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女兒睡覺之前,我都會問女兒幾個問題。
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問女兒今天我這個爸爸哪里不好。
女兒每一次回答總是會說,爸爸很好啊,沒有什么不好的?然后就睡了。
視角轉換一下,問我女兒有什么不好的。我肯定會說,吃飯慢啊、專注度不夠啊,之類的。
02
看過一個紀錄片,是關于親子之間的訪談,問媽媽給自己孩子打幾分,沒有一個媽媽給自己的孩子打滿分,同時不斷列舉自己孩子哪里不好。
換到孩子這邊,孩子的回答超級統一,都說自己的媽媽是最好的媽媽,都要給媽媽打100分。當媽媽們聽到自己的孩子評價,都流下了眼淚。
我也一直跟很多家長交流,很多家長的開場一句話,就是孩子有哪些不足?
包括我自己談起自己班上孩子,我也會說,孩子們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很多人問孩子們丁爸怎么樣啊,孩子們說很好啊。
就是這樣,我們評價孩子的時候,是拿來減分的。而孩子評價我們,是拿來加分的,能加多少就加多少。
在孩子那里,我們會有比自己預想得高的評價。
03
上一周,我布置了一道實踐作業(原題來源于道德與法治書本)。
讓孩子們通過時間統計的方式,具體感知父母的辛苦。
很多時間,我們總是苦口婆心跟孩子說,自己有多辛苦,孩子啊,你要好好讀書啊,爸爸媽媽這么辛苦都是為了你啊。
其實,這些話,不用多說,父母做的一切,孩子看在眼中,記在心中,孩子們知道父母們的奔波,是為了這個家庭,也為了自己的成長。
看了孩子們的記錄。
有幾個孩子的記錄,還是令人觸動的。
黃蕭蓉同學寫的,媽媽只有把妹妹哄睡之后才有自己的時間。其實每一個二娃媽媽都是這樣的,自己不多的時間,都是在夜晚時段。
趙蘇娟寫的,爸爸媽媽有時在凌晨1點左右睡覺,因為開店的很多事情還需要在晚上完成。
趙芝寫的,媽媽起來的時候總是很輕,怕吵到自己,可以讓自己多睡一會。
父母對于女子的關愛,還要多說嗎?作為子女的孩子們,也是能夠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