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與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你相遇
真幸運
近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人將抑郁癥比作一只情緒黑狗,以此來表達抑郁發作時無法言表的感受。
因為抑郁發作時患者的世界就像是無邊的黑夜一般,讓人感到壓抑又痛苦,這種感覺就像一條“忠誠”的狗,常常相伴在人左右。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如此形容抑郁癥:“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
據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3.5億抑郁癥患者,近十年來患者增速約18%。中國的抑郁患病率達到了2.1%,但實際數據或許更高!
抑郁癥高發人群覆蓋到了從青春期到老年期的人生階段,還在向低齡化轉變。
近些年來,“抑郁癥”三個字出現的頻率逐漸增加,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這個世界有一種病叫做“抑郁癥”,但卻很少有人真的將它當作一種病。
這個被喻為“人類第二大殺手”的心理疾病,在這些年的傳播中,似乎逐漸的被“異化”,被冠上“矯揉造作”的標簽。
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提出:今后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此方案一出,許多人再次重新審視起“抑郁癥”,這個在近幾年不斷出現在大眾視野,在誤解中被貼上“矯揉造作”標簽的心理疾病。
就猶如2020年被大家拿來調侃的“網抑云”一般,體現出大眾對抑郁癥的不理解,更多的人還停留在“作”、“心理承受能力不行”、“矯情”等誤解中。
而這些成見和誤解,需要時間來洗滌。
接下來我會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抑郁癥,希望僅以此文能夠,讓我們對抑郁癥多一些理解。
1、什么是抑郁癥?
有研究發現:近一半的人會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遭受抑郁的折磨,但抑郁仍舊遭受著嚴重的誤解,因此患有抑郁癥的人也常常會被糟糕的對待!
抑郁癥又叫抑郁障礙,是一種屬于心境障礙的心理疾病。
作為發病率最高的單病種精神疾病,抑郁癥對人類的健康已造成極大的威脅!
但截至目前,抑郁癥的成因并沒有明確的結論。只知道遺傳因素、生活經歷、其他心理疾病影響等等多方面的原因都有可能會導致抑郁癥。
抑郁癥最大的特點就是:長期的情緒低落,消極認知、興趣降低,自我否定,睡眠質量差或者失眠。
當然,因為抑郁癥導致的自傷、自殘、自殺行為也不在少數。
抑郁癥并非簡單的情緒問題,而是涉及身體、大腦的一種心理疾病。
因為抑郁癥可能會導致人體大腦中神經元之間的神經遞質減少,導致他們很難產生快樂情緒或無法快樂。
就像你需要寄一百件東西到另一個地方,你有一百個快遞員,一次就可以送達。但如果你只有幾個或一個快遞員,那么這些東西或許就很難送達,甚至根本也送不到。
除此之外,他們還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導致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中!
所以很多時候抑郁癥患者并不能控制自己的悲傷,他們并非不想快樂,他們是沒有辦法快樂,他們的快樂去遠行了,還沒回來。
關注抑郁癥的同時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抑郁情緒和抑郁癥有著極高的相似度。
抑郁情緒屬于我們正常的七情六欲中的一種,一般會由我們所遇到的事件引發,持續時間短,可以自己療愈。
但有人在抑郁情緒期間使用抑郁測量量表時,就很容易被測出患有抑郁癥,而這則可能會因此給人強烈心理暗示,導致自我標簽化。如果這種心理暗示長期存在下去,嚴重的便可能形成抑郁癥。
所以,如果懷疑自己有抑郁癥傾向,請及時求助專業人員(心理老師、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或到當地精神衛生中心作測評診斷。
2、確診抑郁癥后,應當如何科學應對?
前面我們談到,抑郁癥會導致大腦中神經遞質濃度降低,導致思維遲緩,甚至沒有辦法快樂。
所以抑郁癥患者一般來說都是需要服藥的,目前治療抑郁癥最佳的選擇是藥物治療+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是減輕身體壓力,比如改善睡眠、調節神經遞質濃度等,這會讓我們的身體具有更強的動力。心理治療是緩解情緒壓力,調適認知,讓我們具有更強的心理能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服藥的過程中,有兩點一定要謹記:
1、藥不能停啊!患者需嚴格按照醫囑服藥,不可中途斷藥,中途斷藥可能導致情況更加嚴重。
2、一般來講,服用抗抑郁藥物的時候,前半月會有明顯的藥物副作用反應,比如:惡心反胃、頭暈、嗜睡、食欲下降等,根據每個人的體質,副作用反應和持續時間不盡相同,但這是正常的,過了敏感期就好了。
同樣的在心理治療上,仍舊有兩點需要注意:
1、不必排斥和否定心理咨詢的作用,請相信你的心理醫生,這很重要。
2、心理治療可能前幾次并沒有明顯的效果,這是這正常的,請不要放棄,不要失望,多給自己一點時間,主動配合,積極治療才是正確的。
除此之外,適度的運動可以產生多巴胺,也可以對患者的情緒壓力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最后,主動求助是非常關鍵的。根據多項研究調查發現,抑郁癥患者主動求助,積極配合一段時間后,能夠明顯感覺到情緒和身體負擔減輕。
所以,在抑郁癥發病率如此之高的現在,千萬不要諱疾忌醫啊,主動點,朋友!
