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末農民戰爭中,各地諸侯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其中最厲害的兩支隊伍就是西楚霸王項羽和劉邦的隊伍。最后兩方爭霸,項羽勝多敗少,但最后卻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劉邦處處小人行徑,卻能最后稱帝,開創大漢四百年天下。這里很多人為霸王項羽的失敗而感到惋惜,但其實項羽的失敗從他分封十八路諸侯那一刻就已經埋下伏筆了。
秦二世三年(前207),劉邦、項羽相繼率兵入關,推翻秦王朝。二月,分天下王諸將,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分封十八路諸侯,以劉邦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魏豹為西魏王,都平陽;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韓成為韓王,都陽翟;司馬印為殷王,都朝歌;趙歇為代王,都代;張耳為常山王,都襄國;英布為九江王,都六;吳芮為衡山王,都邾;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韓廣為遼東王,都無終;臧荼為燕王,都薊;田市為膠東王,都即墨;田都為齊王,都臨淄;田安為濟北王,都博陽。另封陳余三縣之地,梅為十萬戶侯。
在這封王的名單中,大家看出什么問題沒有?把最為險要的地方封給了自己將來最大的對手劉邦。巴蜀在秦時就是糧倉,秦能攻伐天下,巴蜀起了決定性作用。再者,封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鎮守秦國故土,這也是個失敗的分封。章邯、司馬欣、董翳率領關中子弟兵20萬頭像項羽被坑殺,關中人民可以說各個和他們三個有仇,所以他們的統治肯定是不穩定的。事實也證明了,后來劉邦一出漢中,就輕易收復三秦。至于魏王,項羽把魏地富饒地區劃給自己,貧瘠地區留給魏豹,自然他也是不滿的。把趙國一份為三,最不可取的是把原趙王竟然徙封貧瘠的代地,把趙王手下的將軍司馬印和相國張耳封到好的地方,這別說是趙王,就是手下的相國和將軍也很難接受,所以項羽又是好心辦壞事。把原燕王徙封遼東王,臧荼封燕王。結果導致原燕王韓廣不遠赴封,被臧荼所殺,兼并遼東王。而分封時因自己一時意氣,竟然不封齊國境內實力最強的田榮,導致其分封的;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都被田榮所滅。韓王還因為其無功,不讓其就封。
所以我們看一下,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基本都是矛盾重重,而大家普遍把矛盾指向項羽。可以說從分封十八路諸侯開始,天下大半就已經開始反叛項羽了,歷史也證明,不久,十八路諸侯中,雍、塞、翟被劉邦兼并,齊地和趙地諸侯最先反叛項羽。項羽背后的英布也在楚漢爭霸中背叛項羽而投靠劉邦。所以項羽分封之后是以一人對抗天下,安能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