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 中東一直作為世界政治的熱點廣為世人關注。中東地區是東西方的交通咽喉, 世界的十字路口, 當今世界最大的石油供應基地, 世界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因此, 政治矛盾、宗教分歧、經濟摩擦等問題導致的沖突與戰爭在這個地區持續了半個多世紀。雖然, 阿以雙方及聯合國為解決阿以問題作了很多的努力, 但權利的瓜分、利益的爭奪以及阿以之間根本性的分歧是許多努力并未能真正的解決問題。沖突與戰爭, 對抗與緩和在這塊土地上交織地進行著。真誠的祈禱、深深的祝愿, 愿中東早日重見和平的曙光。
在我決定以阿以爭端作為我畢業論文題目的時候我猶豫了好久。阿以爭端持續了半個多世紀, 到目前為止仍然是一個說不清的話題。僅用我有限的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去寫的話, 可能會寫的膚淺, 認識淺薄, 內容不充實。但是, 在我內心深處有一份深深的祈禱, 深深的祝福, 愿阿拉伯人民能早日走出苦難, 在這個世界里, 能多一些和平, 少一場戰爭。這個愿望促使我一定要寫出來。
中東是亞非歐三大洲相連的地區, 是世界交通的樞紐, 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石油供應地,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世界三大宗教的發源地。由于中東優越的地理位置, 豐富的石油資源, 宗教中特殊的地位, 使之成為超級大國必爭之地。因此, 該地區的沖突與戰爭不斷爆發。這對該地區的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 他們淪為難民, 流離失所, 倍受折磨。
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都是西亞古代閃族人的后裔, 曾共同生息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 沖突和分歧使他們的矛盾不斷激化, 猶太人被迫離開了巴勒斯坦的土地。但是猶太人回歸巴勒斯坦、回到他們深愛的家園的愿望迫使他們發起了猶太復國主義。從此, 阿拉伯民族和猶太民族之間結下了不解冤仇, 從而爆發了五次中東戰爭。
在老師的鼓勵和幫助下, 我查閱了許多這方面的資料, 腦海中對阿以問題有了一個大概的框架結構。就這樣我動筆了。
中東是一個政治地理概念, 也是“歐洲中心論”的產物。從16、17世紀起, 歐洲列強開始向東方擴張, 他們以歐洲為中心, 按距離的遠近把東方各地分為“近東”、“中東”和“遠東”。我們現在習慣上所說的中東是指亞、非、歐三大洲相連的地區, 東起伊朗高原, 西達埃及和地中海東岸, 北至黑海和高加索, 南鄰亞丁灣和阿拉伯海, 是歐、亞、非三大洲的結合部。
中東地區素有西方世界“經濟生命線”之稱, 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供應基地。據九十年代初的有關統計資料, 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可開采量約1000多億噸, 其中中東的儲量就達700億噸。中東的石油年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34%左右, 銷售量占世界總銷售量的65%左右。是世界能源的供給中心, 也是西方國家的主要能源供應基地。因此中東地區對西方經濟有著巨大的影響。
中東位于歐、亞、非三大洲的結合部, 因處于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和紅海之間, 也被稱為“五海之地”, 是世界交通的樞紐。蘇伊士運河溝通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三大洋。霍爾木茲海峽、曼德海峽、黑海海峽和直布羅陀海峽都是重要的海上咽喉要道。西方的地緣政治理論的觀點是:“要控制世界, 必先控制歐洲, 要控制歐洲, 必先控制歐、亞、非三大洲的結合部”。因此, 中東一直被強國列為稱霸世界而必須要首先占領的關鍵地區。它們為了各自的利益直接或間接地插手中東事務。
中東是世界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猶太教和基督教分別在公元前10世紀和公元1世紀誕生于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 這個地方被兩大宗教的教徒們認定為他們的“圣地”。公元7世紀, 穆罕默德在沙特阿拉伯的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穆斯林認為耶路撒冷是穆罕默德神秘夜行和在他升九重天之前的“神游”之地。也是伊斯蘭教最莊嚴的圣地之一。于是, 耶路撒冷成了三個宗教的教徒們共同認定的圣地。宗教信仰在中東地區居民的精神生活中和政治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許多阿拉伯國家把伊斯蘭教定為國教, 寫入憲法, 成為政治組織的基礎。
