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曾聊到“學歷是否重要”這個話題。今天,我們聊聊“非全日制”學歷的問題。
記得有一陣子,關于非全日制學歷的話題曾被吵得熱火朝天,面對“國家承認,但我們不認”的就業困境,許多取得“非全日制學歷”的求職者憤憤不平,覺得自己遭到了歧視和不公正待遇。
那么,非全日制學歷真的低人一等嗎?我的回答是:“是的”。
先別急著生氣,且聽我慢慢道來。
為什么非全日制學歷會被歧視
很多文章也都在說什么非全日制學歷不該被歧視、不該低人一等之類的話。
但真相是:非全日制學歷確實低人一等。
如果你還沒搞清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概念和區別就加入了“非全日制學歷不該被歧視”的觀點中去。
我建議你先看看二者的區別:
首先,獲取的時間成本不一樣。
比如,想要獲得一個全日制大專學歷,就需要走進一所全日制專科院校讀三年書,才能夠拿到全日制學歷。想要獲得全日制本科文憑,同樣需要在一所全日制高校讀四年。
你想通過自考獲得本科文憑,只要在規定時間內考完所有的科目,修夠學分,根本不需要去任何學校。
其次,付出的辛苦程度不一樣。
如果想要取得全日制學歷,第一道關口就是參加高考。說到高考,高三的高壓學習氛圍我現在還歷歷在目,而高考的難度也不用多說。參加完高考,你還要經歷大學四年,才能拿到畢業證。(Hard模式)
非全日制學歷就要輕松很多。
比如,你想拿到一個國家開放大學的學歷,或者想拿到黨校的本科文憑,有時候都不需要考試。即便有相應的入學測試,也顯得輕而易舉。(Easy模式)
我辛辛苦苦熬了三年,通宵達旦學習,高考才考上本科。而你通宵達旦上網、上課睡覺混日子,輕輕松松花錢就能考個“自考”本科。
如果社會和企業對兩種學歷一視同仁,你覺得合適嗎?
所以,“非全日制”受歧視的原因自然也就顯而易見了:
全日制學歷已經高度普及讓“非全日制”喪失競爭力。
在現如今的高考之中每年的大學錄取率已經達到了80%左右,而本科的錄取率也超過了50%。在“全日制本科”、“全日制專科”學歷大普及的今天,用人單位已經形成“全日制”才是“正規軍”的理解。
那些通過自考、函授、電大等等途徑拿到的“非全日制”學歷,當然會被用人單位認為是“含金量低”的學歷,自然而然就會對“非全日制”學歷產生一定的排斥。
教育產業化讓“非全日制”學歷“含金量”逐漸降低。
在教育產業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文憑、學歷、證書都可以通過“花錢”的手段獲取,可能不需要任何考試、上課,只要錢給夠了,學歷、文憑就可以拿到手。
尤其在成人教育領域,學校與學生已經逐漸成為了顧客和商家的關系。
在網上搜索“自考”,就會有一大堆廣告撲面而來。
“一年拿證”、“考試輕松”、“拿證有保障”……
那所謂的“自考”和花錢買證有什么區別呢?
在這種赤裸裸的“買賣關系”之下,“非全日制”學歷還談什么“含金量”?
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該被歧視?
隨著新的教育政策出臺,研究生學歷也有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之分。
教育部之前出臺規定:
研究生招錄也將分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而且二者招生政策和培養標準一致。
那么很多人就說了:既然啥都一樣,那你憑什么歧視我們“非全日制”?
如果真一樣,教育部為什么閑的蛋疼要區別出兩個名字?
其實都是“套路”:
很多高校研究生招錄中兩種學歷的復試線雖然一樣,但是錄取的時候,全日制分數線比非全日制分數線高的不是一點兩點。
而且非全日制有大量的名額,幾乎過線就錄取。
很多分數低的學生甚至會直接被推薦調劑非全日制。
假如你是HR,突然冒出來一堆非全日制專碩求職畢業生。一番了解后,你發現非全日制專碩招生條件明顯低于全日制專碩,你會怎么做?
當然是用最有效,最節省時間的方法咯——在招聘條件上寫上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校碩士以上學位應屆研究生。
------------------------------
你可能會說非全日制的文憑和全日制文憑有著同等的法律效力,憑什么連參與競爭的機會都沒有?
那985、211和雙非的文憑也是同樣的法律效力,然而招聘單位就是偏愛985、211的學生。
你跟誰講道理?
社會就是這么現實。
誰叫你考試的時候沒考過別人?
所以說,不要怪社會和企業歧視“非全日制”,如果“非全日制”能保證和“全日制”差不多的平均素質,誰會閑的沒事去歧視你呢?
我是一哥
10年大型外企高管經驗
實現月薪從3000到10萬+的草根逆襲職場達人
專注分享職場成長經驗
關注我 私信交流職場干貨
帶你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