晚年悲涼的心境,獨自在房間里默默忍受,從而更不愿意敞開心扉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系。
四是自我價值感低
老年人健康素養降低、人際交往缺乏、社會地位喪失等導致老年人在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強感等方面不同程度地減低,從而老年人很容易陷入悲觀、消極、負面情緒中。如“我之前當領導的,一出門都是幾十號人陪同,現在一個人在房間里冷冷清清”“沒摔斷腿前還可以幫忙帶孩子,現在就是廢人一個了”……適應困難老人感覺自己活著就是家人和社會的累贅。
針對以上問題,養老機構該如何解決?主要有以下幾種措施
1.調試情緒,改變非理性認知。
通過認真傾聽適應困難老人心聲,運用專業技巧鼓勵引導適應困難老人將現有的心理壓力、不良情緒宣泄出來,從而改變其不理性認知。
在適應困難老人宣泄過程中,社工發現適應困難老人對自己存在較多的非理性認知,將自己的問題災難化(在福利院就是活著等死)、絕對化(子女送我來福利院就是不要我了)、以偏概全(將子女的不能時刻照顧理解成沒有人照顧,將自己的某項身體功能的退化理解為自己老不中用,活著是累贅),等等。
從適應困難老人陳述中可以看出,適應困難老人過分看重和堅信自己非理性信念,也無法擺脫和掩飾他們的孤寂和自卑。社工通過否定災難化和絕對化,否定以偏概全,運用對比、普遍化、夸張化等專業技巧與適應困難老人非理信念辯論,社工希望適應困難老人能從非理性信念中解放出來,不再否定自己。同時,通過認知重塑,協助適應困難老人形成新的理性認知:適應福利中心生活,繼續安享晚年。
2.重建社會支持網絡,習得新生活方式。
社工通過詳細介紹福利中心的老人同伴和他們的生活方式,協助適應困難老人制定與之相契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安排,逐漸融入新生活。
社工繼續引導宣泄和傾聽適應困難老人可能反復出現的不良情緒。同時,社工邀請適應困難老人參與和觀摩其他同伴老人的日常娛樂生活,如看書看報、書法、剪紙、唱歌、跳舞、聊天、棋牌類等活動,適應困難老人可以針對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和參與其中的愛好團隊,每天堅持參與互動,與福利中心老人建立新的關系。
根據適應困難老人們的愛好和需求,社工和適應困難老人、護理員共同商議,制定適應困難老人每人的具體生活作息安排,將早餐、午餐、晚餐、娛樂互動、休息等時間具體規定下來,形成初步的與福利中心管理同步的生活作息安排。形成的生活作息安排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保證適應困難老人每天可以有人交流陪伴,感受“新家人”的溫暖和“新家庭”的樂趣,有效緩解孤獨寂寞和情緒壓抑,生活作息也慢慢與福利中心生活規律結合起來。
3.挖掘內在潛力和動力,實現自助助人。
適應困難老人認知重塑,情緒舒緩后,變得樂觀和自信心增加。社工可以根據適應困難老人的具體特長來挖掘他們的潛能和發揮他們的能力。
有的老人是資深的老醫生,可以為同伴診斷病情,有的老人書法繪畫功底好,帶領和培養新的同類愛好者共同陶冶情操,有的老人廣場舞和保健操跳得好,就帶領組織其他老人共同參與強身健體活動,有的老人喜歡唱歌,成立歌唱隊,每天練習娛樂。有的老人喜歡棋牌類活動,可以邀請同伴共同參與……
總之,運用優勢視角發現每位老人的能力,并將優勢發揮出來,實現他們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整體提升。
適應困難情況更嚴重的部分老人,除了社工和工作人員介入以外,可以邀請老人進行同輩輔導,他們有共同的人生經歷和閱歷,有共同的生活感知和情感體悟,他們有更多的共鳴,讓老人來疏導老人,帶動和改變適應困難老人的生活狀態和情感,實現多方位的介入,更有利于老人適應困難問題的解決,同時適應困難老人助人后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得到顯現和提升,老人的晚年生活質量滿意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