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迷們等待了半個世紀的新版電影《沙丘》終于上映了。 原著《沙丘》被很多人譽為“科幻鼻祖”。 有媒體稱:“《沙丘》在科幻文學中的地位,堪比《魔戒》在奇幻小說中的地位。”
的確,《沙丘》是第一部獲得科幻最高“雙獎”——雨果獎和星云獎的作品。可能很多人沒想到的是,很多我們熟悉的科幻片,都是從《沙丘》中汲取的靈感。
來源/電影《沙丘》片段
《沙丘》的開創性
《沙丘》原著小說共有六本,每本都是大部頭。小說從構思到出版,前后歷經八年時間,其中電影《沙丘》拍的是最為經典的第一本的前半部分。
弗蘭克·赫伯特。來源/網絡
小說勾勒出一個規模宏大、人物復雜、完整詳實的科幻世界,故事背景設定在遙遠的公元10191年,當時,人類在橫跨十萬光年的銀河系建立起各個殖民星球。“紅公爵”萊托·亞崔迪被迫攜家帶口,從美麗富饒的卡拉丹星球遷居到沙漠星球阿拉吉斯,也就是“沙丘”。
沙丘是銀河里環境最惡劣的地方,幾乎不適宜人類居住,但它卻是銀河系里唯一出產“香料”的地方。這種香料可以增強人類的時空感知能力,沒有它,整個宇宙的通信系統將土崩瓦解。因此,這種比黃金還要珍貴的藥物就成了銀河帝國各個勢力覬覦的對象,成為攪動帝國統治的旋渦。然而,開采香料無疑是危險的,不僅會引來沙塵暴和游牧者的襲擊,還可能驚醒幾百米長的沙蟲——這些怪物在沙丘下生活,如同鯨魚在海中游弋。沙蟲雖然令人聞風喪膽,但它又是神的化身,讓人肅然起敬。
沙蟲。來源/電影《沙丘》劇照
《沙丘》突出表現了作者赫伯特的生態學和系統思想的主張,他也是首位在科幻題材中引入環境生態觀念的作家。正像它的獻詞里說的,它是獻給生態學的。
20世紀50年代末,身為自由撰稿人的赫伯特受邀做了一項調研:美國農業部試圖通過引入歐洲的耐旱植物來治理流沙。于是,赫伯特在美國俄勒岡州弗羅倫薩附近的不毛之地調研,他發現,當地“沙浪與海浪一樣具有毀滅性······甚至會帶來死亡”。他由此想到,能否創造新的生態系統,將沙漠變為綠洲?他將對流沙的興趣擴展到沙漠和沙漠文化,他的創作靈感也開始閃光。
在小說中,赫伯特充分表達了他的生態學思想,例如——
他借書中人物之口,表達了他對人口爆炸的擔憂——
小說中的生態學理念無處不在,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一一詳解。
系統思想即系統論,是對系統的本質屬性(包括整體性、關聯性、層次性、統一性)的根本認識。系統思想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根據系統的本質屬性使系統最優化。赫伯特之所以能將一個星球的完整歷史呈現在讀者面前,就是因為他掌握了生物、社會、經濟等大體系的基本特征,將存在于各個體系的共同性特征集中表現在文學作品中,如故事發展背景的銀河帝國、沙化嚴重的星球、人們虔誠的宗教信仰等等。正是在《沙丘》中,赫伯特靈活運用了系統論的科學理念,將人類進化、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共性特征高度概括,將社會生活的復雜性、真實性表現出來,得以在小說中建立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星球帝國。
也正是因為赫伯特在《沙丘》中致力于探討生態學、系統論等人文問題,他刻意抑制了對科學技術的描寫,以至于你在《沙丘》中看不到計算機。
來源/電影《沙丘》圖片
星球大戰中《沙丘》的影子
不過,也正是因為《沙丘》規模宏大,堪稱“宇宙史詩”,要將其完美搬上大銀幕絕非易事,因此,它也被稱為“史上最難改編”的科幻小說。
小說面世五年后,1970年,導演亞歷桑德羅·佐杜洛夫斯基決定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召集了一批不同領域的知名藝術家,共同籌劃拍攝一部關于《沙丘》的電影。這些人包括“異形之父”吉格、畫家達利、滾石樂隊主唱米克·賈格爾等藝術天才。
可惜,因為投資預算過大等原因,沒有影視公司看好這個項目,電影籌劃了半天,最后并未實際拍攝。后來,這個籌拍經歷在2013年被拍攝成紀錄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了。
佐杜洛夫斯基。來源/網絡
1984年,大衛·林奇終于將《沙丘》搬上銀幕,卻因為特效太爛等原因,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雙重滑鐵盧。《華盛頓郵報》書評版編輯羅恩·查爾斯回憶,當時還在讀大學的他,和女友一起去觀影,電影院里,他巧遇到了自己的導師。他本打算影片結束后,向二人炫耀他“淵博的科幻小說知識”和“深入的見地”,但片子放了一半,他就被脫離原著的情節搞得“惡心反胃”,恨不得丟下女友和導師一走了之。
1984版《沙丘》海報。來源/網絡
21世紀后,美國科幻頻道又嘗試將《沙丘》改編為電視短劇,口碑還算不錯,還在2003年拿下艾美獎“最佳視覺效果獎”。但是,電視劇跟電影畢竟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科幻迷還是想在大銀幕上看到《沙丘》的瑰麗世界。
雖然《沙丘》此前的影視化很失敗,但是,它的IP影響深遠,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雷德利·斯科特的《異形》、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等眾多經典科幻電影都不同程度地從《沙丘》中汲取過靈感。