由于中東優越的地理位置, 近代石油的發現與開發, 宗教中特殊的地位, 所以中東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必爭之地。再加上內部的政治矛盾, 宗教分歧, 民族仇恨, 領土糾葛, 經濟摩擦, 意識形態上的對立以及武裝沖突都使這一地區隨時處于可能爆炸的狀態。而且, 中東地區作為一個連接三個大陸的橋梁, 其戰略價值又由于它的豐富的石油資源而大為增加, 使這一地區動蕩不安。生活在這一地區的阿拉伯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是不幸的, 他們的生命中經歷的只有連年不斷的戰爭和流血犧牲、流離失所, 在身體和精神上都受盡了折磨。
巴勒斯坦位于中東的中心地帶, 位于地中海東岸, 北與黎巴嫩接壤, 東與徐利亞、約旦為鄰, 西南與埃及的西奈半島相連, 南端的一角臨紅海的亞喀巴灣, 處于亞、非、歐三大洲的交通要道附近, 是連接東西部阿拉伯國家的紐帶, 中東海灣石油輸出的主要通道之一。由于巴勒斯坦地區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地位極其重要, 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 歷來是世界大國的必爭之地。
據歷史考證, 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都是古代的閃族。相傳公元前約4000年阿拉伯半島半游牧部落中閃族的一支迦南人就來到巴勒斯坦地區定居, 巴勒斯坦地區最早的居民就是迦南人, 他們于公元前2000年在這里建立了巴勒斯坦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猶太人古時稱希伯來人, 他們和迦南人、阿拉伯人等都是西亞古代閃族人的后裔, 和西亞其他民族一起曾共同生息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 并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過國家。
當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的時候, 迦南人、腓力人等都曾進行過抵抗, 但由于沒有相互援助, 被猶太人各個擊破。公元前1020年, 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統一的希伯來王國, 這是歷史上最早的猶太國家。大約在公元前935年, 希伯來王國分裂為以色列和猶太兩個國家, 都統稱為猶太人。以色列國的面積比猶太王國的面積大兩倍, 而猶太王國卻比以色列王國富饒。公元前722年, 東方兩河流域的亞述帝國國王薩爾貢二世攻陷撒馬利亞, 消滅了以色列王國, 虜獲其國王。公元前586年, 東方新崛起的巴比倫王國攻入猶太王國, 猶太王國的中心耶路撒冷被夷為平地, 所羅門圣殿被毀, 巴比倫王下令把數萬名猶太人作為浮虜押回巴比倫, 這是猶太人的第一次大離散。巴比倫人滅掉猶太國, 結束了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的歷史。
公元前538年, 巴比倫王國被波斯帝國所滅, 失去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西亞地區。由于猶太教的一神論思想符合其鞏固統治的需要, 波斯王居魯士就大力推行復興猶太教的政策。它允許大批猶太俘虜返回巴勒斯坦, 幫助重建了耶路撒冷圣殿。公元前331年, 希臘巴其頓王國亞歷山大攻占耶路撒冷, 征服波斯帝國。亞歷山大死后, 在埃及和敘利亞一帶分別建立了希臘化王國, 即托勒密王國和敘利亞王國。亞歷山大對東地中海沿岸的征服與統治, 打破了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隔絕狀態, 各個被征服國家的民族開始雜交居住。猶太人此時也逐漸流散到南歐、北非和中非各地, 形成了猶太人的第二次大離散。
公元前63年, 地中海西部新興的羅馬帝國不斷向東擴張, 利用武力占領了耶路撒冷和整個巴勒斯坦地區。但羅馬帝國殘酷的殖民統治迫使當地的土著居民和猶太人舉行了三次大起義。猶太人的這三次起義, 史稱“猶太戰爭”。最后一次起義是在公元115年, 起義者曾給羅馬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 把羅馬駐軍趕出了巴勒斯坦南部, 并占領了耶路撒冷。羅馬帝國哈德良隨即進行了瘋狂的報復, 大量捕殺了起義者, 于公元135年撲滅了這次起義的烈火。經過這三次民族大起義和所遭受的三場大屠殺, 猶太人共死亡150多萬人, 幸存者幾乎全部逃離或被驅逐出巴勒斯坦, 這邊是猶太人的第三次大離散。至此, 猶太民族作為一個在整體, 在巴勒斯坦定居的歷史宣告結束。此后, 巴勒斯坦幾經滄桑, 終于成為阿拉伯人的家園。
