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你的積累可能無效
近幾年有個被大佬們不斷宣傳的概念,叫做長期主義。
什么是長期主義,想必不用我再多說了,大家應該都有所了解了。
簡單來說,就是兩個字:積累。
曾國藩說:「為學做事貴在有恒,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這句話大概就是對長期主義最樸素的解釋了。
我也是篤信積累的人,事實上我每天寫作,就是在踐行「日日不斷之功」。
但是我卻看到一些因為積累釀成的「悲劇」。
比如,我有個朋友,他以前聽一個大佬說過這樣一句話:「大多數成功者都會每天讀書」。
于是呢,他非常努力地在讀書,閱讀量很恐怖,已經堅持了5年,讀了至少上千本書。
但是前段時間,他很苦惱地跟我講,說自己讀了這么多書,卻并沒有感覺自己有什么長進 —— 「還不如別人,學點騷操作,用些奇技淫巧,一個月賺好幾萬,我呢?每個月工資才幾千塊」。
前段時間,有位粉絲找我聊天,說他堅持做抖音1年了,每天發一條視頻,持續沒斷過,但是到現在每天還是幾百個播放量,粉絲也才不到1000。
還有,我看到有人公眾號日更了2年,但是每天閱讀量還是100多。
要說努力,他們真的努力。
要說恒心,他們真的很有恒心。
講真的,我非常佩服他們,但是很遺憾,我的佩服不能當飯吃。
遺憾歸遺憾,我們也不能說這些人傻,他們并不傻。
其實大多數人圈子是很小的,他們沒有機會見到現實中的案例。
想一想,如果一個人眼睜睜看到過身邊好多這種積累沒有結果的活生生的例子,他們還會不動動腦子就一味去盲目地堅持嗎?
當然不會。
正是因為他們沒有見過現實中的例子,然后前輩、大佬甚至連圣人都在強調積累,他們聽了大佬的話,所以才努力去積累。
大家的視野和見識都有限,在大佬的強烈建議面前,很難保持獨立思考。
更何況,大佬說的話本身也是沒錯的。
比如,有個大佬說過:「私域粉絲不是一下子獲得的,而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這話只要做過私域的人想必都深有體會。
話是沒錯的,但是積累這個詞,其實蠻抽象,大佬說的積累和普通人理解的積累意思可能完全不一樣。
大佬說的積累粉絲,是每天積累幾百個粉絲?還是每天積累一兩個粉絲?并沒有進行量化,這就導致我們沒有一個標準。
當我們每天漲1個粉絲的時候,算不算積累呢?
你會說當然不算,1個粉絲夠干嘛的?
但其實有時候就是前期就是漲粉慢,甚至不漲粉,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突然爆發。
而按照我們目前的方法做,后面會不會爆發?何時爆發?
大佬并沒有告訴我們,他們只說讓我們堅持積累。
不過也不能因此就覺得大佬故意誤導我們,因為確實只有積累才能成功,不積累成功不了,這是事實。
只不過積累只能說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大佬之所以強調積累,是因為大佬并不是一對一提建議,他只能針對大多數人的問題來提一個最簡單有效的建議,而大多數人的問題恰恰是沒耐心積累。
至于如何積累?怎么量化積累?積累些什么東西?如何判斷積累是否有效?
這些問題就只能留給我們自己思考了。
這就好像,古人講:「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種至理名言,它是普遍適用的,但是古人并沒有告訴我們,如何努力?怎么行動算是努力?以及努力做些什么事?
因為如果它啰里啰嗦告訴了我們這些,它就太復雜了,太復雜就成不了至理名言,成不了至理名言,自然也就沒機會傳到現在了。
為什么有的人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是因為他們只聽至理名言,卻忽略了自己努力去填充細節。
只有骨頭沒有血肉,骨頭也就沒有了立足的可能。
大佬的建議,以及至理名言,這都是骨頭,有了這些骨頭,我們還得去自己填充血肉才行。
成功真的很難嗎?
我常在自己的社群里講,想要大成確實很難,但是世俗上的小成功并不難。
什么叫大成?你想做世界首富,你想開宗立派,你想得諾貝爾獎,你想成佛成圣,這叫大成,這自然是很難。
但是如果說,我就想不那么累,然后一年賺個幾十萬,老婆孩子熱炕頭,過紅紅火火的小日子,這真的不難。
但是為什么最終能成功的人都很少呢?
我覺得還是跟人性有關。
大多數人在缺乏必要的知識和見識之前,很難擺脫人性的擺布。
比如,大佬說成功就要積累。
聽了這句話,普通人會有什么反應?
