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兄弟通過陳橋兵變奪取了后周天下,建立了宋朝。宋朝在兄弟兩個人的努力下統一了當時除幽云地區以外的中原王朝傳統控制區域。趙匡胤去世后,趙光義即位。趙匡胤究竟是基于什么原因,沒有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呢?
雖然趙匡胤的死應該被歸結為暴亡,其弟趙光義有殺兄之嫌。但不過否認的是,趙匡胤的繼承人大概率是趙光義。雖然趙匡胤沒有立儲,但實際上是明確了趙光義為繼承人。趙匡胤有兩個在世的兒子趙徳昭、趙德芳,如果趙匡胤不封其為太子還有可能有其他的顧慮,而最主要的是他竟然沒有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封王。這是很不符合常規的。而他的弟弟被封為晉王,同時擔任開封府尹,開封府尹在五代以后就是皇儲在即位前擔任的職務。種種跡象表明趙光義就是趙匡胤的接班人。
有人說趙匡胤傳弟不傳子是因為金匱之盟,金匱之盟大意就是趙匡胤兄弟的母親杜太后要求趙匡胤把皇位傳位趙光義。但是金匱之盟的真偽還很難確定,金匱之盟是在趙匡胤去世后,趙光義和趙普才弄出來的,不是趙匡胤明確公布出來的,因此其真實性是容易讓人懷疑的。還有一點,《宋史》記述杜太后(趙匡胤兄弟生母)生過五子二女,包括秦王趙廷美,但同樣也是《宋史》竟然記述趙廷美是其父趙弘殷和乳母所生,并且炮制了趙廷美謀反。這樣做的目的顯而易見是解決金匱之盟留下的問題。并且逼死了趙匡胤的在世的兒子趙徳昭,他的另一個兒子趙徳芳只有22歲就去世了,趙光義有很大的嫌疑。個人覺得,即使真有金匱之盟,趙匡胤也不一定遵守。西漢時期,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想讓景帝百年之后傳位給弟弟梁王,景帝滿口應承,最后還是傳位自己的兒子。作為帝王能傳子絕對不可能傳弟,趙匡胤傳位給弟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五代十國時期總共53年,走馬燈一樣經歷了五個王朝,出來55個割據的皇帝和王,整個五代史可以用亂來形容。趙匡胤雖然奪得天下,也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奪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權。不能保證權力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一旦自己有個三長兩短,自己的兒子能不能坐穩天下。在五代特定的時期,并沒有所謂的忠臣,都是墻頭草,不可能會盡心盡力的輔佐和支持自己的兒子。而自己的兩個兒子并不具有帝王之像,很難在亂世鎮得住群臣。識時務的趙匡胤放棄了父子相繼,采用兄終弟及來延續天下。
歷史上并沒有記述趙匡胤有沒有后悔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沒有辦法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從趙匡胤登基前后的表現看,他是一個比較忠厚的人。周世宗郭榮(有名柴榮)選擇趙匡胤并見得的所托非人,也不是趙匡胤隱藏的太深,而是陳橋兵變的主謀人可能不是趙匡胤,而是其弟趙光義和趙普總策劃。在郭榮去世短短半年時間,以趙匡胤相對穩妥的性格,不太會馬上發動兵變。頗有心機的趙光義比作為武將的趙匡胤更有野心。從一個側面看,如果趙匡胤有稱帝的野心,他一定會天下傳給子孫作為自己的終極想法,野心和自私有時候是有很大關聯的。趙匡胤掌握實權的時候也沒有冊封自己的兒子,更沒有確立為皇儲,說明他的政治野心還是不足的。稱帝的一系列行為大都是在趙光義和趙普的鼓動性。
趙匡胤在位曾經提出要遷都西安,遭到趙光義的強烈抵制,最終沒有成功。這件事說明兩個問題,一方面,開封已經在趙光義的控制之下,趙匡胤試圖遷都擺脫三弟的影響。另一方面,趙光義已經具備左右宋朝政局的能力,很有可能已經成為了權力,趙匡胤已經開始成為傀儡。這些都說明,陳橋兵變很有可能是趙光義布局好的,自己在逐步奪權。
兄終弟及更多的是趙氏兄弟對五代亂局的反應,也能看出趙光義有很高的政治手腕,逐步取得宋朝權力,并順利完成權力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