蘇伊士運河1869年通航后, 巴勒斯坦的地位日益顯得重要。英國為控制這條運河, 鞏固和加強它在中東的殖民統治, 不遺余力地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1896年2月出版的《猶太國家》一書, 系統地提出了復興猶太國家的綱領。1897年, 在赫茨爾的領導下, 在瑞士巴塞爾召開了第一次猶太復國主義者大會, 通過了《世界猶太主義復國綱領》, 其中規定:“猶太復國主義的目標是在巴勒斯坦為猶太民族建立一個有公共法律所保障的猶太人之家。”大會決定成立猶太復國主義組織, 這次會議揭開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史上的新篇章。1917年11月, 英國出兵侵占了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 巴勒斯坦于1922年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委任統治當局在該地區奉行“支猶壓阿”的方針。猶太人從世界各地大量遷入巴勒斯坦地區。由于有幾百萬猶太人居住在美國, 因此美國亦大力支持猶太復國主義, 以便插入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美國為擴張在中東的勢力范圍, 曾竭力扶植猶太復國主義, 排擠英國, 美國國會在1943年至1945年期間, 通過了許多決議和宣言, 贊成在巴勒斯坦無限制的移民和建立猶太國家, 制造矛盾, 使業已存在的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日益加深。
對于來自英國的委任統治和猶太復國主義的威脅, 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進行了堅決的抵制和反抗, 不斷舉行示威游行和起義。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由于美國插手中東事務, 英國人越來越感到巴勒斯坦問題的棘手。英國兩次將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召集到倫敦開會建議成立阿拉伯區和猶太區, 由英國繼續實行委任統治, 遭到雙方的反對。加之戰后美國在中東的地位取代了英國, 猶太復國主義日趨倒向美國, 美英矛盾激化。英國則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 將巴以問題提交聯合國處理。1947年1月29日, 聯合國大會在美國的操縱、俄羅斯的支持下, 在33國贊成, 英國等十國的棄權, 阿拉伯國家等13國的反對下, 通過了由加拿大等5國提出的方案, 即“巴勒斯坦將來治理 (分治計劃) 問題的決議”, 決議規定:
英國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的結束不得遲于1948年8月1日, 在委任統治結束后的兩個月內成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
阿拉伯國的面積為11 203平方公里, 包括北部的加利利、約旦河以西地區、加沙地區和雅法市的阿拉伯區, 計有阿拉伯人72.2萬人, 猶太人1萬人。
猶太國的面積為15 850平方公里, 其中內格夫面積9 500平方公里, 計有猶太人49.8萬人, 阿拉伯人40.7萬人。兩國經濟上實行聯合。
耶路撒冷及其附近郊區村鎮是一個“在特殊國際政權下的獨立主體, 由聯合國管理”。
由于分治決議基本上滿足了猶太人的要求而違背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愿望, 并且是在阿猶矛盾已十分尖銳的情況下通過的, 因此, 雙方之間的戰斗在聯合國表決的第二天就打響了。從此, 中東地區開始了無休止的戰爭和動亂。
依照巴勒斯坦分治決議, 占這個地區總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阿拉伯人所得領土僅占巴勒斯坦地區總面積的42%, 且不相連, 大部分為貧瘠地區。而占人口總數尚不足三分之一猶太人, 卻得到了該地區總面積的56%, 且都為肥沃的沿海地帶。這一決議當即遭到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國家的堅決反對。1948年5月14日, 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在特拉維夫發表公告, 宣布“以色列國”成立。隨后美國宣布承認以色列。決議違背了阿拉伯人的愿望, 成為爆發戰爭的導火索。