3、如何幫助身邊的抑郁患者?
在這幾年的心理咨詢工作中,有過兩次我印象很深刻的場景:
1、一對夫妻帶著孩子來做心理咨詢,在首次咨詢后,我讓父母帶著孩子到精神衛生中心去做抑郁診斷。當拿到孩子的診斷書回來時,面對被診斷為中度抑郁的結果,父母的第一反應覺得這就是孩子裝的,就是心理承受能力不行。
聽到父母的想法,我既理解又充滿深深的無力感,畢竟在父母那個年代哪兒有什么抑郁癥,更像是現在生活好了“養”出來的。
這樣的場景在我后面的門診中,并非罕見,或許這也是諸多抑郁癥患者父母常有的想法。
2、同樣在一次門診咨詢中,一位抑郁癥患者來到咨詢室,在咨詢即將結束時,我讓患者陪同者也進入到咨詢室里,囑咐相關注意事項。
當說到:“不要去勸他們想開點,理解和陪伴和溫柔的情感支持就好。如果不了解抑郁癥,勸解很可能會造成二次傷害,因為這樣表達是我們對他們情緒感受的誤解和否定!”時,我看到TA瞬間留下了眼淚。
在囑咐的過程中,這名患者一直看著我無聲的流著淚,不時點一下頭。
那時我就在想,也許在長期與抑郁癥做斗爭的時候,TA也曾多希望獲得身邊人的理解和支持啊!
所以,如果你的身邊有抑郁癥患者,請不要去勸解他們,學會去理解他們的行為和消極觀念。
去認同他們的消極和悲傷,不要給他們貼上“矯揉造作”的標簽!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說理解他們感受,因為沒有經歷過你根本理解不了!
你無法理解一個長期經歷失眠、抑郁、自我否定的人有多么的痛苦。說這樣的話,明顯就是在騙人!
安靜的陪伴和溫柔的支持就好,也許只是一個擁抱,一個鼓勵的小卡片,耐心的傾聽·······
那是一種不施加任何期待和條件的陪伴和支持,這是在處于自我否定、愧疚、悲傷中的抑郁癥患者所需要的。
因為這代表著,這個世界溫柔的力量。
而往往這種耐心的陪伴,伴隨著的就是希望·······
4、如何預防抑郁癥?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抑郁癥的成因并不明確,但這并不妨礙我們為預防抑郁癥做點什么,所以我給你帶來了以下幾個建議:
1、盡量不要長時間一個人獨處,多參加社交活動,盡量融入其中。
2、制定適宜的運動計劃,運動是恒古不變的話題,除了提高身體素質外,也能緩解情緒壓力。
3、培養一種屬于自己的興趣愛好,這會在你的生命中給予你更多的力量和希望。
4、及時的關注自己的心理狀態,如果發現狀態不對勁,請及時求助專業人員。
5、合理宣泄情緒,找到適合自己的合理方式,比如:寫日記、唱歌、運動、找好朋友傾訴等。
6、尊重自己的感受,好好愛自己,把自己當朋友,允許自己有脆弱的時候,如果實在難過,那就哭一場!
文章的最后:
每一個在與抑郁做斗爭的人都是勇敢的,他們如此的努力想要去擺脫那只情緒黑狗的糾纏,又如此努力的想要掙脫那情緒黑洞的引力,卻在無人看到的地方孤軍奮戰!
而那些誤解和標簽就像一只只無形的大手,一次又一次的阻礙他們的前行,慢慢將把他們推向黑暗。
抑郁癥就像是“心靈感冒“,做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理應獲得我們更多的理解和重視。
面對患有抑郁癥的人,我們最好盡量不要把目光集中在“抑郁癥“三個字上,不賦予它標簽,不將其當作”易碎品“而給予同情,我們更應該跨過病癥去看見那個”人“,看這個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抑郁癥不是絕癥,并非不可治愈,也不是想開點就好了。
相比之下它更需要被我們看見,需要被重視和關注,但唯獨不需要我們對它的恐懼和誤解!
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