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對的人不易,且行且珍惜
漫長相守的過程中
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讓愛情走到最后
努力過,付出過,妥協過,包容過
不忘初衷,為愛永恒
1
很多人都會發現,當自己進入一段親密關系,在愛上對方之后,總是會變成另一個人。
原本獨立自信,如今黏人又患得患失,原本開朗活潑,如今不敢多說一句話·······
這些都是我們在進入親密關系后,才會產生的變化。
這是因為沒進入親密關系之前,我們所展現出來的,只是我們的“外表”,
但是只有當進入親密關系之后,我們內心那個真實的自己,才被放出來。
戀愛會觸及自身童年,如果曾在童年遭遇創傷,那么戀愛會幫助我們袒露出自身傷痕,從而進一步獲得治愈。
而在親密關系中變得過分黏人,也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安全感是很多人在親密關系中尋找的根本內心需要,也是我們最重要的需要之一。出于對安全感的追尋,我們有可能會非常黏另一半。
但是親密關系的不確定性對我們內心的安全感考驗很大。
如果我們缺乏安全感,渴望在親密關系中通過過度依賴,讓對方滿足自己的需要,常常容易把對方推得更遠,導致更加沒有安全感。
在生活中有太多因為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導致親密關系出現問題的情況。
對此,很多人苦不堪言,迫切想尋求辦法解決自身問題。
其實,如果一味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總是治標不治本,想要徹底解決安全感問題,還需要改變自己的內在模式。
保持對自己內在模式的察覺,真正放下內心的傷痛,完成與自己的和解,才能從根源解決問題。
2
仔細思索一下自己的內在模式是怎樣的?
我們的內在模式和兒童時期形成的依戀模式直接相關,根據心理學實驗得出,兒童的依戀模式大概有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安全型依戀,安全型依戀的兒童與媽媽在一起的時候,會很愉快玩耍,但是又不會總依附于媽媽,
當媽媽走開后,會有失落,但是很快又可以開心玩耍,媽媽回來后,會很開心尋求接觸。
第二種是回避型依戀,這是一種不安全型依戀,這樣的兒童在媽媽離開時,不會感到緊張,
而媽媽回來后,也不會尋求接觸,表現出一種忽視和躲避的行為。
第三種是矛盾型依戀,也是一種不安全型依戀,這類兒童與媽媽在一起能愉快玩耍,但是會對媽媽的離開反抗強烈,
媽媽回來后會尋求接觸,但是同時又表示反抗,不能繼續玩耍。
而我們上面所講述的,在親密關系中缺乏安全感,會過分黏人的類型,就是屬于不安全型依戀。
不安全依戀的人總認為是伴侶對自己不夠好,認為是對方破壞了關系,
面對伴侶常常會有指責抱怨,而不懂得如何改善兩個人的關系,容易陷入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
他們大多數沒有愛人的能力,只能等待別人來愛他們,去引導這段關系往前走。
3
那么,如果你是不安全型依戀者,該如何改變呢?
第一步當然是判斷自己是哪種類型,明白自己的內在模式。
其次,要明確兩個認知。第一,我不會隨時被人拋棄,我的世界是安全穩定的;第二,我值得被關注和被理解,我的世界充滿愛。
其次,在感受到自己的行為不受控制時,不要急于指責對方,而是冷靜下來,審視自己的內在需要,
找到當下需要是否與自己的童年有牽扯。
情侶關系中很多情緒,來源于童年時期被壓抑的對安全感的渴望。
親密關系會讓我們退回童年,那份未被實現的童年渴望,就成為當下的需要。
第二步接納自我,學會自我關懷。
當你發覺自己出現問題時,不要急于掙脫,冷靜觀察自己內心,感受此時內心的痛苦、壓力、負擔。
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了解自己的真實感受,理解產生問題的原因,體會自己情緒,發覺深層次自我需要。
做自己的內在父母,照顧自己的內心小孩。
當自己狀況不好時,引導自己安慰內心小孩,告訴自己沒什么大不了。
從而慢慢讓內在模式進入良性循環,找到內心的安全感與價值感。
戀愛的過程也是治愈自身的過程,慢慢來,相信一定可以收獲完美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