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李清照詞的美學成就
李清照是我國文學史上最負盛名的女詞人,被尊為“婉約之宗”,其詞被譽為“易安體”,受到歷代人們的敬佩。清代文學家王士禎說:“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唯幼安稱首。”[1]清代文藝理論家李調元說:“易安在宋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秦觀)黃九(黃庭堅)之下。詞無一首不工。”李清照詞的總體特色可以說是善于白描、長于抒情、工于細膩。我們讀李清照的詞,總有一種美的享受。李清照詞之所以能夠流芳千古,受到歷代人們的稱譽,是因為她的詞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本文擬從以下五個方面對李清照詞的美學成就作些初步探討。
一、抒發真情實感
真實既是審美客體的屬性,也是審美主體的屬性。我國古代對詩歌的審美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標準,例如,任情真率的審美思想,自然平淡的審美趣味。詩歌是主情的文學形式,感情是詩的生命,它必須有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的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詞的美,從本質上說,就是通過藝術形式所表現的人情美。鐘嶸提倡詩歌的“真美”,劉勰肯定《詩經》“為情”和“寫真”的傳統,李白提倡詩歌的“天真”和自然氣都是主張任情真率之美。李清照的詞具有真率的審美趣味。我們讀李清照的詞,能真切地體會到其詞悲劇色彩的精髓——真美。所謂“真”就是抒情真摯。李清照絕大部分的詞都充滿著真摯動人的感情,她所抒發的愛和恨、喜和愁不是靠浮艷的辭采來修飾,而是憑借坦率的情操,直言不諱地把自己的感情和感受表現出來。例如《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表現的感情是強烈而真摯的,它抒寫的是“愁情”,但詞人把無形的愁和有形的小舟聯系起來,使愁變成了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這愁也就具有了可感性。因為詞人從心理上感到它愁苦壓人,也就感到愁有了重量,好像有千斤之重,重到船都載不動了。這個“愁”字是“詞眼”,有了“眼”,詞的“神”就出來了:全詞寫的這個“愁”不是個人之愁,而是千千萬萬人之愁,是國家之愁和時代之愁。這首詞真實地抒寫了詞人的身世之感,反映了國家的淪亡、家庭的毀滅給詞人帶來的痛苦。
美離不開形象,美的事物必須是形象的事物,同時應有真實的內容。如果詞人創作脫離現實生活,不是從真情實感出發,而是抽象地說悲言苦,那么其詞也就不能給人以感人的藝術魅力,同樣也就失去藝術美了。李清照善于把強烈真摯的感情熔鑄于藝術形象之中。例如《聲聲慢》中描寫深秋景物并不是根本目的,只是作者抒發“秋情”的陪襯和烘托。詞中南去的大雁、枯萎的黃花、梧桐細雨,在這些殘秋的蕭瑟景象描寫中,仿佛看到了詞人孤寂悵惘、憂患悲苦的情景,仿佛看到一個老婦人在暗淡的屋子里若有所失地仿徨,恍恍然地隔窗悵望的情景。這首詞具有抒真情、說實話、寫實感的特點。真實是詞生命之所在。這首詞之所以感人,也正因為它的真實性。
李清照和趙明誠結婚以后,夫妻情投意合,趙明誠出仕后,也屢有外出,這就難免給李清照甜美的生活帶來幾片愁云,因此,離愁別恨就成為李清照這一時期詞的主要內容之一。她在詞中真實地抒發了丈夫離家后的相思之情,或直抒胸臆,如“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或抒寫夫妻離別時難舍難分的依戀之情,如“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或寫她閨門獨處,懷遠難寐的愁苦,如“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蝶戀花》),真是“柔腸一寸愁千縷”,“離情別恨難窮”。作者謳歌自己的愛情,毫不忸怩,既像蜜一樣的甜,又像水一樣的清,磊落大方,抒發得既那么大膽、坦率,又那么凝重、真摯,它和那些忸怩作態的婉約詞徑渭分明。李清照把夫妻之間的愛情寫得那么真實、健康,這就具有了美學價值。
總之,李清照的全部作品都是她一生哀樂的真實寫照,她的詞情感真切動人,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崇高的悲劇美感
