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在我們工作室全體同仁的一致努力下,我們齊心協力,共同研讀了《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
這本著作,在序言中說到“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和完善,需要以核心素養為指引提煉各學科的大概念,也就是要發掘各學科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中可能和應該做出的貢獻;需要以核心素養為指引和依據來選擇學習內容;需要設計保證核心素養目標得到落實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需要設計于核心素養培育的教學目標和方式相適應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讓我們思考和推動上述工作的時候,是能夠從書中得到很多啟發的。”這三個“需要”概述的何等地精巧而又有內涵,讀后確實讓我感悟頗深。下面,我就讀完這本書后的零散“筆記”及心得體會整理出來,以便與同事們共勉。
第一章:逆向設計
【筆記】
逆向設計的三個階段:一、確定預期結果。二、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三、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
【心得體會】
我覺得:一節課,通常要傳授的內容比我們在有限時間內能夠講授的內容要多得多。所以我們必須做出優化的設計選擇。前提是,我們要對設計效果做出一個全面的預計。
這就要求我們,根據收集的評估證據來思考單元或課程,而不是簡單地根據要講的內容或是一系列學習活動來思考單元和內容。
這種方法,鼓勵教師和課程設計者在設計特定的單元和課程前,要先像評估員一樣思考——如何確定學生是否已經達到了預期的理解。
我們只有明確預期結果和評估證據,搞清楚它們意味著什么之后,才能真正地做好教學計劃的細節(教學方法,教學順序以及資源材料的選擇)。
教學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一個清晰的目標,能夠幫助我們在設計時有所聚焦,并能指導有目的性行為朝預期結果發展。
我們在決定教什么和如何教之前,必須思考:如何開展評估。
逆向設計的邏輯適用于任何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思維歷程,就能讓設計發揮實際的應用作用。
逆向設計模板的形式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呈現單元設計的簡潔方法。其功能是指導設計過程。當該模板完成后,還可以將其用于自我評估、同行評審以及和其他人共享已完成的單元設計。
第二章 理解“理解”
【筆記】
雖然我們作為教師,要求學生理解學習內容,但我們自己卻不能充分理解這個目標。理解和知道的意思肯定是不同的。
【心得體會】
有時候,我們以為學生已經掌握了某一個知識點或某一個單元的學習內容。但實際上,學生并沒有把這些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能力,只是一個“掌握”了的假象。他們并不是真正的理解這些教學內容。
第三章 理解“評估”
【筆記】
知識和技能是理解的必要因素,理解還需要更多的條件: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有縝密、靈活的處理事情的能力;有自我評估,解釋和批判的能力。
遷移,包括搞清楚哪些知識和技能與當前問題相關,如何運用已有知識去處理當前面臨的挑戰。
【心得體會】
知識與技能的形成,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需要孩子們主動地理解知識,并把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能力。當學生不能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相關問題的時候,說明他并沒有形成真正的知識能力。
第四章 理解“六個側面”
【筆記】
“理解”含有六個側面——
1、解釋:通過歸納或推理,系統合理的解釋現象、事實和數據;洞察事物間的聯系并提供例證。
2、闡明:敘述有深度的故事;提供合適的轉化;從歷史角度或個人角度,揭示觀點和事件的含義;通過圖片、從歷史角度或個人角度,揭示觀點和事件的含義;通過圖片、趣聞、類比和模型等方式達到理解的目的。
3、應用:在各種不同的真實情境中,有效的使用和調整我們學到的知識。
4、洞察:批發性的看待、聆聽觀點;觀其大局。
5、神入:能從他人認為古怪的、奇特的或難以置信的事物中發現價值;在先前直接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敏銳的感知。
6、自知:顯示元認知意識;察覺諸如個人風格、偏見、心理投射和思維習慣等著促成或阻礙理解的因素;當意識到我們不理解的內容;反思學習和經驗的意義。
【心得體會】
這六個側面表現了遷移的能力。學生可能對某一個理論知道如何解釋,但不會應用,可能會批判性地看待事物,但缺乏神人能力。
理解,不僅僅是了解事實本身,還包括運用具體證據和邏輯——富有洞察力的關聯和例證來推斷原因和過程。
這些側面反映了理解的不同內涵。同時,也表明旨在促進知識遷移的教學中,完整且成熟的理解。
理想情況下是指:理解六側面的全面發展。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學生順利地達到這六個理解側面,也許學生們就無師自通了。
第十章 為理解而教
【筆記】
我們不管偏愛何種教學方法,但是我們每個老師必須學會揭示,避免灌輸。
【心得體會】
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中,老師們擔心學生掌握不了,急著把自己所懂得的知識灌輸給學生。這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也是令人擔憂的現象。
在灌輸的理念支撐下,所教出來的學生缺乏自己的思考能力,缺乏自己的理解能力。從而他們并沒有掌握到真正的理解知識的本領。
【筆記】
理解永遠不能通過灌輸實現。
【心得體會】
拼命的灌輸,還會把學生導向錯誤的尋求知識的途徑,是理解的大忌。
只有搞清楚經驗和知識的意義或為我們提供新的開啟可能性的智力能量,概念才能變成真實的,而非抽象的概念。
教師有許多個不同的教學角色。那么,到底哪些角色適合追求理解的教學呢?
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的答案。在不知道預期結果和評估的情況下,它取決于我們特定的目標,我們的風格,我們的孩子以及一些具體的情況。
沒有什么特定的風格和理論,是我們要刻意遵循的。
總之,選擇哪種教學方法,選擇哪個使用時機,都要根據預期表現所需要的特定學習類型來選擇。到底采用哪種教學類型,取決于課程重點,學生需求可用時間和其他因素。
學習是無止境的。在艱苦的專業領域探索跋涉中,閱讀不同名人的著作,領略讀書路上不同的風景,是我一直追求的學習境界。
鹽池縣職業技術學校教師:王成財
2021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