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5日。北京展覽館大門口的西直門大街堵得已經不成模樣。
黃牛不停得在人群中變換著角色,時而是詢價,時而是兜售。在媒體群里就聽說一張票可以賣給黃牛五千。而我從下車位到北展劇院這小幾百米路上,一直緊握自己的票。
誰也不傻,今天有史蒂芬.霍金的演講。
其實誰也都不清楚他上次公開的演講是什么時候,但這次如果能在現場和他面對面,必是莫大的榮幸。
這種榮幸即使是謝耳朵這樣的怪人也是無法拒絕的……
2018年3月14日,76歲的霍金離世的消息出現在朋友圈,微信公眾號,微博還有各大網站的首頁。說實話,我心有戚戚的程度是要超過前兩天去世的紀梵希的。
5個月前,還沒進入會場的我真以為能在騰訊WE大會看到霍金真容。可當大會開始后,霍金從大屏幕里出來,我有些失落,本人還是來不了了。
可通過視頻技術把霍金放在太空中與我們開始一場隔空的演講,非常震撼。就觀感而言可能比他在現場還要出色。他沒有任何肢體動作,完全就是靈魂的溝通。
這樣的狀態下,我能認認真真得聽下霍金到底想講些什么,而不是隨波直流拿著手機對真容一頓猛拍,霍金肯定受不了這樣的待遇。
霍金的開場白
那天,霍金是開場嘉賓。當他通過發生器向臺下的中國聽眾說:hello beijing 臺下的人都開心的笑了,這也許只是出于禮貌,而他進入演講后,論誰都不會那么輕松了,20分鐘的演講,主題只有一個:到太空中去
他很直白的把當代的世界比喻成1492年前的歐洲,把自己和與自己理念一致的人們比喻成哥倫布:
當時的人們很可能堅信,哥倫布的探險注定是徒勞無功。
然而,新世界的發現,對舊世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人類向太空的拓展,甚至將會產生更深遠的影響,這將徹底改變人類的未來,甚至會決定我們是否還有未來。它不會解決地球上任何迫在眉睫的問題,但它將提供解決這些問題的全新視角,讓我們著眼于更廣的空間,而不是拘泥眼下。
這是霍金要講給當代中國人的故事,當然,也講給所有仰望星空的人類。
他和俄羅斯企業家米爾納一起推出了長期研發計劃——“突破攝星”計劃,目標是為了讓遙遠的星際旅行變成現實。
因為即使在地球外找到可移居的星球,沒有快速的星際旅行工具,人們也很難到達。
比如“突破攝星”的科學家們發現有一顆“比鄰星b”行星,這顆位于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宜居帶的行星,與地球的大小類似。人們今天發射可能也要8萬年才能到達。
“突破攝星”是人類初步邁向外太空的真正機會,為了探索和考量移居太空的可能性。 這是一項概念驗證的使命,其中涉及三個概念:迷你太空飛行器、 光動力推進和鎖相激光器。
如果這三個概念變成現實,那么這樣的系統可以使人類的太空旅行走的更快一點。如果能提速到現在的一萬倍,在一小時內抵達火星,幾天內到達冥王星,一周內就可以追上并超過旅行者號探測器,并在僅二十年后到達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
霍金在現場承諾,如果成功,在座各位有些人的有生之年內,“突破攝星”計劃將向太陽系最近的星系——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發送一個探測器,繼續人類的問題。
把夢想變為現實,這正如他自己所說,如果人類想要延續下一個一百萬年,我們就必須大膽前行,涉足無前人所及之處。
現在回想起霍金當時的承諾,他其實已經把問題拋給了我們,他等不到“突破攝星”計劃的成功,他明白自己會比年輕人先行遠去。而他更多的是把自己放在一個鼓舞士氣的角色上,就如魔法世界里的鄧布利多。
走出北展劇場的我,看見騰訊WE大會的主題“若有光”,自己倒背誦起了“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先賢會把我們帶到這小口,他留在了這里,讓我們去追求真理的那束光。
這就是我與離斯蒂芬霍金距離最近的一次。也是他在中國“布道”的最后一次。
1985年,霍金第一次來到中國,他分別前往中國科技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訪問,并在科大水上講演廳做天體物理的學術報告。
2002年,霍金第二次來中國,在北京、杭州作主題為《膜的新奇世界》(Brane New World)科普報告,向公眾闡釋他的關于天體演化的“M理論”。
2006年6月,霍金第三次來中國,他帶來的仍然是自己關于宇宙學最新的研究,并在香港科技大學體育館與北京人民大會堂向公眾闡述《宇宙的起源》。
2017年11月5日,霍金通過視頻技術向中國的年輕一代發出來自太空的邀請,到太空中去,那才是人類的未來。
2018年3月14日,霍金去世,享年76歲。
人們用童話般的語言祝福老爺子,“霍金從輪椅上緩緩站起,無限的宇宙向他張開懷抱”
1642年1月8日,伽利略去世;1942年1月8日,霍金出生。1879年3月14日,愛因斯坦出生;2018年3月14日,霍金去世。 有趣的靈魂在冥冥之中總會相遇,他們屬于星辰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