李清照的詞具有一種崇高的悲劇美感。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恨意。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蕭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這首詞寫早春景物寒意襲人,再現了自己孤獨凄涼的晚景,表達了作者對趙明誠的眷念。瀟瀟的雨,千行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作者在詞末縱情直陳,把對趙明誠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懷念都表達了出來。這些美好事物的毀滅,給人以恐懼感,使人怨恨,它包含著作者對現實的批判精神,表現出悲劇的基本特征。所以,美的失敗,美的毀滅,形成了李清照詞的悲劇風格。
但是,從美學意義上講,李清照詞的悲劇并不等于悲哀、悲觀,正如朱光潛在《悲劇心理學》中所說,真正的悲劇感永遠是與崇高感、偉大感不可分地連為一體的,它是崇高感的一種。對悲劇來說,不僅要寫出命運的慘痛,而且要寫出對苦難的抗爭,因此,如果沒有對命運的反抗,也就沒有悲劇。李清照詞之所以具有激動人心的悲劇力量,是因為她寫出了悲劇人物對命運的抗爭和反抗。她的詞把崇高的精神之美與悲劇感染力交織在一起,迸射出真、善、美的奇異光彩,起到了凈化人的精神境界的美育作用,顯示了悲劇的美學意義。例如《漁家傲》: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這首詞通過對夢中情境的描繪,抒寫了詞人要求擺脫精神侄梏,希望有所作為的理想和抱負,表現了詞人對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執著的追求,也流露了詞人對現實的不滿。這首詞既有蘇軾的“我欲乘風歸去”那種無法沖破現實牢籠,找不到理想出路的哀嘆,更有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對理想堅定不移的追求。雖然李清照執著地追求理想,但在那個年代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她的理想火焰并未熄滅,她在不斷的追求中抗爭。正如美國學者斯馬特在《悲劇》中說:“如果苦難落在一個生性懦弱的人頭上,……即使他的努力不能成功,但在心中卻有一種反抗。”李清照詞中的反抗使人產生振奮之感,獲得了崇高的美學價值。
李清照的詞還通過一系列事物細致的描寫,刻畫了一個悲劇性的女性形象。她酷愛梅花,深情地描寫梅花:“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不知醞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玉樓春》)。寫出了梅花無私地把清香獻給人間的高潔品質;她也十分贊賞桂花,通過“終日向人多蘊藉”的多情的桂花描寫,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她非常傾慕雙銀杏,有“誰憐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的稱道。從作者對梅花、桂花、銀杏這些美好事物的描寫中,我們看到了她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不禁產生了一種崇高的美感,這種崇高的美感是悲劇美感的高度體現。
總之,李清照后期詞寫出了黍離之悲、悼亡之痛,具有較強的悲劇色彩。詞人用淚、酒、夢、雨、落花、敗葉、黃昏勾勒廣闊的社會圖畫,突出地表現了其對苦難的不屈抗爭,并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呈現在人們面前,從而激起了人們為正義而斗爭的責任感,具有一定的悲劇美學價值。
三、藝術風格細膩委婉
李清照的詞具有細膩委婉的藝術風格。我國古代美學家通常把剛強、壯盛、雄健、豪邁、巨大、烈劇運動的美,稱之為陽剛之美,而把柔和、婉麗、纖巧、纏綿、文雅、平穩靜止的美稱之為陰柔之美。李清照詞向來以婉約著稱。所謂“婉約”,就是指曲折委婉、含蓄隱約而又寓意雋永的一種細膩婉轉的筆法。李清照詞長于抒情,她善于借助形象化的手法,創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并通過正面刻畫或側面揭示的藝術手法,顯露人物的內心世界,抒發其幽悠深沉的情懷。她的詞形象抒情的最突出特點就是一個“細”,描寫細膩。無論寫人、狀物或抒情,都以幽微細膩見長,特別是心理描寫,更是如此。例如《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這首詞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天真爛漫、美麗多情的妙齡少女的形象。詞的下片寫得細膩傳神。少女蕩罷秋千之后,突然發現遠處有人來了,于是心里著了慌,也來不及穿鞋,只穿著襪子,滿含嬌羞地趕緊往回跑,頭上的金釵脫落來了,顯出一副狠狽相。