大概有這么三波:
1、盲目相信
這一波人,聽了大佬的話,會有些疑問,成功必須要積累,積累是否一定能成功呢?
但是疑問歸疑問,至于為什么成功要積累?怎么才算積累?積累些什么?他們并沒有繼續思考下去。
在這種半信半疑中,他們開始了所謂的「積累」,最后就變成了前面提到的那幾種人。
他們不繼續思考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人的惰性。
美團創始人王興說:「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人們愿意為此做任何事」。
結果就是,他們逃避了一時的思考,卻在未來付出了更多的無效勤奮,想想真是得不償失。
2、錯誤理解
這波人更省事,就直接把大佬的話理解成了「只要積累就能成功」,根本想不到大佬的話還要思考,直接就去做了。
3、思考不充分
還有一部分人,他們隱約覺得積累和成功并不是必然的因果關系,但又懶得花時間去搞清楚為什么。
因此,他們直接判定大佬壞得很,就知道忽悠我們小白。
于是,他們直接放棄了積累。
除了以上三種情況,讓人們對積累產生誤解的還有一個罪魁禍首,那就是「一萬小時定律」。
根據這個定律的說法,一個人只要在一個領域里練習1萬小時,就一定能成為專家。
很多人都聽過這個定律,大量的人甚至對它深信不疑。
其實,這個一萬小時定律是經不起推敲的,我們后面會談到。
但是這個定律夠簡單,名字夠唬人,大多數人又習慣了下意識地不去進一步思考,導致這個理論一度大行其道。
3
刻意練習
關于積累和成功的關系,其實心理學界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研究成果。
同時,科學家們也給出了正確積累的方法,這個方法的名字很多人可能都聽說過,它就是「刻意練習」。
但是這個名字平平無奇,很多人都只是聽說過名字,卻沒有真的去研究這個名字背后到底是怎樣一套方法。
相對來說,「一萬小時定律」這個名字就更厲害,聽上去就很能唬人。
但其實,「一萬小時定律」是對「刻意練習」斷章取義的結果。
我以前聽了「一萬小時定律」這個名字之后,就想,為什么是1萬小時?而不是9千小時或者2萬小時?難道1萬這個數字有魔力嗎?
當我理解了「刻意練習」,發現根本沒什么魔力,要練習多久取決于練習的領域和練習的目標,并不一定是1萬小時。
并且,「一萬小時定律」這個概念中暗含了「只要重復練習就一定能成功」這一錯誤觀點。
「刻意練習」理論就指出了這一點的錯誤之處,事實上,不正確的練習方法,不僅不會帶來進步,甚至還會帶來退步。
只有按照正確的練習方法不斷積累,我們才能真的獲得成功。
4
如何積累才能確保成功?
按照「刻意練習」理論,我們可以提取出來3個正確積累的步驟。
在大多數領域里,按照這3個步驟就可以實現真正的積累。
1、找方向
積累是必須要有方向性的。
什么叫方向?
比如寫作,要有個目的,是公眾號漲粉,還是要寫暢銷書,還是要成為優秀的小說家,這是不同的。
方向不是大的方向,而是當下的焦點。
比如,做短視頻,大的方向當然是要賺錢,但是當下的焦點可能是增加視頻的點贊率,增加視頻的完播率,或者是促進漲粉。
必須要有一個聚焦的方向,才能開啟積累。
2、找反饋
有了方向,就要在這個方向上找到反饋。
什么叫反饋?
比如還是拿短視頻來說,我們的方向是漲粉,每天發完視頻有沒有漲粉?漲了多少粉?這就是反饋。
我們如果做了視頻不發,每天都存在手機里,那就是缺少反饋,無法形成真正的「刻意練習」。
你可能覺得不會有人這么干,做了短視頻不發出去的確實不多。
但是很多人每天寫文章,卻從來不公開。
不過不公開也不一定有問題,是否公開要看方向。
有的人雖然沒有公開文章,但是他們每寫一篇都會請很厲害的導師來給出建議,這也是有效反饋。
有一點需要注意,反饋要跟方向保持一致性。
如果想要漲粉,卻每天關心藝術家如何評價自己的視頻,這樣的反饋就背離了方向。
反過來也一樣,如果想要做出藝術水平高的視頻,就不能把普通人的點贊關注當做反饋。
3、找改進方案
根據反饋,我們需要改進自己的作品。
比如,做短視頻,方向是漲粉,我們今天發了視頻沒有漲粉,那就要思考如何才能漲粉,然后改進自己的視頻。
如果今天發了視頻漲了30個粉,就要思考如何才能漲50個粉。
改進之后的視頻,再找反饋,然后再改進方案,如此形成一個循環。
這種在某個方向上不斷反饋再改進的循環過程就是刻意練習。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有幾個問題。
比如,還拿短視頻舉例,我們先定了焦點是漲粉,但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做視頻才能漲粉。
文案怎么樣?節奏如何?演員的表現怎樣?拍攝的角度如何?
