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存在八百年(因周朝建立時沒有確切紀年,只能估計周朝存在八百年),有人說得益于周朝的分封制。后世的大一統王朝從來沒有超過三百年,有人說是因為郡縣制削弱了皇權(王權),那么真實情況是什么樣的呢?
周朝完全建立應該是在牧野之戰后,但至今牧野之戰的具體時間并不確定,而且可能的時間跨度一百多年。比較被人接受的時間是公元前1046年,從這一年算到公元前256年東周滅亡,共計790年。周天子真正擁有最高權力的時候從牧野之戰后到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鎬京西周滅亡,這還不包括周厲王時期的共和執政時期。因此,周天子實際掌管天下的時間最多275年,即使加上牧野之戰有爭議的時間60年,西周才335,不足周朝的時間。周朝時間雖長,天子大部分時間是傀儡。換句話說,就是天下的國號雖然是周,東周實際權力卻屬于五霸、七雄,天子的作用已經微不足道。
周朝從來就沒有被作為大一統王朝看待,西周時期,還可以單純看成一個朝代。天下雖然實行了分封,但天子還是有很大的掌控,依靠姬姓宗室、功臣對疆域內擁有較大的控制力。但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天子把權力分封出去,屬于分散的王朝。這種情況是真實實力的體現,當時在西部的周太子并不具備集權管理特別大的版圖,只有分封才能確保投入最小,回報最多。周王室依靠自身建立的規矩,對臣子進行控制。雖然周朝是分散的管理模式,后來實行郡縣制的王朝許多方面也借鑒周朝制度,可以說周是后來秦等大一統王朝的基礎。
西周和后面大一統的秦朝之間有春秋和戰國,春秋和戰國實際上是周的宗法制度被瓦解、推翻的過程,君權神授理論開始逐步被質疑,后世臣子僭越奪位的情況屢屢出現。歷史上屬于被臣子篡位的特別多,如王莽篡漢,曹魏篡漢,司馬氏篡曹魏,劉裕篡位東晉,蕭道成篡奪劉宋,蕭衍篡奪蕭齊,陳霸先篡奪蕭梁,楊堅篡奪北周,朱溫篡奪李唐,石敬瑭篡奪后唐,劉知遠篡奪后晉,郭威篡奪后漢,趙匡胤篡奪后周。如果這些篡奪行為沒有實施,而是選擇把皇帝作為傀儡處理,可能會出現許多延續時間很長的王朝。比如東漢后期,漢獻帝雖然在位時間很長,但權力已經屬于曹操了,只不過曹操沒有邁出稱帝這一步。后面王朝時間不夠長和臣子對皇權的忠誠,還和爭取最高權力的能力有關。
周后面的秦朝是經歷武力統一天下的,秦朝的軍隊是打敗六國,占領六國之地的。而周王室的軍隊并沒有深入各個諸侯國。秦朝直接可以統治全國,周天子頂多算做間接統治。后世的大一統王朝,疆域和人口不斷增加,治理的難度明顯增加,后面的皇帝要比擁有實權的周天子更困難。遇到天災和突發情況榮耀亡國。比如秦朝亡于陳涉吳廣起義,死因是誤期當斬。明朝滅亡雖然和后金在東北的壓力有關。但致命一擊的是因為旱災起義的李自成。
后世帝王之所以采用郡縣制,是因為分封制已經不適合大一統王朝行政管理的需要,皇權集中成為趨勢,觀念上已經無法接受分權,確保政令暢通。郡縣制可以避免割據,各自為政局面的出現。也減少類似于春秋戰國時期,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更有利于掃清封建社會發展的障礙。面對日益強大的游牧民族,單純的諸侯國已經不具備對抗實力,抱團取暖情況不適合了。需要一個中央政權集中力量來抵御。郡縣制相對于分封制更適合管理大一統國家。
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特定生產力情況下的選擇,并不適合秦朝及以后的封建社會生產力。后世也出現了幾次分封,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因此,分封制并不比郡縣制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