英國結束在巴勒斯坦委任統治的當天, 1948年5月15日, 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的軍隊相繼開進巴勒斯坦, 第一次中東戰爭也稱巴勒斯坦戰爭正式爆發。這次戰爭前后歷時9個多月, 以阿拉伯國家的失敗以色列國的勝利而告終。戰爭使巴勒斯坦的土地分割為三部分。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的78%的土地。有96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以色列驅逐出家園, 淪為難民, 流落到加沙地帶、約旦、黎巴嫩和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這次戰爭使阿拉伯人與以色列人以至與伊斯蘭世界結下了不解冤仇。阿拉伯國家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長期對以色列實行“三不方針”, 即不承認、不談判、不媾和, 同時把“消滅以色列, 把猶太人趕進地中海”為自己的戰略目標。巴勒斯坦戰爭使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英美等新老殖民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 美國成為以色列的堅定支持者, 更深地卷入中東事務。第一次中東戰爭成為中東亂局的起點。
巴勒斯坦戰爭、埃及七月革命與中東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 促使中東地區的各種矛盾更加激化。埃及總統納賽爾執政后, 高舉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旗幟, 竭力維護埃及的獨立, 堅決反對殖民主義和以色列的侵略擴張政策, 同西方國家和以色列的矛盾日趨尖銳。
埃及境內的蘇伊士運河是東西方交通的咽喉, 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英法在蘇伊士運河區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 并簽訂了英埃條約。英國獲得了在運河區駐軍的權力。但隨著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興起, 埃及宣布廢除英埃條約, 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埃及國有, 公司的全部財產移交埃及。這樣使得英法在埃及的利益受到威脅。英法兩國不甘心失掉運河的控制權, 指令兩國商船通過運河時拒絕交納通行費, 對埃及實行經濟制裁。并策劃召集對運河實施“國際管制”。美國提出將運河交給“一個和聯合國保持聯系”的“國際委員會”來管理。這些建議在聯合國安理會未能通過。英法就與以色列暗地勾結, 密謀發動了第二次中東戰爭, 即蘇伊士運河戰爭。
這次戰爭是埃及與英法之間圍繞著蘇伊士運河的歸屬問題而引發的。英法以的侵略行徑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譴責。聯合國安理會兩次大會通過要求英法以軍隊立即撤出埃及的決議。蘇丹、黎巴嫩等國在聯合國提出了要求所有會員國立即停止對以色列的軍事、經濟和財政的援助。美蘇為了把英法趕出中東并取而代之, 也出面要求他們撤軍, 美國甚至對英法施加軍事壓力。在這種形式的逼迫下, 英法已全部從埃及撤軍。蘇伊士運河戰爭以埃及人民的勝利和英法以軍隊的失敗而告終。這在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和整個國際形勢的發展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對于第二次中東戰爭的失敗, 以色列一直耿耿于懷、伺機而動。50年代中期, 前蘇聯以與阿拉伯國家搞好關系, 提供“經濟、軍事援助”為手段向中東地區滲透, 致使美國在中東的政治、經濟利益受到威脅。于是美國開始對埃及施加壓力, 采取種種限制。除此以外, 美國加緊扶植和武裝以色列。而此時的阿拉伯世界也出現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團結合作的好形勢, 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在建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使用約旦河問題上達成協議。同時獲得埃及與其它阿拉伯國家的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后, 還組建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 成立了巴勒斯坦武裝力量“法塔赫”, “法塔赫”主張通過武裝斗爭解放全部巴勒斯坦領土, 建立一個不分宗教信仰和排除種族歧視的巴勒斯坦民主國家。
以色列害怕巴勒斯坦人民有組織的武裝斗爭危及它在巴勒斯坦的統治。并且從1965年起, 以色列國內經濟出現嚴重危機, 生產下降, 企業倒閉, 群眾不滿情緒上升。以色列統治者為轉移群眾的注意力把群眾的視線引向了阿拉伯方面。1966年春天起以色列就開始在約旦、黎巴嫩邊境進行滋擾, 致使雙方多次發生軍事沖突。以色列企圖把埃及拖入沖突, 并通過前蘇聯向埃及提供一份虛假情報, 稱以色列將對敘利亞開戰。這是為埃及設下的一個圈套, 成為第三次中東戰爭的導火索。