1977年問世的《星球大戰》,導演喬治·盧卡斯將桑德羅·佐杜洛夫斯基在籌拍《沙丘》時用的一批特效人員幾乎全部挖過來。而且,盧卡斯還看過這部難產的《沙丘》電影的概念手稿。
因此,《星球大戰》的設定與《沙丘》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故事背景都是在“一個遙遠星系”。雖然進入了太空時代,但社會體制都是帝國集權。《沙丘》中的戰斗武器幾乎全靠刀劍,除了飛船和飛機外,和古代戰爭片沒啥區別。《星球大戰》中的打戰也熱衷于表現刀劍近戰格斗,只有絕地武士喜歡用光劍戰斗,因為絕地以防御為主,光劍是“更文明時代的優雅武器”。
《沙丘》與《星球大戰》中的近身格斗。來源/電影《沙丘》、《星球大戰》截圖
在環境設置上,主角同樣是沒了父親的少年英雄在一顆沙漠星球上的崛起故事,不同的是,厄拉科斯有兩個月亮,而塔圖因卻有著兩個太陽。喬治·盧卡斯也在接受采訪時承認,“他們都有沙漠。”
《沙丘》里有“香料”這種整個銀河都覬覦的戰略物資,而《星球大戰》則有“原力”這樣一種重要資源。在科幻與奇幻領域,一般把那種只要劇情需要,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的多功能事物稱為“Phlebotinum”,也就是“萬金油”,“香料”和“原力”就是典型的“萬金油”。
“香料”與“原力”。來源/網絡
此外,《沙丘》里有嚴守中立的政治組織宇航公會,又被稱為導航員公會。《星球大戰》中則有同樣的中立機構——導航員行會,連名字都差不多。
《沙丘》里有擁有“超能力”的半宗教團體貝尼·杰瑟里特姐妹會,而在《星球大戰》中則有同樣的半宗教團體絕地武士團。
總之,《星球大戰》從《沙丘》中汲取的靈感不是一點兩點,以至于赫伯特在1977年接受俄勒岡州本地報紙《The Register Guard》采訪時,開玩笑地說:“我努力克制自己不起訴。”
類似于沙蟲的沙掘蟲。來源/電影《星球大戰:絕地武士:絕地學院》截圖
其他影視作品對《沙丘》的借鑒
佐杜洛夫斯基籌拍《沙丘》時留下一本厚重的分鏡畫本,1979年,吉格就利用這畫本里的概念圖為基礎,創造出了影史上怪誕而又讓人震顫的經典怪獸形象——異形。
吉格為《沙丘》做的概念設計。來源/網絡
《沙丘》分鏡畫本體量驚人。來源/網絡
太空恐怖電影《異形》跟《沙丘》在設定上不僅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同時在某種架構上也有些許微妙的平衡。《異形》從精神、架構上對《沙丘》所代表的“巴別塔”式敘事有所回應。
來源/電影《異形·契約》片段
所謂“巴別塔“敘事,就是故事拋棄了線性敘事,采取多條線索交叉進行,多個時空場景不斷切換的段落式敘事結構。這種敘事結構最大的特點是:有幾個單獨而又完整的故事,每個故事里都有自己的主角,也有完整的情節,鮮明的主人公形象,每一片段主體不同,因此帶來不同的聲音,各個片段對影片的主題進行了多角度的闡釋,從而形成一種對話性的結構關系。
《阿凡達》的設定也跟《沙丘》高度雷同。《沙丘》里的沙丘是一顆擁有特殊資源香料的星球,原著民弗雷曼人受到殖民開采者的種族壓迫,他們的標志是擁有與眾不同的藍色眼睛。之后,作為主角的年輕人闖入了他們的世界,開始學習他們的生存模式。而要成為弗雷曼人的一員,就必須經過一次考驗,那便是駕馭這個星球的一種巨大生物——沙蟲。
再看《阿凡達》的重要資源——遙遠的星球潘多拉上,有一種別的地方都沒有的礦物元素Unobtanium。這里的環境也造就了與人類不同的種族:約3米的藍色類人生物Na'vi族。Na'vi族不滿人類拓荒者的到來,也不喜歡人類的機器在這個星球的土地上因為到處挖礦而留下的斑斑傷痕。主人公通過克隆技術,將自己變成Na'vi族,并努力融入這個種族。而要成為入Na'vi族的一員,就必須經過一次考驗,那便是駕馭這個星球的一種巨大的飛鳥。
《阿凡達》中的巨鳥。來源/電影《阿凡達》片段
《沙丘》里的主角歷盡艱辛,最終成為弗雷曼人的領袖,率領他們保護家園,并對殖民者進行軍事抵抗,取得勝利。《阿凡達》里的主角則是帶領Na'vi族人反抗軍最終打敗人類,成為Na'vi人的領袖。
《沙丘》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創意寶庫,給電影創作者們帶來很多的腦洞。除了電影,《沙丘》還衍生出開創即時戰略游戲類別的經典游戲——《沙丘魔堡》系列,《魔獸爭霸》和《星際爭霸》也受其影響。
來源/電影《沙丘魔堡》截圖
最新這部電影《沙丘》, IMDb 評分為 8.3分(9.8w人評分),豆瓣評分7.5分(2w人評分),從普遍口碑來看,這版電影沒有讓廣大科幻迷失望。
在電影中,我們看到家破人亡、顛沛流離的少年保羅在沙丘星球上與自己的宿命抗爭。
在命運面前,他是如此的渺小,卻又如此的強大。而人類每當能正視自己的渺小時,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進步。
來源/電影《沙丘》劇照
參考資料:
1、李洪季《赫伯特軟科幻小說〈沙丘〉中的生態學和系統論》
2、王雪燕《論〈沙丘〉中的文化霸權意識》
3、徐穎穎《佐杜洛夫斯基電影神話語體的多維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