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闖入生活的“寵物”,都在《寵愛》里變成路過的天使。這些代表了各種情愫的豬、狗、貓,更肩負著體察主人們親情愛情友情的重任——父女溝通,暗戀表達,朋友間的堅強支持……不同的人不同的“寵愛”,最終構成了完整的愛的主題,而也因愛將影片從萌寵片的故事里抽身出來,以寵物為紐帶,去探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在這個故事里,淚點與笑點都是驚喜,都是人們收獲愛、發現愛、重新學會愛的過程。
《寵愛》里的于和偉,有點痞更有點皮,成功人士的形象下是地地道道的女兒奴,經常于無聲處給驚喜和煽情,影片中那只被他陷害的貓,是他愛女兒的道具,而面對女兒,他的愛意,小心翼翼又故作輕松,滿懷深情卻無從釋放,沒有經驗也一往無前,演繹的傳神因而令人淚濕雙目,父親有很多種,于和偉這種,很生硬,但很溫情。
于和偉這次處理感情的方式很“高級”,對女兒的愛,并未急不可待的表現在表情或者行為上,更多時候是反其道而行之,定了凌晨四點的鬧鐘,只為了等女兒的視頻電話和她聊聊趴在身上那只貓的日常,父愛退居其次,藏在“寵愛”之后,甚至也甘愿退而求其次,為的是還能有個繼續下去的借口。這種無言有愛的形式,帶著一點父愛的悲壯,也為現代家庭因為婚姻、因為遠隔重洋或者因為日常忙碌,讓日漸疏遠的人際關系,找到一個緩沖區。
如果說“退居其次”是于和偉的表達技法,那么“指東打西”則是他的技術手段,為了不讓女兒帶走寵物貓,他拆了貓的高端裝備,將整個家布置成災難現場,沒有絲毫愧疚的將這只溫順懂事的小貓陷害成一只無惡不作的破壞之王,難道只是單單想留住這只貓嗎?顯然并非如此,他是想留住和女兒建立在這只貓上的聯系,他怕女兒帶走了貓,也就帶走了繼續和他說話的機會,在這幾場有埋伏有包袱的戲份里,于和偉將“成功人士”的堅硬外殼砸碎,只剩下一個無計可施父親的小柔軟。
兩種方式方法之后,于和偉的父愛還在做垂死掙扎,“換位體驗”此時成為他比較激進的表演技巧了,拿到明星的簽名照就能留下這只貓的交易條件,讓他終于放下為人父的矜持和莊重,舉著燈光牌和照片,擠在一眾粉絲中間,蹦跳喊叫聲嘶力竭為“挽留”做著最后一次努力。可以隨手送出一套房給女兒的中年男人,此時站在人群中,大概也是想體驗女兒這代人情感中珍視所在吧,她們并不在乎一套房對于成年人世界意味著什么,就像父親不理解一張簽名照有什么重要,但他敢于先走出“換位”這一步。
見過太多的父親,嚴厲的,親和的,冷漠的,溫暖的,但于和偉的“父親”形象更接近當代家庭,他放下身架,接受了十幾歲女兒可以嘮大人嗑的現實,被擠兌被扎心,但甘之如飴,這應該才是2020之后寵愛的正確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