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596 - 拼命援助埃及敘利亞
作者:龔玥 / 編輯:冷小軍
投稿,轉載與商務合作,請聯系微信號potereio
中東自古以來就是戰亂頻繁之地,當以色列選擇在此建國后,和阿拉伯國家大大小小的戰爭打了幾十年,也打出了一個超級小強國以色列。當然以色列也不是沒有碰到危險的時候,1973年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也稱贖罪日戰爭),埃及和敘利亞分別從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發動突然進攻,以色列差點亡國。
危難之際美國伸出援手,發起代號“五分錢行動”全力支援以色列,最終幫助以色列穩住腳跟展開反擊,進而扭轉戰局最終反敗為勝。相比之下,阿拉伯國家的支持方蘇聯,就真的只是坐視埃及敘利亞戰敗嗎?蘇聯如果也像美國那樣全力支援埃及和敘利亞,有沒有幾乎改寫戰局呢?
美國全力援助
▼
戰爭爆發的頭兩天,埃及和敘利亞占據上風。埃軍先頭部隊8000余人突破巴列夫防線,并且集中兵力伏擊了以軍倉促發動反擊,這里要澄清一個多年謠傳:埃及一直宣稱擊毀以軍190裝甲旅M60坦克92輛、俘獲28輛,但實際上當時以軍在西奈半島部署的部隊中并沒有第190裝甲旅這個番號,發動反擊的是第600裝甲旅下屬的第190裝甲營50輛坦克,被擊毀48輛、俘獲2輛。
不過就算如此,這也是以軍歷次中東戰爭最嚴重的損失了:開戰前以空軍擁有379架作戰飛機,第一天對運河區發動攻擊卻被埃及“薩姆”導彈打下27架;頭天陣亡士兵超過500人,整個西線損失作戰飛機102架、陣亡2000余人、超過600輛戰車被擊毀。按照人口比例計算,整個贖罪日戰爭以軍陣亡的3000余人相當于美軍一次戰役陣亡18萬人。
贖罪日戰爭
可以這么理解,以軍雖然沒有被打敗,但是已經傷筋動骨,如果不能及時“止血”和馬上“輸血”,以軍就算捕捉到戰機也難以扭轉和反敗為勝。
此時,美利堅出手了,在尼克松總統“把所有能飛的玩意都飛往以色列”的命令下,美國空軍C-141和C-5兩種大型運輸機向以色列緊急運輸大批援助物資。站在現在角度看,美軍當年的空運行動是冒著極大的風險的。美軍運輸機飛往以色列,航線必須非常精準的穿過地中海但是北邊不能進入拒絕開放領空的歐洲國家、南邊不能觸碰敵對的阿拉伯國家。
美國的五分錢行動
更大的困難還在于美軍當時的運輸機隊不具備空中加油能力,海運耗時更長怕以色列撐不住,最后只有葡萄牙同意將拉日什機場開放給美軍使用,高峰期每天有超過30架運輸機從拉日什機場飛往以色列本古里安機場。
整個“五分錢”行動一共運輸了22400噸物資到以色列,同時以色列自己的運輸機隊還運輸了5500噸,也就是大約2.8萬噸物資在約一周內就運到了以色列,另外還有約60架作戰飛機也一并送到,甚至是直接由美軍飛行員駕駛降落在以色列,直接就投入戰場。
蘇聯的行動
▼
美國人在玩命地支援以色列,那么埃及和敘利亞的后臺老板蘇聯呢?戰后總是有很多宣傳稱贊美國“五分錢”行動多么快速多么及時,好像相比之下蘇聯就沒怎么援助埃敘兩國。
其實蘇聯的援助比美國還早5天就開始,蘇軍的運輸機隊將包括從東歐緊急調動的裝備物資一起運送到埃敘兩國,從1973年10月9日到24日,蘇聯一共輸送了16000噸物資和206架作戰飛機,大多數物資是直接運往敘利亞以補充戰場損失。
從地理位置來說,蘇軍機隊的航程短于美軍機隊,并且蘇聯還比美國早5天就開始運輸行動,但是從實際結果來看卻和美國相差不小,援助效果遠不如美國援助以色列,埃及和敘利亞的戰損高于以色列(缺乏詳細的統計,但據稱埃及傷亡約1.8萬人、裝甲車輛被擊毀1200多輛、作戰飛機損失200余架),而蘇聯援助的總量還低于美國,并且還要分給兩個國家。
“蘇援”加大量能起作用嗎?
▼
據統計,1973年10月9日到24期間,蘇聯動用935架次運輸了1.6萬噸物資,而美國動用565架次運輸了2.24萬噸物資,平均蘇聯1架次運輸17噸、美國1架次運輸40噸,是蘇聯的兩倍多,這就反映了一個直接的問題——蘇軍的運輸機載重不如美軍的運輸機。
五分錢行動
在這種情況下蘇軍必須出動2倍于美軍的運輸機架次才能和美軍持平,但就算蘇軍愿意加大運輸量,還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
蘇聯在運輸作業前段的規劃與整合作業非常不理想。蘇聯的裝備往往送到的時候還需要組裝,或者是彈藥,燃料與武器是分開運輸或者是放置,導致接收到裝備的國家需要額外的時間將需要的部分整合起來才能送往前線。全部蘇聯運送到的坦克,只有從東德來的一小部分是可以直接從飛機上下來之后進入戰斗。
阿拉伯國家的機場裝卸作業效率不佳,相較于美國與以色列的機場裝卸效果,這方面也導致蘇聯軍援的效果不佳。
好,就算這兩個問題也解決了,成批的現成蘇械裝備源源不斷通過飛機和輪船運到埃及和敘利亞,可以立刻開上戰場,那么埃及和敘利亞能打贏嗎?答案是:不能。
首先,以色列實行全民義務兵役制度,有大量熟練的兵源可以動員。埃及和敘利亞武裝部隊多是雇傭職業兵,戰斗力上相差較大。在獲勝初期不能迅速投入個更多部隊擴大戰果,在損失嚴重的時候不能馬上補充,這是以色列和埃敘兩國在都遭受重大損失后為什么以色列還能發動反攻而埃敘兩國就無力反彈的原因。
其次,雙方雖然都很依賴美國和蘇聯的援助,但是以色列有自己建設的工業體系,而阿拉伯國家基本都是農業國,一旦外援受到影響不及時甚至斷絕,埃敘兩國的持續作戰能力顯然不如以色列。
沙龍和達揚
最后,戰術上以色列大膽靈活,埃敘則顯得呆板停滯。初期獲勝后埃軍沒有及時擴大戰果反而停下來修整,被以軍發現防線漏洞后導致進攻受挫乃至最終潰敗。
勝利只有靠自己
▼
無數的史實和經驗教訓已經告訴我們,要戰勝敵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外部援助只是一個輔助因素,可能能錦上添花,但雪中送炭的極少,勝利只有靠自己的流血犧牲換來才是最終的勝利。諸如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政府、越南戰爭中的南越政權、伊拉克戰爭中美國扶持的政權等等,都已經反復驗證了這條道理。
敘利亞內戰似乎沒有盡頭
中東人民自己的和平和權益,不是靠哪個大國的援助能得到的,也不是哪個國家能“慷慨”贈送的,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和各方達成共識,才能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