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羅伯特·M.奇蒂諾
譯:胡毅秉
“巴格拉季昂行動”這樣的大規模作戰是不會隨著發令員的一聲槍響而開始的,事實上,對于蘇軍攻勢的準確開始日期,不同史料都說法不一。大部分德方史料認為這個日期是1944 年6 月22 日,并明確將它與“巴巴羅薩行動”三周年聯系起來。但是西方研究蘇聯紅軍的首席權威卻不同意這一說法,而是支持一系列錯開的日期。
(上圖)“巴格拉季昂行動”(1944年6月)
首先是德軍后方的一波游擊隊攻擊,始于6 月19 日夜至20 日晨。在東線戰爭開局階段只能起到一點騷擾作用的游擊戰此時已經發展為嚴重的威脅,根據德方估計,在中央集團軍群后方地域活動的非正規軍戰斗人員有143000 人,包括150 個游擊旅和49個獨立游擊營。這些非正規軍戰斗人員攻擊了各種常見目標:鐵路樞紐、橋梁、修理站、倉庫和通信設施等。在第一個夜晚,他們用簡易爆炸裝置實施了至少9600 次攻擊,癱瘓了從前線到明斯克和其他西方地點的整片鐵路網,破壞了1000 多個交通節點。根據報告,在第二個夜晚他們又以2500 次爆破擴大了戰果。大多數爆破造成的損失有限,而且德軍的修理小組很快就趕赴現場。但是工程人員不可能同時趕到所有地點,中央集團軍群的后勤交通還是被切斷了24 小時以上,這在經常有很大爭議的游擊戰歷史上是一個真正的戰役性成就。
第二階段進攻開始于6 月21 日夜至22 日晨,蘇軍航空兵對德軍后方目標實施猛烈轟炸,重點還是其交通和后勤網絡中的薄弱環節,同時蘇軍各偵察營也在精心協調下發起攻擊。蘇軍指揮員們最擔心的就是布施對希特勒提出的建議—德軍趕在蘇軍發起攻勢前后撤—另一方面也擔心對前沿陣地的炮火準備落在無人的戰壕上,造成驚人的彈藥浪費。以營級規模實施大膽的試探性攻擊似乎是理想的解決方案。如果德軍已經放棄他們的陣地,那么好得很,可以立即開始主要作戰。如果偵察兵發現德軍還在陣地上,那么蘇軍炮兵就可以開火把他們轟成碎片。結果這些最初只有試探性質的攻擊成了歷史上最成功的偵察行動之一。在極為短暫的炮火準備—例如在第1 波羅的海方面軍地段,只持續了16 分鐘—過后,偵察兵們幾乎在所有地點都成功滲透,在德軍防御地帶中攻擊前進的距離遠達4.8 千米。
戰斗在天亮后也沒有停歇,因為前線的德軍各團開始意識到所發生的情況并試圖恢復與其側翼或后方的聯系,各地的德軍預備隊也匆忙發動了反擊。當夜幕降臨時,蘇軍指揮員又投入經過特別訓練的夜戰部隊持續施加壓力,“扼住德國人的喉嚨”。由于蘇軍投入了這些精英部隊,再加上戰斗頗為激烈,德國守軍就認為這標志著蘇軍總攻的開始。因此在傳統上,德方史料和幾乎所有依據德方敘事建構的英語史書都把6 月22 日定為“巴格拉季昂行動”的開端。
實際上蘇軍的正式進攻要到6 月23 日早晨才開始,因為直到此時,蘇軍的主力部隊才加入戰團。雖然時隔多年,但是對一場涉及如此廣大的地理尺度、規模也如此龐大的戰役進行總結依然是對人類理解力極限的挑戰。從表面上看來,兩軍的對陣形勢似乎相當對稱。簡單列舉參戰部隊就可以得到下列結果:
但實際情況要復雜得多。把“巴格拉季昂行動”總結為一系列一對一的對決是簡化得過頭了,而且也不能公正反映蘇軍計劃的復雜程度。這個戰役的設想實在是太過宏大了,因此斯大林和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決定動用兩名“協調員”——朱可夫元帥與華西列夫斯基元帥(Marshal A. M. Vasilevsky),前者負責協調南面的第1 和第2 白俄羅斯方面軍,后者負責協調北面的第3 白俄羅斯方面軍和第1 波羅的海方面軍。協調員的存在使蘇軍能夠對策劃實施先前作戰中缺失的精細調整。“巴格拉季昂行動”將不再是一系列互不相干的正面進攻,而是集中多個方面軍攻取特定的重要目標。
