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監控下的背后,是一面戴著腳鐐跳舞的老師,一面自尊心被踐踏的孩子。家長打著“安全保護”的王牌,自娛自樂罷了。——紐卡斯特語錄 曾幾何時,幼兒園成為了各種虐童的聚集地:轟動全國的北京市朝陽區紅黃藍新天地幼兒園教師虐童案; 今年4月19日,山西太原星河灣吉的堡幼兒園發生一起女老師虐打兒童事件,老師對幾名調皮的孩子進行體罰時,竟然做出掐孩子脖子的野蠻行為。
各種類型的虐童案件讓人在喟嘆幼師令人發指的行為的同時也在暗暗擔心誰來保障孩子的安好周全?
于是在幼兒園安裝實時監控攝像頭,成為了家長心目中安全又放心的穩妥之舉。
可是,“監控”之下真的就萬無一失,永保安全嗎?
事實上,遠不是不是家長想象得那么簡單。
1
老師,戴著腳鐐舞蹈
每個上幼兒園孩子的背后,都藏著一個“福爾摩斯偵探”媽媽,恨不得多生出一雙眼睛,鉆進手機里,生怕孩子受到小朋友的欺負和老師的輕慢。
有一次,我看到剛剛被送幼兒園的女兒一面哇哇大哭,一面伸出小手,極力想要抓住老師的衣袂。和女兒表情形成反差的是老師視若無睹和冷漠無視,不耐煩之下,老師有些慍怒地蹲甩孩子在座位上。
孩子剛上幼兒園,處于分離焦慮期,離開父母,老師成為了她們唯一能夠信賴的人。如今,老師一臉漠視的“冰山臉”,像一盆冰水,澆滅了我全部的熱情和期望。
我義憤填膺地找到老師,看著孩子掛滿淚痕和不斷啜泣的臉,那種心疼無以復加。然后一股腦扎進了園長辦公室,開始了和園長的新一輪心里博弈和較量。
我聲淚俱下地講述了自己為了培養孩子的種種用心,學習專門的幼教知識并考幼教職業資格證;從孩子出身兩個月起,就開始系統地學習各種蒙學知識;還利用假期時光,帶孩子走南闖北,增長見識,增加閱歷。這一切的一切,都飽含著一顆“老母親”殷殷之心。
園長很面善,在和我推心置腹一番過后,表示會嚴厲處罰那個代課的老師。很顯然,對于我,這不是一個完美的交代或者答案。
如今,已經快上1年幼兒園的孩子依舊提起上幼兒園提不起興趣,以至于一放暑假寒假、亦或者生病在家調養幾天過后,上學成為了她最大的障礙。
每每問及孩子,為什么不喜歡幼兒園,她總是說幼兒園不好。如今,看似和藹可親的老師,既不打也不罵,為什么贏得不了孩子的好感?我開始反思。
將孩子的小手交到老師的大手里,是家園共育、呵護孩子成長的第一步。家長把一顆信任之心捧在了手上,交給了幼兒園。
信任是一汪活水,沁著甘甜,流瀉在每個的人的心里。這份信任的活水之源,家長將它傳遞給老師,老師也會將其傳遞給孩子。
父母對老師的是否信任,直接影響孩子對老師的感情,也影響著老師對孩子的態度。當家長信任老師,支持老師,年幼的孩子們才會放心地與老師們在一起,逐步形成親密的依戀關系。這種信任更是一種對老師工作無聲的支持,因為有了這份支持的力量,讓老師在工作技能和業務上不斷提升,再接再厲,對待孩子的態度上視如己出。
同時,家長和老師之間的信任,直接影響著孩子們以后的人際交往質量,一個在早期沒有形成安全依戀的孩子,很難在以后的生活中信任他人,進而影響孩子成年后的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
直到后來,我才漸漸悟出,家長信任老師,不僅是對老師最大的尊重,更是為孩子們以后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打好基礎。
所以,教育出問題,不是監控的錯。
2
撬動善意的“杠桿”
家園共育,呵護成長,共創未來。
這是老師和家長共同的教育目標。
和信任一樣,良好的家園合作一定是讓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的法寶。
人非草木,孰能無過?有的孩子“熊”起來,可真的夠受的!就連做家長都不能保證自己有足夠的教養和耐心,不對孩子“動粗”。所以,家長們應該理解,在一定情境下,老師對孩子合理化的批評手段是必須的,更是必要的,前提是,一定要方法得當,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益。
當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和老師之間善意的溝通,積極的思考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任何善意的提醒、可行性建議、樂觀的期待,老師們一定能夠理解,而不是一味地苛責老師對孩子細節關系不夠,那么家長埋下的是怨恨的火種。
言語和態度的善意,最大限度的支持,激發老師們更熱愛自己的工作,更關注你的孩子,正如我們經常提醒自己多給孩子正向鼓勵一樣,老師也能在正向期待中越來越好。
3
監控有死角,管理無死角
你以為裝了監控就安全了嗎?
多少虐童事件都是通過監控被曝光的,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多數出現此類事件的園所在管理上是存在漏洞的,或教師門檻太低,資質不全,或管理有疏漏,有監控無監管,或員工關系緊張,教師情緒不穩,或培訓不到位,老師教育技能匱乏……
從本質上講,孩子在園是否安全、是否被關注,幼兒園教育質量如何,本質上是靠管理,而非靠監控,真正的銅墻鐵壁,一定是老師們用愛心、責任心,用敬業、專業共同搭建起來的,而冷冰冰的攝像頭一定不是必然選擇。
監控有死角,只有管理可以無死角。
被過度保護的孩子是溺愛不是關愛。
冰心先生說:“有時候,母愛并不是健康的,反而害了子女。
譬如,'小皇帝’的出現。”
幼兒園是孩子的一種生活,如同成人,需要在工作中、生活中獲得自由一樣,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也要經歷一些磨難,“酸甜苦辣都是營養,生活百味都要體驗。”如果把磨難和體驗全部省略了,一切都替他包辦,看上去是順利了,是舒適了,結果卻使他軟弱而閉塞,膽怯而無能。
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客觀的看待孩子,和老師一樣,監控下的孩子也似乎被放在了放大鏡下,一個集體里,總有快一點的,慢一點的,開朗一點的,安靜一點的,敏捷一點的,遲緩一點的,對于小孩子來講,這些都是他們成長過程必然要經歷的,
但,我們不能保證所有家長看到孩子的差異時,都能客觀、樂觀地去評價,不能保證在家里不會談論某些小朋友暫時的差異和不足,也不能保證這些談論會不會以各種形式傳到這些小朋友的耳朵里和心里,讓孩子因此受到傷害。
因此,處于放大鏡下的不僅僅是老師,也會有孩子,他們同樣也是敏感而脆弱的。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片云推動一片云,一顆心溫暖一顆心。
當我們必須躲在監控后面才心安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該思考,什么才是正常的教育?
讓教育回歸本質,是家長、老師和管理者們需要共同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