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良渚考古發現以前,中國人是怎么知道有五千年歷史的?

我們常說“中華上下五千年”,這里的五千年指的就是我們國家的文明史,也就是人類脫離茹毛飲血的氏族群居階段,步入文明社會,出現了國家和高等級的社會組織。

但中西方對于“文明”的判定標準卻存在一定差異。

比如中國古代典籍中對文明的解釋是“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對此,唐朝經學家孔穎達解釋說“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簡單來說就是起到好影響與作用的大德之人出來治事,就代表文明出現。

而西方的文明一詞,來源于拉丁語“城市居民”,換言之,城市的出現是判定文明的首要標準。

為了給“文明”下一個世界通行的定義,1958年,在美國召開的“近東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上,擬定了三條文明判定的要素,分別是:城市、文字和復雜禮儀(宗教)建筑,得到了學者的普遍認可。此后,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提出了文明三要素的中國表述:城市、文字以及冶金術的掌握和運用

按照世界通行的判定標準,西方國家將我國的文明起源定在了商代,英國《劍橋中國古代史》從商周時期開始寫中國歷史,美國發行的《世界文明史》中也說“商代社會是見于歷史文獻的東亞最早的真正文明。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國目前已經發現的最早的漢字書寫形態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而在此之前的歷史,都被認為是傳說。

不過,西方這一“誤判”很快得到了修正。

2019年7月6日,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對良渚古城遺址申報項目進行審議表決,良渚古城遺址被正式納入世界文化遺產。這也就意味著,良渚文明得到了世界的公認: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長江下游,曾經存在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出現明顯社會分化和具有統一信仰的區域性早期國家。

由于良渚文化的碳十四測定絕對年代在公元前3300年,故而成為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自此,昔日那些質疑中國歷史只能上述到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時期的“異見”聲音,也徹底銷聲匿跡。

事實上,良渚的考古發現頗為不易。早在良渚文化消亡之后不久,良渚的精美玉器,比如代表中華玉文化的玉琮就曾隨著盜掘大量流傳于世,只不過當時的人都認為這是周、漢之物。清朝皇宮里收藏的玉琮,還被乾隆皇帝解釋為是玉質的“大車杠”。

直到1936年,24歲的年輕學者施昕更在整理杭州老和山出土遺物時,敏銳的發覺與其家鄉良渚一帶流傳的“石鏟”存在某種關聯,提請在良渚一帶進行考古發掘,并最終出版了5萬余字的《良渚》一書。遺憾的是,這位敏銳的發現者施昕更在1939年英年早逝,隨著戰爭的擴大,對于良渚的發掘和研究也被迫中止。

1954年,良渚研究重啟。考古學家梁思永將良渚文化判定為距今4000余年的龍山文化時期,稱其為“龍山文化杭州灣區”。5年后,時任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文物考古隊隊長的夏鼐,將良渚從龍山文化獨立出來,正式命名為“良渚文化”。

然而,包括夏鼐在內的所有國內學者,都認為良渚文化是春秋末期吳、越相繼崛起前的江南土著文化,受到了龍山文化的影響,年代上限不超過龍山文化。

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1972年、1974年、1977年,國家對良渚文化4個地點的7處數據進行了碳十四測定,得出為公元前3300年,距今超過了5000年。

對此,夏鼐重新修正了自己的認識:“良渚文化的延續時間也達一千年左右,即公元前3300—2250年,相當于黃河流域的河南仰韶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而開始的時代則要較早。

但相比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的面貌顯然更為發達,不僅有中國同時代規模最大的城址、水利設施,而且有著統一的精神信仰、分等級的墓地、原始刻畫符號(早期文字),進入了國家文明階段。

也正是有了良渚遺址的考古發現,中國5000年文明史得到了最有力的考古實證。

但值得一提的是,良渚古國在文獻記載中只字未提。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中華上下五千年”的說法由來已久,而良渚的考古發現也已經是1956年以后的事,碳十四測定結果更是晚到了1972年以后。

那么中國人又是怎么知道自己國家的歷史有5000年的呢?

