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公認的依靠法治統一天下,同時又是公認的因為酷法失去天下。同樣是法治天下,為何能打下天下,卻不能靠法守住呢?
商鞅變法最終使秦國走向富強,并統一天下。而商鞅變法對于秦國最主要的影響是經濟,經濟上最主要的是刺激農業,這一點是順應了當時的社會發展。因為舊有的奴隸制已經解體,軍功地主階級已經出現,并渴望獲得更大的權力和利益。商鞅變法即使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車裂的情況下,仍然得以推行,說明這次變法確實深度改變秦國落后的局面,得到新興勢力的擁護。這就是法對于國家發展的作用,廢除舊的發展壁壘,建立新的更適應社會發展的社會關系。
秦在變法之前并不是弱國,而是一個準強國,由于深處西部,并沒有引起山東六國格外的關注。甚至在許多方面秦是落后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很難看到來自于秦的思想家,在思想上,秦國是一個落后的諸侯國,因此在戰國前期很不受重視。當時具備稱霸的諸侯國是齊、楚以及晉分出來的魏、趙。但秦的實力在悄悄的增長,并超過六國。依靠強大的武力滅掉了六國,實現了統一。
秦始皇統一天下,這在中國是第一次,不要說以前的夏商周,他們都不是,他們更多的時候是一個共主聯盟,依靠利益維系在一起,當強弱實力發生變化后,就會出現共主更替。而秦不是,不僅僅表現在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區別,而是秦人根本就沒有給六國君王和貴族留下任何的地盤,這實際上是處理舊勢力的一個不恰當的方法。而曾經的西部諸侯國能不能吃得消自己在短期內吞并的大量土地和人口著實是個問題。秦始皇不希望回到舊的分封時代,事實上也回不去了。秦人還有秦引進的人才們在當時想到唯一辦法就是法,他們深信,商鞅變法能夠讓秦強大,嚴苛的法也能讓秦把天下治理好。
商鞅變法固然是合乎發展趨勢,但他不是萬能的,更不是靈丹妙藥,他也有缺陷,就是推行了連坐制度和輕罪重罰,企圖依靠完全法治實現國家治理,而完全輕視教化的作用。還有一點,戰國七雄雖然同屬于周的諸侯國,但都形成了自己比較獨立的文化、經濟、政治,對于因軍事暴力強行整合為一個整體,六國人勢必存在強烈的排斥和對抗,這種對抗行動一旦遇到合適的時機就會點燃為全面的反抗之火。
最先出來挑戰秦帝國的是陳勝吳廣和900戎卒,他們起義的原因是“失期當斬”。但是現在很多的認為這個理由并不恰當,因為連雨天屬于特殊情況,不會被追究責任,至少不會被斬首。但陳勝吳廣利用了秦法的嚴酷還有秦二世即位存在的疑點來激起戎族反抗。實際上,秦法嚴酷是存在的,但不至于嚴酷到不能保命,而秦二世即位不一定不是秦始皇的意思,因為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是在激怒了秦始皇去被罰戍邊修筑長城,而秦始皇出巡帶的是自己最喜愛的兒子胡亥,存在傳位胡亥的可能。陳勝吳廣想起事,這些都是利用的手段,900人對抗強秦,無異于飛蛾撲火,但卻讓秦朝走到了歷史盡頭。
陳勝吳廣起義只是個引子,卻點燃了六國貴族反抗之火,秦在統一過程中比較暴力的方式,讓六國貴族始終有怒火,還有他們對只懂得暴力的秦朝統治者的不屑,讓他們加入反秦的大軍,并最終推翻秦國。在這個過程中,秦政局的變動是個引起變動的因素,陳勝吳廣起義發生在秦二世元年,這個時候,秦二世胡亥已經做出了殺害兄弟和一些臣子的行動,這是他維護內部權力的需要,也是權臣趙高企圖皇位篡奪的需要。內部不滿的聲音也在出現,這樣內外結合,讓秦王朝土崩瓦解。
法治固然是一個強大政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社會完全依靠法和暴力來解決問題是很難的。秦在統一天下消化吞并六國帶來的土地和人口增加的過程中,應該更多的展開教化,在秦文化不強的情況下,應該更多的引進優秀的思想來教化民眾。在連年戰爭的情況下,更應該減少武力,選擇休養生息。而秦顯然沒有這么做,更希望依靠戰爭機器去贏得更大的地盤,修筑更強大的防御,把長城和秦直道建設成帝國最重要的防御體系。然而站在民本思想的角度,在堅固的防御,也阻擋不住民眾的反抗。在民不聊生情況下,一個帝國很難生存。
秦統一六國,奠定大一統國家的基礎。站在這個角度,秦始皇是偉大的。而秦的酷法和暴虐卻傷害了民眾,對社會格局產生了大的變化,并演變為朝代更替。好在漢朝和后世許多朝代汲取了秦朝的教訓,選擇了更多關注百姓疾苦的方式,緩和矛盾,出現了許多治世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