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銀幕上挫敗了異教徒恐怖組織、外星怪物、人工智能統治世界的陰謀之后,好萊塢則挖掘出這套以靈長類支配的科幻大片《猩球崛起》!明明是一個超級IP爆米花的續集,編劇與導演卻做得異常克制、細膩動人,并不流于狂轟濫炸的感官刺激,而是利用一個莎士比亞悲劇式宿命論,將槍戰、爆炸、脫獄、戰爭、人性化敘事的完美統一,下面就來看《猩球崛起》三部曲緣何讓人震撼下巴都掉落。
2011年《猩球崛起》首部曲
2011年的《猩球崛起》是科幻片《人猿星球》的前傳,由魯伯特·瓦耶特執導,詹姆斯·弗蘭科,湯姆·費爾頓,芙蕾達·平托,布萊恩·考克斯等主演。
《決戰猩球》保持著一種高度的現實諷刺,《猿族崛起》也不例外,它在這方面和《12猴子》有點類似,故事里講述了人和猩猩之間的關系。
在情節的設置上步步推進,盡管節奏緩慢,卻很有內在張力。從實驗失敗到撫養凱撒,再從意外出現到動物園暴動,影片在一個又一個的轉折中牢牢抓住觀眾,最終在大橋上的一戰完成了整部影片的高潮。
雖然有著一層科幻電影的外殼,但內里講述的情感卻十分樸素,那就是人類應該平等的對待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否則,我們會受到非常嚴重的、致命的懲罰。本質上,這是一部反烏托邦式的電影。
制作成本:9300萬美元
全球票房:$481,800,873
2014年《猩球崛起:黎明之戰》野獸宮斗
這是一部延續前集的特效巨制,故事卻獨立成章、通俗易懂,不停著透著人情味與沉思。換在幾十年前的好萊塢影壇,那些學會馴馬、使用長矛和飛石狩獵、臉上畫上油彩的野獸種族,恐怕都發生在印第安人部落上。例如科斯特納曾獲得奧斯卡大獎《與狼共舞》。
但隨著21世紀降臨,西部戰爭片早消失了票房號召力,反而科幻片成為主流賣座片,于是出現了《阿凡達》與《猩球2》這種銀幕變異物種,受苦受難的印第安人逐漸變成了外星人和猿猴部落。
本片是2011年《猩球崛起》的整體上極好的續集,影片對類人動物凱撒困于尋求獨立的生動鮮明而又略顯暴力的延展描述,在技術層面和立意概念上都完爆上一部電影。
因病毒而遭受滅頂之災的人類,必須面臨到大壩修建水電站,而不輸于人類智慧的猿族則成為了障礙。一方是同人類簽訂“友好協定”猴王凱撒,另一邊是野心勃勃“疤面煞星”壞猿猴科巴,那么后面故事肯定就是“反叛宮斗”與“人猿血戰”。
本片預算較前作大幅增長至1.7億美元,因此視覺奇觀更為給力。除了眾猿猴在樹林悠著樹枝壯觀飛奔,科巴率領猿猴騎兵沖擊人類城市時,簡直拍成了戰爭片規模。
城堡上機關槍狂掃,裝甲車被猿猴搶奪,接踵而至爆炸與死傷無數,都刺激視聽神經。而好萊塢影人通過高超動作捕捉技術,安迪·瑟金斯版“凱撒”更為人性化,暴戾、霸氣、沮喪等豐富表情,都出神入化塑造到位。
小猿猴賣萌的失落表情,同樣讓觀眾看得親切可人,拉近距離。到最后,凱撒和科巴PK交戰,不僅有猿猴獨有抓鐵鏈悠著打,雙方如同武俠高手般的攀爬墜落,還讓人大開眼界,外加塔頂的災難性的爆炸場景,其過癮的暴力完全HOLD住眼球。
制作成本:1.7億美金
全球票房:7.1億美金
2017年《猩球崛起3》凱撒死了
《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導演馬特·里夫斯以觀眾前所未見的方式,把不同類型片的元素糅合到了該片當中,引人入勝。
同時,作為《猩球崛起》系列三部曲的最終章,《終極之戰》是一個了不起的里程碑。影片追溯了大猩猩凱撒從一只寵物到人類同伴、軍事指揮家,最后成為猿類精神領袖的蛻變過程。
想重獲自由的猩猩凱撒,反變化越來越接近人類,有自己缺陷與仇恨;因感染猿流感、患有失語癥的人類遺孤女孩諾娃,則效仿了《這個殺手不太冷》的溫情模式,還聯想起今年《金剛狼3》中的小蘿莉。
包括穿著藍色馬甲的“小壞猴”,每個小動作和眼神中喜感、卑微、狡猾,都惟妙惟肖讓人驚喜。
伍迪·哈里森扮演的殘暴上校,據說是照著《戰爭啟示錄》中馬龍·白蘭度的架子演的,因為信仰選擇殺戮眾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兒子,他傲慢、狂妄、自作聰明,反落得咎由自取。凱撒死前最后爬上大樹,拯救自己部落,也叫人很震撼!
人身上看到獸性?獸身上看到人性?或許無論武器有恐怖先進,都取代不了適者生存,自然界優勝劣汰的吞噬,以及未泯的善良與人性。
制作成本:1.5億美金
全球票房:4.3億美金
“猩猩之火,可以燎原”,在嘆服好萊塢工業化偉大魔力同時,我也很想說:“喜歡好萊塢商業大片的觀眾,假如不看《猩球崛起》系列,興許會遺憾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