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電影《頭號玩家》上映。上映首日拿到8500萬票房,其實不算特別好的成績,但3月31日上映次日,排片上升到65.1%,票房過億,以絕對優(yōu)勢秒殺《環(huán)太平洋:雷霆再起》和同日上映的《通勤營救》,成為檔期內(nèi)熱度最高的電影。
比較有趣的是,作為一部進口分賬電影,《頭號玩家》并沒有太多的宣傳,斯皮爾伯格沒有來華,國內(nèi)的發(fā)行方也沒怎么吆喝。電影完全靠質(zhì)量征服觀眾,在上映之前,提前看過的觀眾在豆瓣給出了平均9.0的高分,上映之后,超過6萬觀眾打出了9.2的高分,不出意外的話,《頭號玩家》提前鎖定了全年進口片最高分,這也保證了電影的后勁,目前對《頭號玩家》的票房預估大概在16億左右,對于一部并不是主打大場面的電影,已經(jīng)算是票房奇跡了。
《頭號玩家》的主創(chuàng)陣容里,對于中國觀眾來說,唯一能作為主打的只有導演斯皮爾伯格。主演泰伊·謝里丹、奧利維亞·庫克、本·門德爾森的演員都相對陌生,可以說,《頭號玩家》是一部沒有大明星、也沒有震撼大場面的電影,那到底是用什么爽翻觀眾的?
有史以來最生猛的懷舊王牌
毫不客氣的說,140分鐘的《頭號玩家》全部都是彩蛋。斯皮爾伯格的這部電影包羅萬象,包攬了半個世紀以來的流行文化、影視、游戲等符號,游戲有《機械戰(zhàn)警》、《守望先鋒》、《忍者神龜》等;而稍微有點閱片量的觀眾,或多或少都能找到有關(guān)電影的彩蛋,如蝙蝠俠、哥斯拉、《閃靈》、甚至還有《靈異入侵》里的娃娃,在此不贅述,感興趣的網(wǎng)友可以自行百度,目前已經(jīng)有不少文章盤點電影的彩蛋。這種處處透著驚喜的觀感,讓人非常意外,沒有誰能想到,年過七旬的斯皮爾伯格竟然能如此頑皮、時尚,想到這樣的創(chuàng)意,讓人驚為天人。
更難得的是,每一處彩蛋都不是生拉硬靠,而是都插入的很自然,讓人覺得是出于劇情需要,把各種符號填入到一個流暢的故事里,《頭號玩家》的劇情是一個最值得電影人學習的教科書,也讓那些編爆米花電影的編劇臉紅。
有對未來的前瞻性
《頭號玩家》的故事有一個基礎(chǔ),就是VR,這是已經(jīng)誕生了兩三年,多數(shù)人都知道,但一直沒普及的技術(shù),電影里的角色,帶著VR眼鏡置身于游戲當中。毫無疑問,斯皮爾伯格自己肯定是看好VR,但多數(shù)導演是追熱點去拍電影,而斯皮爾伯格是自己創(chuàng)造熱點,這是他對未來的前瞻性,并且還玩的這么溜。相比當年《黑客帝國》虛擬和先是的切換,《頭號玩家》完全讓觀眾置身于一場游戲當中,沒有嚴肅的哲學思考,而是絕對的娛樂至死,電影里的角色在游戲中也好,在現(xiàn)實中也罷,都能爽翻觀眾。
娛樂之余的思想性
但是,《頭號玩家》并不是推崇游戲、給VR打CALL的電影,一爽到底之后,會發(fā)現(xiàn)電影其實是反游戲、努力將觀眾拉回到現(xiàn)實生活的套路,馬克·里朗斯飾演的哈利迪,靠雙手打造了游戲帝國,幾乎讓全人類都沉浸在游戲當中,但他自己過的并不快樂,因為開發(fā)游戲,他失去了向情人表白的機會、趕走了自己最好的朋友,最終留給自己的是孤獨和寂寞,因此最后帕西法爾和他在游戲里相遇那一段,又換取了觀眾一捧熱淚。
聯(lián)想到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從陰陽師,到王者榮耀再到如今的各種吃雞,有多少家庭從當初的談心到今天的各自低頭玩手機?時光如白駒過隙,到底是應該把時間花在游戲上,還是和親人的相伴上?其實對于觀眾來說,這是最現(xiàn)實也最有意義的哲學思考了。
無與倫比的技術(shù)性
想好了VR的創(chuàng)意,寫好了劇本,《頭號玩家》在從文字到畫面的轉(zhuǎn)換上,應該是電影里最難的一類,所有那些游戲中炫酷的畫面,種種虛擬現(xiàn)實的圖標、數(shù)字,角色的服裝、道具的設(shè)計,都幾近完美,這是導演斯皮爾伯格在幾十年的電影生涯里積累下來的超高水平,幾乎每一幕都可圈可點。無論是特效、美術(shù),還是攝影、燈光,都保持了當下最高的技術(shù)水準。更難得的是,《頭號玩家》幾乎和入圍奧斯卡的《華盛頓郵報》用同一班底、同期創(chuàng)作,兩種類型截然不同的電影,想想實在是很奇妙,而斯老已年過七旬,讓我們向他致敬吧!
最后給點溫馨提示,《頭號玩家》因為有很多游戲畫面,所以看3D會有相對不錯的觀感,并且IMAX、中國巨幕因為銀幕尺寸的優(yōu)勢,選擇的話會有更好的沉浸感。另外,每個城市也會有少量2D場次,其實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個人建議刷兩遍《頭號玩家》,先看一遍3D過癮,再刷一遍2D挖細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