這次戰爭以以色列空軍孤注一擲的突然襲擊為開端, 在短短的六天時間里, 近100萬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被迫背井離鄉, 淪為難民。此次戰爭后蘇聯和美國在中東合伙制造了“不戰不和”的僵局。所謂“不戰”就是不許阿拉伯國家和巴勒斯坦人民用戰爭手段收復失地, 恢復民族權力, 即使打也是有控制的打;“不和”就是不許阿、以雙方通過直接談判解決問題, 和也是有控制的和。阿拉伯國家是不戰不和的最大受害者。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關于中東問題的第242號決議以色列拒絕執行, 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國家也不太滿意。因此中東問題仍孕育著爆發戰爭的危險。
第三次中東戰爭是阿拉伯國家特別是埃及喪失了大片領土, 阿方收復失地的心情也日益迫切。在埃及國內, 要求“抗戰雪恥”的呼聲不斷高漲, 軍隊連續出現多次公開“請戰”事件。納塞爾重建了埃及軍隊, 為了收復失地和恢復他在阿拉伯世界的威望, 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決定聯合阿拉伯國家共同進行準備。經過周密的準備, 埃及聯合阿拉伯國家利用伊斯蘭教齋月和猶太教贖罪日的有利時機, 向以色列侵占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發動突襲。至此, 第四次中東戰爭正式爆發。
在這次戰爭中共有32個第三世界的國家與以色列斷交, 也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戰勝的”神話。大大鼓舞了阿拉伯人民的士氣, 造成了以色列國內的政治危機, 突破了美俄對中東事務的壟斷。對中東和平進程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隨著中東地區不斷爆發戰爭,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總部和游擊隊主力介入黎巴嫩國內權力斗爭, 扶植和武裝伊斯蘭教勢力, 打擊親以的基督教勢力, 并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貝魯特西區, 構筑軍事設施, 不時出擊和炮轟以色列北部。使得以色列北部地區的安全構成威脅。1975年黎巴嫩爆發內戰后, 敘利亞從政治調解到直接出兵長駐黎巴嫩。以色列企圖消滅巴解組織并迫使敘利亞從黎巴嫩撤軍, 以肢解黎巴嫩, 使由以色列支持的基督教政權控制黎巴嫩南部。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動陸海空三軍對黎巴嫩發動了全面入侵。
這次戰爭給黎巴嫩人民帶來了空前的浩劫。大批無辜居民遭屠殺, 許多城鎮夷為平地, 70萬人流離失所, 無家可歸, 巴解武裝遭受巨大挫折。巴解總部被迫由黎巴嫩遷到了突尼斯, 其所屬的武裝力量也被分散到周圍的幾個阿拉伯國家, 已不可能再展開對以色列的軍事活動。
在以色列建國后的五次中東戰爭中, 除蘇伊士運河戰爭之外, 以色列基本都是贏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民不但沒有實現建國的愿望, 反而成為四處漂泊的難民, 且境況日益惡化。而戰爭的勝利使以色列這個400余萬人口的小國不僅在中東、在阿拉伯世界的敵對和包圍中站穩了腳跟, 而且還不斷地擴張和擴展, 為其日后在談判桌上堅持擴張立場和強硬政策獲得了重要籌碼。
巴以沖突持續了半個多世紀, 成為當今世界矛盾的焦點之一, 舉世矚目。國際社會為全面公正持久地解決阿以爭端進行了不懈的努力。聯合國就阿以問題先后通過了第242號決議和第338號決議。美國總統卡特自上臺后把解決中東問題作為其對外政策的重點之一, 提出了“全面解決中東問題”的新政策。以色列人民群眾在多次中東戰爭中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厭戰情緒高漲, 迫切希望有一個和平的環境。埃及總統薩達特對美國提出的對外新政策寄予厚望。在這一背景下, 出現了中東問題和平解決的可能性。
1977年11月19日至21日, 埃及總統薩達特應以色列總理貝京的邀請突然訪問了耶路撒冷。薩達特的中東和平“主動行動”被人民稱為“現代史上最富戲劇性的事件之一”, 開創了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來中東歷史上第一個阿拉伯領導人訪問以色列的紀錄, 震動了整個阿拉伯世界。此次訪問受到以色列總理貝京、總統卡扎爾和大多數以色列人民的熱烈歡迎, 因為在幾十年的戰爭的緊張狀態之后, 許多以色列人對和平的希望變得越來越強烈。
1978年9月6日, 薩達特、貝京和卡特在美國的戴維營舉行會談。在美國的調解和施壓下, 薩達特和貝京經過十分艱苦激烈的談判在白宮簽署了戴維營協議。該協議涉及了解決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歸屬問題, 還有解決埃及和以色列之間的爭端問題。然而, 關于約旦河西岸和加沙走廊巴勒斯坦人的內部管理問題。埃、以談判陷入僵局, 沒有獲得實際進展。
