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末或者年初,就會有媒體和網友盤點這一年來發生的各種奇葩新聞。
不到最后一天,你永遠都不知道還會發生多么奇怪的事情。
2021年來了,這不,開年就有新鮮事。
1月3號,一段“貴州遵義小伙的結婚典禮”的現場視頻被頂上了熱搜,總閱讀量達到6.5億。
喜慶的節日通常也是很多人舉辦婚禮的日子。
不僅可以借著節日的氣氛雙喜臨門,而且大家都放假,聚起來更容易,也就更熱鬧些。
可這個小伙的結婚現場視頻,之所以能夠在全國無數個結婚典禮中脫穎而出,被頂上熱搜,是因為一個特殊的原因:
這個婚禮上,沒有新娘。
在原本應該站著新郎新娘的舞臺上,只有一位穿著紅色唐裝的司儀。
雖然司儀可能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情況,面臨著職業生涯中最大的挑戰,但他還是盡量保持著淡定,向前來賀喜的賓客敘述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女方因為男方給她買的內衣小了,而拒絕了男方的迎親。
這婚,結不成了。
原來根據當地的習俗,結婚時男方家要給女方從頭到腳買一套新的衣服和鞋子,新娘穿上新衣物,才能嫁到新郎家。
據現場司儀講述,在迎親的前一天晚上,新娘家告訴新郎,內衣買小了,不合適,讓新郎買一套新的。
但當時已經是晚上12點左右,商店早就關門了。
連夜沒法換,早晨接親時遭到新娘拒絕,新娘父母也大發雷霆,所以婚禮只能取消。
但是親朋好友已經接到邀請到了酒店,由于時間太緊張,于是新郎家決定宴席繼續舉行,只是由婚宴變成了家庭的新年聯歡會。
新郎當場向大家鞠躬道歉,看起來大方又有誠意,聚會照常進行。
整件事情看似得到了完美的處理,可卻因為荒誕程度被眾多網友關注。
“因為內衣買小了,就拒絕結婚?”
果然,想分手了,回家因為左腳先邁進門都是理由。
評論區也是一片為男方家打抱不平的網友。
當然,也有網友認為這只是男方家的一面之詞,女方家還未發聲,網友們就給她和家人貼上了不好的標簽。
在接受采訪時,男方一直提到給女方家的8萬8的彩禮和2萬元服裝費,還有自己誠懇的態度,看起來像一個“完美受害者”。
然而沒過多久,事情就出現了反轉。
就當很多人都以為女方小題大做,覺得“就因為一件內衣,至于嗎?”時。
新娘接受采訪,拿出了那件內衣。
尺碼上寫著:32/70。
是一個正常成年女性穿不上去的最小碼。
買內衣的是新郎的媽媽,不是可能搞不清楚女性內衣尺碼的男人。
花錢買一件根本不可能穿上去的內衣,很多人都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一位知曉當地習俗的網友解開了大家的疑問。
“買個小內衣給新娘,就能讓新娘嫁過來以后逆來順受、做小伏低,聽話順從。”
還未進門,就樹了一個大大的下馬威。
收下了這個內衣,進了門,就代表著你接受了這個意思和觀念。
這一說法也得到了新娘表哥的證實。
新娘不愿意,新娘的父母更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委屈。
后來新娘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并不僅僅是因為內衣買小的緣故,更讓她寒心的是男方的態度。
在她給新郎打電話說號碼小了需要重新買的時候,新郎說了一句:“買不到,穿舊的不行嗎?”
按照當地的習俗,這本是屬于結婚禮儀中的一項——從頭禮,沒有新娘穿舊的出門。
因為這句話,新娘和父母都急了。
在她看來,關鍵不在于內衣本身,而是新郎的語氣和態度。
如果父母老人有“收下了小內衣就要聽話順從”的封建觀念,我們改變不了。
但是過日子是兩個人的事情,伴侶應該是理解自己的那個人。
但是男方的態度令她覺得婚姻大事都如此敷衍,對方對自己不夠重視。
因此雙方的爭吵從內衣升級到婚姻,最后干脆鬧掰了。
不僅如此,在接親時,本是一件喜慶的事,卻有人喊著“不嫁就退彩禮”。
在接親的現場,兩方人爭執不休,沒有人愿意低頭,甚至還有人動起手來。
本應該是熱鬧喜慶的結婚現場,卻變成了民警的出警現場。
有人說男方家出了8萬8的彩禮和2萬元服裝費,女方家太貪心了。
女方家沒有陪嫁嗎?