結尾兩句:“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更是妙趣橫生,一個天真、幼稚、羞怯、頑皮的少女形象躍然紙上。少女“嗅青梅”之意并不在嗅青梅,而是別有寄托。她是借著梅枝擋住因為驚喜而泛紅的面容,只露出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含情脈脈地偷看少年的英姿。她最初一見來人,便慌忙地逃跑,這是因為封建社會,少女自應避人,更何況她這樣衣飾不整的樣子,她怕外人看見她的“放蕩”行為。但她又想看清來人到底是誰,于是便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來“嗅青梅”。“嗅青梅”這一動作描寫,把這位天真活潑、爽朗可愛的少女,從急切希望看清來人是誰,到發現令人愛慕的少年郎時那種芳心欲動、心潮難抑的難以言傳的內心活動,細致傳神地勾畫了出來,真是細致入微,做到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
李清照前期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一剪梅》《如夢令》和后期的《聲聲慢》等,都是幽微細膩的千古絕唱,我們讀李清照的詞,總有一種細膩美的感覺。
四、意境自然清麗
李清照的詞具有自然清麗、幽美深遠的藝術境界。古典詩詞在藝術上的最大特點就是意境創造。意境是詩的生命,在文學作品中,它具有鮮明的審美特征,它是詩歌創作的最高審美準則,因而我國古典文學批評家常常以意境的高低來衡量作品的美學價值。
李清照的詞以真情反映現實生活,于真中求美,并以女子特有的細膩心理和藝術手法,成功地開創了一種自然清麗、深婉蘊藉的藝術境界。例如《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小令反映了詞人極其悠閑、風雅的生活風格,寫得婉麗清新,渾然天成,有著濃厚的抒情氣氛,創造了美的藝術境界。“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這兩句是追憶,寫睡醒之后腦海中殘留著昨夜的一般印象。雨疏風驟,是客觀景象;濃睡殘酒,是主人公情態。一夜的風雨,一夜的濃睡,這里面就透露著孤獨和凄涼。酒是杯中之物,是主人公用來澆愁的,自飲自酌,悶酒喝得多了,以致大醉而濃睡。濃睡本來可以忘憂,但這畢竟是短暫的,一覺醒來,朦朧中想起昨夜風雨敲窗,獨酌悶酒,于是更無情無緒了。不言而喻,詞人的愁思已經到了難以排遣的程度。這兩句把客觀景象與主觀情態熔為一爐,并通過追憶的方法來表現,蘊含極深,耐人尋味。“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這兩句通過主仆問答,表現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詞人此時正無聊地回味著昨夜的情景,忽見侍女卷簾,心里一動,便想起窗外的海棠。一夜的風吹雨打,“花落知多少”,惜花的心情油然而生。詞人此時睹物思人,觸動離愁,產生連綿的思緒:由海棠聯想到自己易逝的青春,以及新婚而離居的苦情。詞人用十分關切的口吻向侍女發間,希望侍女把經過一夜風雨的海棠花的變化情況告訴她,然而侍女哪里能理解主人此時的心情,于是只淡淡地回答:“依舊”。一個問得極有情,一個答得極冷淡。一問一答,極力地渲染了詞人深深的離愁。“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海棠經過一夜風雨,枝葉變得更肥滿更青翠了,但花朵卻經不起風吹雨打,更見其零落憔悴了。用“肥”、“瘦”二字描寫花、葉的不同形態,極富有形象美。“綠肥紅瘦”不僅指明時序的遷移變化,也暗示著青春易逝、紅顏易老的感觸。
意境“美在含蓄”。所謂含蓄,就是在不損害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不減少形象感人的作用這一原則下,作家根據創作的需要,從客觀事物中找出一個著力點,以此顯示其余,即所謂筆簡味長,引一概萬,在有盡中顯示無盡。詞含蓄蘊藉,就會耐人尋味,發人深思,激起讀者的想像和聯想。詞的含蓄美,在某種意義上正是一種“不言之美”。李清照這首《如夢令》用巧妙的比喻,表達含蓄蘊藉的詞意,詞中用海棠花的凋殘喻指自身之瘦和新婚離居之苦,傳神顯形,使人聯想到刻骨的相思是怎樣銷損了她的精神和形骸,達到了露與隱的辯證統一,極富美學意味?!掇@詞選》評價說:“按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糖,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在藏無數曲折,自是圣手詞者。”作者在這首詞中創造了一個自然之美的意境,用明白曉暢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達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言近而旨遠,詞淺而意深”的境界。境有朦朧,意有含蓄,我們在欣賞李清照詞時,總能感到“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留下豐富想像的余地。