例如在北面,巴格拉米揚(第1 波羅的海方面軍)和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第3 白俄羅斯方面軍)將針對德國第3 裝甲集團軍合作展開向心攻擊,同時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和扎哈羅夫(第2 白俄羅斯方面軍)也將對德國第4 集團軍如法炮制。另一方面,在最南端,羅科索夫斯基將軍(他可能是蘇聯軍官團中最有才華的作戰專家)將承擔多項任務。首先,他要用兩個軍牽制住德國第2 集團軍,然后在他的第1 白俄羅斯方面軍右翼集中力量打擊德國第9 集團軍,最后還要讓他的左翼做好準備,以便向東加里西亞的北烏克蘭集團軍群發動第二階段的突擊〔在蘇軍的檔案中稱為利沃夫—桑多梅日(Sandomierz)戰役〕。一心多用并非易事,但羅科索夫斯基將會嘗試一次。所以,“巴格拉季昂行動”更準確的作戰大綱應該是下面這樣的:
蘇聯紅軍在盡力為不同的指揮員和部隊分配合適的目標,國防軍卻反其道而行之,其部隊變得越來越缺乏特色。截至1944 年6 月,中央集團軍群中的所有集團軍都是可以互換的,其陣中充斥著嚴重超負荷運轉的步兵師、二流的空軍野戰師、輕裝的保安部隊,以及平庸的領導者。在成為蘇軍進攻目標的地段,也就是第3 裝甲集團軍、第4 集團軍和第9 集團軍的聯合戰線上,國防軍的38 個師分散于966 千米長的正面上,平均每個師的防守正面都超過27 千米。戰線拉得過長的問題已經夠嚴重了,而雪上加霜的是,戰役預備隊也是聊勝于無。例如,約爾丹的第9 集團軍只有一個師(第707 保安師)作為預備隊。
同樣,第3 裝甲集團軍在緊急時也只能調動一個師(第95 步兵師)。蒂佩爾斯基希的第4 集團軍完全沒有預備隊,而魏斯的第2 集團軍(負責守衛普里皮亞季沼澤南面)也只有第4 騎兵旅和匈牙利第1 騎兵師作為預備隊。中央集團軍群負責協防這一整片廣大區域的預備隊只包括一個在先前的春季作戰中損失慘重、尚在休整的第20 裝甲師,一個第14 步兵師,以及在蘇軍發動進攻時還未完成組建的第60 裝甲擲彈兵師“統帥堂”。布施已經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量合理部署這些部隊了:他把第2裝甲師部署在第9 集團軍防區中的博布魯伊斯克后方,將第14 步兵師和尚未完成備戰的第60 裝甲擲彈兵師分配給第4 集團軍,部署在第聶伯河對岸暴露的陣地中。但是他的預備隊實在太少,發揮不了多大作用。
當四個方面軍發起突擊時,蘇軍的各個指揮員必須做出一個決定:是按原定計劃實施強大的炮火準備并冒險放慢部隊已經實現的推進速度,還是省略炮火準備并冒險沖擊尚未遭到打擊的德軍陣地。各地指揮員的決定各不相同。例如,巴格拉米揚將軍采取了折中做法,僅對偵察兵在試探時遭遇抵抗的地點實施炮擊,而取消了其他地點的炮擊—雖然我們至今仍習慣于譏諷蘇軍是只會依靠蠻力打仗的軍事組織,但這個戰例中體現出的靈活性確實令人贊嘆。
無論指揮員們是否動用了他們的炮兵,蘇軍的對地攻擊飛機都以空前的出擊架次提供了支援。數以百計的“斯圖莫維克”強擊機在戰役打響后的最初幾天就出動了數千個架次,它們都是配備了厚重裝甲的飛機,在承受了驚人的損傷之后依然能在空中翱翔。由于擊落“斯圖莫維克”的難度實在太大,只能無力地看著炸彈如雨點般投下的德軍步兵甚至將它稱作“水泥轟炸機”(Zementbomber)或“飛行坦克”(Fliegender Panzer)。這種動作笨拙的飛機將德軍的前沿陣地、地堡和據點逐一炸碎,甚至深入后方打擊德軍指揮部、通信設施和后勤設施。“斯圖莫維克”在發起攻擊時基本上沒有對手—德軍的高射炮數量稀少,而德軍飛機在大部分戰場上空也完全不見蹤影。
本文節選自《國防軍》三部曲
●本書作者羅伯特·M.奇蒂諾為美國陸軍部歷史咨詢委員會(the Historical Advisory Subcommittee of the Department of the Army)主席,“國防軍三部曲”確定了他在“德國戰爭方式”研究領域的泰斗地位
●非傳統視角的戰史著作,審視德軍高層決策過程的戲劇性及前線的艱苦事件,透徹剖析“運動戰”的得與失、成與敗
●榮獲紐約軍事事務研討會(New York Military Affairs Symposium)2012年度“亞瑟·古德澤特”獎(Arthur Goodzeit Award)、美國軍事歷史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Military History)2013年度“杰出圖書”獎(Distinguished Book 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