10萬現金,紅木家具,和一面墻的四件套。
這些在被報道出來之前,女方家一直承受著不清楚事件全貌的網友的謾罵。
最先報道出來的媒體為了時效性搶占先機,獲得更多的關注度,也僅僅引用了先發聲男方的說辭。
事情愈演愈烈,女方家承受越來越多的謾罵,女方的父親不得已帶著哭腔請求媒體澄清事實。
事情發展到這里,從一件荒誕事到全網關注,雙方都付出了不同程度的代價。
我們不是當事人,沒有經歷事情的全貌,沒有資格評論到底誰對誰錯。
但是一對新人結不了婚,真的是因為一件內衣嗎?
其實并不是。
是因為這段關系的雙方,都想在婚姻中爭個輸贏。
結婚的時候,男方想著因為一件小內衣就拒絕接親,以后更得得寸進尺了,我低頭,我就沒面子。
女方想著,還沒進門就給我來下馬威,多設置點坎,這樣嫁過去才有地位。
兩人都想給對方下馬威,誰也不服誰,婚禮成了娘家和婆家的軍事競賽。
可他們都沒想到,婚姻的基礎,是愛情。
決定成為一家人的時候,就不要總在意誰付出的多一點,誰付出的少一點。
真正喜歡你的人,不會因為你的退讓就看低你一截,反而會因為一直咄咄逼人不懂得低頭的姿態而漸漸消磨了愛意。
如果沒有愛情,這段關系不會幸福,臨門一腳結不了婚,或許已經是現在看來最好的結果了。
婚姻并不是你我不停爭上風,更不是雙方家庭爭面子的工具,而是合伙開公司。
兩個人從各自的原生家庭中脫離出來,共同孵化出一個新的家庭。
在這個新的家庭里,雙方成為了合伙人,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開心的經營好這段婚姻。
有人說,即使是最美好的婚姻,在一生中也會有200次離婚的念頭和50次掐死對方的沖動。
而幸福的秘訣就是第201次的握手言和和第51次的原諒。
如果不夠相愛,終究會兩看生厭。如果沒有愛情,有了第一次的念頭就會輕易放棄。
經歷這一系列鬧劇之后,目前女方已經打算起訴離婚。
出現這樣的結果,可以說是兩個年輕人太任性。
在婚禮之前,雙方就因為禮儀問題產生了一些矛盾,而內衣只是一個爆發點,成為了壓死這段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
兩個不合適的人差點成了夫妻,說到底還是缺乏對婚姻的尊重。
一件內衣可以拆散一樁婚姻,一管牙膏也可以。
很久之前,我看過這樣一個新聞:
因為擠牙膏習慣的不同,一對剛結婚半年的小夫妻選擇了離婚。
以前總覺得是電視劇中才會出現的情節,沒想到真的發生在了現實生活中。
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壓垮了兩個人的婚姻。
有人說,越小的事情引發的離婚,說明感情基礎越脆弱。
可在我看來,不是愛情太脆弱,而是他們本質上沒有做好迎接婚姻的準備。
兩個原本毫不相干的人,性格、生活習慣、原生家庭都有所不同,要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生活幾十年,大事小情都會成為產生矛盾的來源。
然而要達到你自己對婚姻的愿景,就需要雙方不斷的去打磨自己。
所以要找到一個愿意為你改變,有可塑性的人。
當然,前提是你自己也要成為這樣的人。
如果還沒有想清楚,不用急于邁入婚姻的圍墻。
不必按照世俗標準,追隨大流而急于結婚。
好好談幾段有質量的戀愛,學會與相愛的人相處,通過親密關系進一步了解和改善自己,知道自己真正喜歡和適合的類型。
一定花時間去了解對方,也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在生活的種種瑣碎中,我們才能看清一個人的素質和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