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與 世 界 上 獨 一 無 二 的 你 相 遇
真 幸 運
?
相應的例子可以在網上找到一大堆:
1. 這是發生在英國查理三世的故事。查理準備與里奇蒙德決一死戰,查理讓一個馬夫去給自己的戰馬釘馬掌,鐵匠釘到第四個馬掌時,差一個釘子,鐵匠便偷偷敷衍了事,不久,查理和對方交上了火,大戰中忽然一只馬掌掉了,于是,國王被掀翻在地,王國隨之易主。
2.有一家世界頂尖的公司招聘,競爭十分激烈,僅有少數人進入到該公司的面試環節,而一個小伙子順手將地上的垃圾撿起來丟進垃圾桶里,于是,他就被錄取了。
還有些諸如:只從一頓飯就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值得交往等等之類的。
從這些故事我們都能得出結論:即細節決定成敗,細節決定人品。
支持細節決定論的人,一定是不了解真實世界的復雜程度的。
影響成敗的因素實在太多太多,好比一個公司的興衰,它和所處的行業,員工素質,管理模式,共同愿景,時代趨勢,市場容量,政策調控,還有運氣,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們無法拋開所有因素而只談一個細節。
馬云或馬化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們抓住了互聯網的浪潮,并在發展中艱難地存活下來,相信我,他們的成功絕不可能是因為他們做到了西裝的領帶打得整整齊齊,腳上的皮鞋一絲不茍,或是與別人的會談絕不遲到改期。
有人可能會說,細節有時候的確可以決定成敗啊,比如很多考生都是因為一道計算題失誤從而與自己的理想院校擦肩而過,這難道不是活生生的例子嗎?
確實,關鍵的細節的確可以深刻地影響結果,不過,它依然不具備決定性作用,畢竟你能說某考生考上名校的原因是他做對了一道計算題嗎?
如果一道計算題具有決定性的話,那么你考試的時候只做那道計算題就行了,因為只要你做對了,你就一定會被錄取,這才是決定性。
但如果你真的只做那么一道題,我想,迎接你的恐怕就不是名校,而是技校了。
細節一定是你做好了主要部分之后,才去深究的東西。
好比高考,最重要的肯定是對各個科目及章節的扎實練習和掌握,這個部分做好之后,我們才會去彌補那些容易失誤的地方。
沒人一來就抓住計算題不放的。
人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復雜的生物。
電視劇里,大家都喜歡把一個人粗暴地分為“好人”和“壞人”,不過這種分法是極其不符合實際的,在不一樣的場合,情況下,我們都會表現出不一樣的一面。
每一個人的身上都存在著太多完全相反的特質,善與惡,自私與無私,勤勞與懶惰,內斂與活潑,它們都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有著或多或少的體現,只是它們所占比例的不同。
一頓飯,真的看不出一個人是什么樣的,同樣,一次相親也不能,一次活動也不能,一次交談更不能。
就算你真的看到了,也僅僅只是很小的一方面,離全貌依然差的很遠。
且人的品行在漫長的一生中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少年時期的我們與青年時期的我們很可能已經大有不同,走入社會之后,更是容易發生巨大變化,有什么細節能夠揭示人一生中所有的品行呢?我想這個問題連上帝也無法回答。
人們為何愿意相信這種說法?
關于細節決定論,它并不乏市場,很多人甚至都將它視為真理。
不過為何這種說法能夠大行其道,其原因有幾點:
思考是個下意識的活動,它需要受到我們的意識去控制才能進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耗費許多能量,因此,我們總是能不動腦,就不動腦,于是,我們就傾向于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所以,當我們看到有人將他人的成功只歸結于一些細節時,我們就更容易接受這樣的答案,因為它看著挺有道理。且足夠的簡單。
“貼標簽”也是一個典型的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表現。
想想看,大家在網上經常把人分為“文科生”“理科生”,“直男”“宅男”“南方人”“北方人”等,是因為這些群體真的只具備某些特征嗎?
不是,是因為我們認為且希望他們只具備這些特征,這樣我們就可以快速地判斷他的類型,預測他對某些事件的反應,快速地知道自己應該用什么方式和他交往,從而降低認知消耗。
這其實就是懶于思考的表現。
細節決定成敗或者人品這些道理都是由故事為載體進行傳播的。
而故事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傳播性,這是人類一直以來最喜歡用的傳遞信息的方式。
因為故事是非常生動且形象的,它能夠給你帶來強烈的畫面感,讓你投入其中,并且調動你的多種感官,這就好像給大腦來一次按摩。
所以,當細節決定論蘊含在這一個個精彩豐富的故事當中時,你就會對其有著揮之不去的深刻印象,以至于讓他們成為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不過細節終究是細節,如果我們只是抓住細節不放的話,結果必定會與我們的預期背道而馳。
文章作者 / 尚進
文章編輯 / 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