這些可能都會影響漲粉,一個視頻不能漲粉,我們又無法確定是哪個地方出了問題。
變量太多,就會導致失去焦點。
在這樣的情況下,漲粉就不是一個好的焦點,更好的焦點是文案或者節奏,選取一個點,只在這一個點上進行刻意練習,當這個點沒有問題了,固定下來了,再去更換另外一個焦點。
等到這幾個點都進行了刻意練習之后,再把焦點設定成漲粉。
如此一來,就又有了一個新的問題,比如我們的焦點是視頻節奏,我們每次發一個視頻,由誰來給我們反饋這個視頻的節奏是否優秀呢?
更進一步的,剛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也沒辦法知道如何改進算更好,其實我發現很多人做視頻都是越「改進」越差的。
總結一下,針對于前面的3個步驟,直接出來了三個問題:
1、如何找到當下合適的焦點?
2、如何才能有精準反饋?
3、如何確定改進方案?
針對這些問題,書里提出了一個簡單但不太現實的方案來解決 —— 找一個優秀的導師。
一個優秀的導師,可以給出具體的焦點,正確的反饋,以及優質的改進方案。
所以,如果你要積累的領域,可以找到優質的導師或教練,那其實相當于走了一個大大的捷徑。
然而,現實中我們需要積累的領域里,不一定存在導師。
比如,賺錢這件事,很難找到每天手把手帶我們的導師。
另外就是,即便存在優秀導師,他對我們的指點也不一定靠譜,至于為什么,這里不說,自己想想就能明白。
沒有導師的情況下,怎么辦呢?
對此,我總結了一套幾乎通用所有的領域的方法。
這套方法的核心就是一句話:一切智慧都在歷史當中。
5
一切智慧都在歷史當中
我們要做的每一件事,幾乎都有前人做過,并且大多數領域都已經有了現成的好方法。
問題就在于,人家做過的人跟我們又不熟,我們怎么獲得這些方法?
我的解決方案是下面這三部曲。
1、書籍和課程
前人總結出來的方法,有些會被他們寫成書、做成課程。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只讀一本書,或者只聽一個課程。
比如新媒體寫作,我們可以把市面上的新媒體寫作書與寫作課都找出來看看。
然后找出書里的共性。
比如,大多數新媒體寫作書都強調了標題的重要性,然后也都給出了寫標題的一些方法。
這提示我們,可以把標題的點擊率當做一個練習的焦點。
同時,當我們把寫標題當做焦點進行練習的時候,這些方法就可以作為我們的改進方案。
但是這還不夠,一方面書籍和課程可能會過時,或者是脫離實際情況。
另一方面,有些東西其實是作者不方便寫到書中,或者不愿意寫到書中的,原因我不說你也懂。
所以,我們需要下一步。
2、拆解
常有人說,「同行就是最好的老師」。
這是值得每個人都深入理解的一句話。
需要注意的是,拆解同行要針對自己的焦點進行拆解。
比如,做電商,我們最近的焦點是提高商品的點擊率,那我們就應該拆解同行的圖為什么點擊率高,我們如何模仿。
比如,寫文章,我們最近的焦點是把開頭寫得更吸引人,那我們就應該拆解好文章的開頭是如何寫的,為什么這樣寫更吸引人。
如此一來,我們就能獲得最接近現實的改進方案。
拆解同行,還可以獲得最直接而又真實的反饋。
比如寫作,在一個焦點上,反復對比自己的文章和高手的文章,本身就能獲得反饋。
3、社群和咨詢
以上兩步基本上可以解決90%的刻意練習的問題。
如果使用了前面兩步之后,還有焦點不清晰、反饋不準確、改進方案不明了的情況,我建議加一些相關領域的社群,向社群中已經做出過結果的前輩付費請教。
當然,只要一個人足夠用心,最后這一步基本上用不到。
最后的話
積累是好事,但是不能盲目,否則很容易陷入無效勤奮之中。
如何正確積累?
刻意練習是我目前知道的最佳答案。
愿你所有的努力,不被辜負。
加油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