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類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任何其他地外文明的痕跡。然而宇宙之大,浩瀚無邊,我們無法斷定地球之外就不存在文明,要知道光我們銀河系中就有1500億個恒星系統,這其中的行星數量或比恒星還多,在這么多的行星中,即便以地球的生命和文明形成的標準和過程來衡量,銀河系中應當也有不少有生命或者已經形成了文明的星球。何況一些科學家們通過一些天文觀測手段也發現數百顆像我們地球這樣的類地行星呢,目前無法排除這些星球上,沒有生命或者文明。
反觀我們人類文明形成的歷史還不足萬年,可考證的埃及和兩河流域文明約6000年,印度和中國文明約5000余年,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不過300來年,信息科技出現不過30多年,然而宇宙中的星球動輒都是幾十億年來計算的,這么來看的話,實際上我們人類文明其實只是處于初級階段,即便有一個星球,比我們提前1萬年進入文明時代,他們發展演變的科技文明高度,也是我們望塵莫及的。
那么,如果宇宙中有不少文明的話,人類該如何去認識和尋找它們呢?1960年的時候,天文學家弗里曼.戴森提出了一種關于宇宙文明階段劃分的假設,說起來也簡單,他將宇宙文明的級別劃分為三級,第一級文明是行星文明,這個階段的文明可以控制其所在行星上的資源和能源,他們的科技可以隨意改造行星;第二級文明是恒星文明,他們可以控制一個恒星系統的能源和資源;第三級文明是星系文明,這一類的文明可以控制一個星系的能源和資源。
戴森球就是弗里曼.戴森對于第二級文明即恒星文明作出的遐想,他認為當一個文明發展到第二級文明的時候,將可以利用所在的恒星發出的光能來供給這個文明的發展,具體會怎樣利用呢?他認為這樣的文明會建造一個巨大的球體,將所在的恒星包圍起來,這樣這顆恒星發出的光將會被截留作為能源利用,這種戴身球可以是一個巨大的球體,也可以是圓環狀,或者以片狀存在于恒星的周圍,比如以我們太陽系為參考,在地球的軌道上建造一個完整的戴森球的話,那么這個球體的體積將會達直徑三億公里,嗯,如果將太陽系的宜居帶全部囊括在內的話,那么這個戴森球的直徑將會長達6億公里,這比太陽到晚年膨脹成紅巨星的體積還要大很多。這無疑是很驚人的。
其實雖然關于戴森球的設想有一定的道理,比如由于它接收的光能量巨大,那么二級文明甚至完全不用考慮能源的來源問題,而且它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可以把自己創造的文明隱藏起來,因為戴森球擋住了恒星的光,那么別的文明就難以發現他們,如果沒有建造完全的戴森球,卻反倒容易發現,因為他們只能只能遮擋一部分的光,這樣就能判斷是行星還是戴森球,科學家們在進行關于外星文明的一些天文觀測的時候,也會參考這種戴森球假說。然而我們還是很難想象如何制造這樣龐大的球體或者結構,這樣的結構需要什么樣的材質制造才能抵抗其自身的引力坍縮,它所需要的物質從哪里來?即便是制造一個一毫米厚的這樣的球體,恐怕整個太陽系的物質都不夠。
更重要的是,我們人類目前所利用的能源中光能來源其實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將來如果人類掌握了氫核聚變的發電技術,那么電能的來源將不是大問題,所以如今很多科學家對于戴森球的設想并不持贊同的態度,也許將來人類會像戴森球的原理那樣利用光能,但肯定不是全部,大概就像現在的人造衛星、探測器、國際空間站之類的航天器會那樣利用光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