又如李清照的另一首《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小令語言明白曉暢,筆調輕松活潑,用“日暮”、“藕花”、“鷗鷺”等一系列客觀事物,勾勒出一幅五彩繽紛的荷花日暮圖,又用“回舟”、“誤入”、“爭渡”、“驚起”等動詞,在這幅畫面上渲染上一層迷離動蕩的愉悅氣氛,把景、物、人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完整的藝術畫面,喚起讀者的美好想像,形成一種耐人尋味的意境。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說:“作詞之料不過‘情景’二字,非對眼前寫景,即據心上說情。說得情出,寫得景明,即是好詞。”
詞的意境,是詞人審美個性在審美創造、反映生活與理想時的折光再現。李清照致力于自然平淡藝術境界的追求,從上述兩首《如夢令》中可以看出她審美情趣的一個方面,而這種在自然之美中追求意境的構思方法,給讀者以健康的美的享受,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
李漁在《窺詞管見》中說:“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說景即是說情,非借物遣懷,即將人喻物。”李清照的詞在藝術上是善于處理景與情關系的?!堵暵暵?/span>(尋尋覓覓)正是通過深秋景色乍寒還暖的天氣,晚來的陣陣西風,舊時相識的過雁,滿地堆積的黃花,點點滴滴的梧桐細雨的描寫,將詞人凄慘的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這首詞有景有情,構成一幅完整的藝術畫面,而其中自然景物的描寫又是作為主人公形象和動作的陪襯出現的,表面上是寫自然景物,實際上是主人公聽、視、辨的動作,是和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清代文藝評論家陳延焯說:“詩外有詩方是好詩,詞外有詞方是好詞。”陳延焯從美的鑒賞角度概括了意境創造的特點和要求,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寫景以言情”、“藏意于景物”。清代學者方東樹說:“善詩者就景中寫意”。李清照的詞正是達到了“畫外音”、“詞外有詞”、“景中寫意”、“妙在不言中”的藝術境界。
五、語言樸素自然、清新優美
李清照詞的語言具有樸素自然、清新優美的藝術特色。李清照詞的語言可以說是經過錘煉,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她突破了以溫庭筠為代表的花間詞派的侈麗濃艷、脂粉氣息濃厚的弊病,開創了樸素自然、精煉凝重的語言風格。
1.樸素自然的白描手法
李清照詞不以辭采取勝,而是“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意”。通俗中見典雅,具有自然淡雅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樸素之美的境界。例如《聲聲慢》開頭連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十四個疊字,具有獨創性,做到了自然樸素,不見鑿痕。尤其是“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心理刻畫,全用白描手法,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這種白描的藝術手法,正是李清照詞語言的生命力之所在,是李清照詞被后人吟詠不衰的主要原因。她的詞有樸素自然之美,體現了美感力量。
2.精煉凝重的藝術手段
詩詞的語言必須具備精煉凝重的特點,這樣才能在短小的篇幅中蘊含豐富的內容,體現出詩人的感情。李清照詞具有這一特點。例如《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僅用33個字就細膩地概括了詞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界美好事物的心理。其中“應是綠肥紅瘦”的“肥”、“瘦”二字,極其精煉地概括描繪出春末夏初風吹雨打之后,綠葉繁茂、紅花凋零的景象,主人公惜春憐花、熱愛大自然的心情也就蘊含在其中了。
