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風的基礎是孝順 我從記事兒開始,就記得我們家規矩大,孩子必須孝順老人。那個時候不知道這就叫家風,反正必須這樣做,做不到就挨批挨打。我在家排行老五,在兄弟姐妹中年齡最小,沒有見過爺爺奶奶,至于我父母是怎樣孝順他(她)父母的,我沒有見過,只聽我大哥和鄰居老人們說,我父母雖然窮,但是對老人那是百依百順,從來不讓父母著急。記得父親60歲的時候說,咱家祖祖輩輩沒有能活過60歲的,我今年60了,說不清哪會就死呢,往后我就不干活了,有活兒你們干吧!從那時起,我父親就不下地了,也不掙工分了,我們就在上學之余,下地砍草,去隊上出工,彌補父親不干活的虧空。但是我父親活到七十歲的時候,身體依然硬朗,他這才如夢初醒,不再懷疑壽命的怪圈,又下地又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計。就這樣,父親一直活到82歲,直到因為摔斷腿不能下床了,才停下他勤勞的雙手。聽鄰居老人們說,我的母親是個獨生女,既要照顧公婆,又要照顧父母,自己還百病纏身,為我們這個家真是傾心盡力,這讓當時我們幾個未成年的孩子深深感受到了母親的不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讓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落實在一言一行上。記得父親70多歲時,我三哥給父親買了一個電子拐杖,當時電子拐杖還是高科技產品,除了能當拐杖,還能聽音樂、報警。我父親特別高興,拿到街上又開音樂又按報警,引來一群大人小孩,聽我父親一通介紹,滿足之情溢于言表。我母親身體不好,百病纏身,可是我們兄妹幾個還都在上學,沒有一個能掙錢的,沒錢看病怎么辦?俗話說有病亂投醫,母親只好讓我去三里地之外的中王孝村,求神婆婆給看香祛病。我那時候才七八歲,按照母親指的道兒,我一溜小跑到了中王孝村,見人就打聽神婆婆的家,小心翼翼來到神婆婆跟前,說明來意,放下帶來的一塊錢香錢。神婆婆見狀潸然淚下,為我這樣一個小孩能來辦“”這么大的事”稱贊不已,我臨走時,神婆婆又把那一塊錢塞在我的手里。當然,求神婆婆看病是看不好的,當時也是無力而為,只是解解母親的疑心病而已。雖然這是迷信,但這也是我孝順母親的一個方面,所謂孝就是順,順就是孝,就是這個道理。后來二哥當三線民工能掙錢了,就傾其所有,為母親看病,無奈病入膏肓,醫生無力回天,這成了我們兄妹五個不能更多盡孝的一大憾事。 我的孩子們因為小,沒見過我怎樣孝順父母,但是都特別的孝順我和他的母親,這里略舉兩例。我妻子因為多種疾病導致癱瘓,拉尿不能自理。小便可以插導尿管,大便可就不好解決了。特別是因為長期的糖尿病,導致大便干燥,拉不出來,每次都是我兒子用小木棍,耐心細致地一塊一塊的撥拉出來。親戚朋友們看見了,都被感動的熱淚盈眶,都說沒見過這么好的兒子。我妻子住院時,兒媳婦還沒過門,但是也以準兒媳的身份盡了孝盡了力。我因為從小家里窮,從來沒有過過生日。后來有能力過生日了,已經沒人記得我的生日是何年何月了。這成了兩個孩子的一大遺憾。前年春節,女兒女婿、兒子兒媳又說起此事,一致同意按我檔案填表瞎編的1月2日過陽歷生日。于是從此我有了生日,每到這天,兩個孩子攜帶全家,大兜小包的帶著東西,熱熱鬧鬧來給我過生日,我心里那個高興勁兒簡直無法形容。特別是我有一次后背做了一個小粉瘤,兩個孩子又是照顧又是買東西,讓我感受到了家庭溫暖的重要性,心里恨不得多做幾回小手術,讓我多感受幾次被孝順的溫暖。 文章最后,我以古人名言作結論:“孝當竭力,非徒養生。鴉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又曰:“教子有五:導其性,廣其志,養其才,鼓其氣,攻其病,廢一不可。養子弟如養芝蘭,既積學以培養之,又積善以滋潤之”。以上意思是說,作為子女,要竭力盡孝,懂得感恩。作為老人,教育孩子要從五個方面做起,其中第一位的就是“導其性”,也就是培養孩子們養成純真而善良的好性情。不善則不孝,不孝則家不安,家安才能國泰。所以孝順是家風的根本,不孝不順,則好家風蕩然無存。
作者簡介 韓世奎,1975年任民辦教師,后在衡水師范學校學習。畢業后,曾在龍店、趙橋、薛莊任教。后在縣政府辦公室、趙橋鎮政府、縣委農工委任職。離崗后,一直在縣城文昌社區居委會工作至今。愛好寫作,在衡水日報刊登新聞報道幾百篇,曾獲河北省好新聞二等獎。
來都來了,點個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