1985年2月11日, 約旦和巴解組織就“聯合行動方案”正式達成協議。該協議以“土地換和平”為基本原則, 要求以色列撤出其在1967年所侵占的全部阿拉伯領土, 強調在約、巴間建立聯邦的范圍內實現巴勒斯坦人民的自決權, 并按照聯合國決議的精神解決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但是美國對中東的基本政策之一是維護以色列的“安全”, 增強以色列的軍事實力, 鞏固以色列在中東的“合法存在”。因此美國在不損害中東根本利益的情況下, 不愿意對以色列施加任何壓力。相反, 美國要巴解公開承認以色列國。
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十九次特別會議在阿爾及利亞召開。在會議召開期間, 會議發言人拉赫曼宣布, 巴解組織隨時準備同美國政府就中東問題進行對話。巴解組織委員會主席阿拉法特在會議即將結束時宣讀:“在我們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 它的首都為耶路撒冷。”
1993年9月13日, 在全世界的注目下, 巴解組織和以色列在美國白宮簽署了和平協議。當天, 作為簽署巴、以和平協議的必要步驟, 以色列政府正式宣布巴、以相互承認。從而結束了巴、以近半個世紀的對立狀態。中東和平的進程上終于出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在白宮南草坪上舉行的簽字儀式結束后, 阿拉法特說:“我們兩國人民正在翹首企盼, 他們希望能夠給和平一次真正的機會, 這個協議意味著痛苦和磨難的篇章開始終結。現在, 當我們站在這個歷史新時代的門檻上的時候, 我們需要更多的勇氣。”拉賓說:“血和淚已經夠了, 夠了。今天, 我們正在給和平一次機會, 和平的時候來臨了。”阿拉法特這位畢生都在為巴勒斯坦的解放事業奮斗的世界上唯一沒有國土的國家元首此時情緒高漲, 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也為他留下了感激的熱淚。
在簽署巴、以協議的當天, 世界各方迅速做出了反應。在中東, 有慶賀的, 有沉默的, 也有抗議的。加沙地帶各地數以萬計的巴勒斯坦人舉行了慶祝游行。但是, 有人歡喜有人憂, 在那片慘淡的難民營地帶仍然危險重重。國際輿論大多支持, 但也有不少媒體持慎重觀點。有關巴勒斯坦自治的許多問題還懸而未決。巴以協議也沒有提到東耶路撒冷的地位問題, 難民遣返問題, 被占領土上以色列定居點問題。協議中也未接受巴勒斯坦作為主權國家的任何權利。之后拉賓的遇害, 也使得中東和平進程遙遙無期。
由于巴以爭端的復雜性, 中東上空依然陰云籠罩。
阿以雙方及國際社會為全面解決阿以爭端作了很大的努力, 并未達到真正和平解決爭端的期望。阿、以之間的分歧都是帶有根本性的, 解決阿、以問題的關鍵是以色列必須改變它的頑固態度, 美國應對以色列施加壓力, 迫使其做出讓步, 否則任何方案都只是一紙空文。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等各方對如何解決阿以爭端仍然存在分歧。
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81號決議, 決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一個“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國”, 并將巴勒斯坦地區2.7萬平方公里土地中的1.52萬平方公里劃給“猶太國”, 其余的1.115萬平方公里劃歸“阿拉伯國”。1948年5月14日, 以色列宣布在“猶太國”的疆域內建國, “阿拉伯國”卻因阿拉伯國家反對分治決議而沒有成立。5月15日, 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以色列吞并了屬于“阿拉伯國”的土地5700多平方公里。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 以色列又奪取了約旦河西岸、加沙和東耶路撒冷, 徹底占領了全部“阿拉伯國”領土。聯合國安理會1967年11月通過的第242號決議和1973年10月通過的第338號決議均要求以色列歸還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占領的巴勒斯坦領土。自馬德里和會以來, 巴解組織同以色列簽署的一系列協議都重申, 以1967年戰爭爆發前的停火線為巴以未來邊界。但是, 以色列一直不愿意完全按照協議規定歸還巴勒斯坦被占領土。
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移民定居而形成的國家。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后, 以色列政府開始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修建定居點。根據巴方1999年的統計, 30多年間, 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領土上共建定居點200個。在巴以和談中, 巴方要求以色列拆除在加沙和約旦河西岸所有的定居點。而根據沙龍的“單邊行動計劃”, 以色列只準備拆除加沙地區的全部21個和約旦河西岸的4個定居點。