先秦史書對于國家文明的發端,說法不一,共同點是都把國家起源模糊指向三皇五帝,司馬遷在著《史記》時,將黃帝列為五帝之首,并將顓頊、帝嚳乃至堯舜禹等后世君王,都列入了黃帝的血緣譜系。

但此時仍只有世系,沒有年數。黃帝究竟生活在哪個時代?

漢昭帝元鳳三年(公元前78),長安單安國等人提出了“自黃帝以來三千六百二十九歲”的說法,將黃帝生存年代設定在了公元前3706年。

無獨有偶,西晉學者張輔(東漢天文學家、數學家張衡后代)在評價《史記》時,也提出“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敘三千年事唯五十萬言”,即張輔認為黃帝生活在距漢朝的三千年前。

唐朝的張守節在為《史記正義》寫序時,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太史公作史記,起黃帝、高陽、高辛、唐堯、虞舜、夏、殷、周、秦,訖于漢武帝天漢四年。合二千四百一十三年”,即張守節認為黃帝的生存年代在公元前2510年。

進入近代以后,民國學者呂思勉采取年表推算法,計算出黃帝年代,即:我國有明確紀年的時間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按照《漢書·律歷志》記載的“凡殷世繼嗣三十一王,六百二十九歲”,“夏后氏繼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歲”,《史記》記載的“堯九十八年,舜三十九年”,相加得出唐堯元年在公元前2231年,則黃帝生存年代當距今5000年左右。

而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黃帝至禹,為世三十”,“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按照每世30年粗略計算,黃帝到大禹所處時代大約間隔900年,則中國國家文明的歷史同樣是5000年這個時間節點。

所以,歷代以來學者雖然計算方法不一,但都把中華文明肇始時間指向公元前3000年前后。

這種巧合恰恰說明,“中華上下五千年”的說法絕非是某一個時期或某一個人的隨意猜測或杜撰,而是有著真實的時代框架的。

此后,隨著考古發掘成果的匯集,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相互佐證的“二重證據法”功效開始顯現。

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了距今5300年的青銅刀;河南鞏義雙槐樹發現了距今5300年的仰韶文化時代黃河流域大型城址群;湖南澧縣城頭山發現的古城距今超過6000年;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了距今8000年的原始文字;距今4300年的堯帝都邑—陶寺遺址不僅有高等級的宮殿建筑,而且還有與軍事權力有關的儀仗用具。

這些都說明,我國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經出現了植根于氏族又凌駕于氏族之上的高等級社會組織,文字、城市、青銅器如同滿天星斗般散現在仰韶到龍山文化過渡階段的華夏大地不同聚落,而崛起于長江流域的良渚古城,更是成為集銅器、城市、文字、國家于一體的集大成者,邁入了文明的門檻。

由此可見,在良渚考古發現之前,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之說本身就是古人對歷史的真實記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高江濤:為什么說“中華文明五千年”?
仰韶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嶺文化等“戉”有何不同
良渚遺址申遺成功,“五千年文明”有依據,但“良渚文字”不應缺
從神農到秦始皇的一萬年(1)從玉蟾巖古人到廟底溝時代
夏朝在河南,中華五千年實證卻在浙江?梁啟超神推測被考古證實
中華五千年文明獲證實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孜县| 元朗区| 平泉县| 闽侯县| 靖西县| 光泽县| 平武县| 沂水县| 桃园县| 上栗县| 凯里市| 惠州市| 浦县| 九江市| 西华县| 盐津县| 登封市| 贡觉县| 大洼县| 大田县| 汕头市| 涟源市| 赫章县| 自治县| 陵川县| 西丰县| 利川市| 射阳县| 陵川县| 阿克| 宁河县| 嘉鱼县| 名山县| 泽库县| 龙门县| 都安| 平山县| 靖边县| 子洲县| 随州市| 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