王國維曾提出了“隔”與“不隔”這對審美概念。“隔”與“不隔”,是對詩歌創作和鑒賞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審美活動、審美現象作出的綜合評價和集中概括。以寫情而論,王國維認為,“真”則“不隔”,涂飾則“隔”。詞的語言要達到精煉而“不隔”,需要有很深的藝術造詣,創新是“不隔”所不可缺少的條件。李清照詞的語言既經錘煉而又清新自然,不受前人約束,富有創造性,沒有故意雕琢、藻飾之弊。例如《一剪梅》中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具有生動、精煉、清新、自然流暢的特色,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詩情畫意,給人以美的享受。
3.優美和諧的音調
詞產生于民間,是由于音樂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而音樂又離不開語言聲調的和諧美。和諧是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它是指事物各種因素的配合與協調,是多樣化的特殊的統一,所謂調和、配合、一致、協調、比例、對稱等都是和諧在藝術各個領域中的表現。李清照的詞十分注重音律聲調的和諧美。她的詞給人一種旋律優美,富于感情變化和韻味濃厚的美感。李清照很重視音律聲字,強調“協律”,但在創作中又不受束縛。節奏是構成詩歌音樂和諧美的一個重要因素,李清照善于運用錯綜變化的聲調韻律的不同節奏,來表達起伏變化的思想感情。
在運用疊字疊句與對偶句上,李清照的詞尤其獨見功力。如《聲聲慢》這首詞的開頭連用了七對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是作者在聲調藝術上的大膽創新,是宋詞中絕無僅有的。其中“尋尋覓覓”四個字音調由平緩轉入急促,而“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十個字的音調則又由平緩變為急促,結尾前又出現“到黃昏,點點滴滴”,顯得格外深沉,如泣如訴,如傾如注,從而在單調上表現出高低起伏、抑揚頓挫、和諧悅耳的節奏感。同時,在感情上也層層深入,把人物感情的內在心理變化過程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這首詞共有97個字,其中舌聲字、齒聲字交錯運用,多達57個字,,讀起來有一種凄楚悲愴之感。鏗鏘入耳,抑揚頓挫,急緩長短,錯落有致,獲得和諧美的效果。作者正是通過這雙聲疊韻的音調,渲染出一種冷落凄清的環境氣氛,從而表達了的凄慘憂慮與哀愁的心情,給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感,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李清照詞不僅在疊字運用方面具有美感,而且在疊句和偶句運用上也具有美感。疊句如“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行香子》)、“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聲調和美,節奏強烈,瑯瑯上口,從而使感情隨聲調的起伏變化而升華。對偶句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人悄悄,月依依”(《訴衷情》)等,都是極佳的對偶句,平仄協調,屬對工整,圓潤如珠,優美和諧。
總之,李清照的詞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描寫抒情真摯感人,意境幽美深遠,語言曉暢而富有音樂美,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士楨.花草蒙拾[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2]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中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摘 要】李清照是北宋婉約詞人的代表,她的詞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其美學成就主要表現在:具有抒發真情實感的審美趣味;富有崇高的悲劇美感;藝術風格細膩委婉;意境自然清麗、幽美深遠;語言樸素自然、清新優美。
【作者簡介】劉曉峰(1962一),男,內蒙古通遼人,內蒙古民族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典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