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 規定耶路撒冷為國際化城市, 由聯合國管理。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后, 耶路撒冷被阿以雙方的停火線由北向南切割為東、西兩個部分, 東區被約旦 (當時叫外約旦) 占領, 西區被以色列占領。以色列建國后, 宣布西耶路撒冷為首都。1967年以色列奪取東耶路撒冷。1980年, 以色列議會通過法案, 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巴勒斯坦自20世紀60年代就宣稱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領土的一部分, 以色列必須全部放棄。1988年, 巴解組織發表的獨立宣言將耶路撒冷定為巴勒斯坦國首都。
50多年的巴以沖突制造了波及整個中東地區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據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署統計, 目前巴勒斯坦難民總數接近350萬, 除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區外, 主要分布在約旦、黎巴嫩和敘利亞。這些難民能否回歸、回歸多少將涉及巴勒斯坦、以色列等中東相關國家的民族構成、人口比重和社會安全等重大利益。在巴以和談中, 以色列反對巴勒斯坦難民回歸。
巴勒斯坦地區60%以上屬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 包括地表水、河流和地下水等可再生水資源總量估計為20億立方米。在數量上, 以色列占有和消耗全部水資源的80%, 巴勒斯坦自治區只能享用剩余的20%。另外, 巴以關于水資源分配還涉及邊界劃分、猶太人定居點前途等問題。因此, 以色列反對徹底同巴勒斯坦進行水資源再分配, 主張共同管理水資源, 以保證以色列水資源安全不受威脅。巴勒斯坦則堅持收回所有加沙和約旦河西岸水利設施的所有權, 拒絕接受同以色列共同管理水資源。
后記
巴以沖突不僅給巴以雙方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損失和物質損失, 而且也在巴以雙方人民的心靈上留下了永久的不可愈合的創傷, 對世界各國人民的安全也構成了威脅。不斷出現在綁架人質事件、汽車爆炸事件使得許多無辜的人失去了生命, 越來越多的人遭受著失去親人的痛苦。在不斷的流血犧牲死亡面前, 政治家們也該反省一下, 利益的瓜分與權利的爭奪以無辜的生命為代價就能做得那么坦然嗎?
經過半個多世紀戰爭后的中東, 仍然處于激烈的動蕩之中。舊的熱點還沒有消除, 新的矛盾又在孕育。戰爭與和平, 沖突與調停, 對抗與緩和交織進行。尋求中東公正和持久的和平斗爭還在艱難曲折的道路上痛苦地進行著。
巴以爭端, 舉世矚目。在以和平和發展為主題的今天, 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參與下, 巴以矛盾也會朝著和平的方向邁進。
[1] 永興占輝:《以色列與阿拉伯血腥50年》,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9年第一版.
[2]李援朝:《中東問題研究》,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1996年第一版.
1[1]永興占輝:《以色列與阿拉伯血腥50年》,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9年第一版.[1]永興占輝:《以色列與阿拉伯血腥50年》,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9年第一版.
2
3[2]李援朝:《中東問題研究》,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1996年第一版.[2]李援朝:《中東問題研究》,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1996年第一版.
4
5[3]楚云:《78個世界著名戰役勝敗全紀錄》, 時事出版社, 2004年第一版.[3]楚云:《78個世界著名戰役勝敗全紀錄》, 時事出版社, 2004年第一版.
6
7[4]李平民:《英國的分而治之與阿——以沖突的根源》, 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4]李平民:《英國的分而治之與阿——以沖突的根源》, 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