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三國時期的最終大佬?是武力值橫掃半個中國的曹操?還是最終開啟統一進程的司馬懿?都不是,有網友經過細心研究發現,這人居然是看起來最廢的袁術,此番推理已在網上流傳多時——
“孫策認袁術為義父,所以袁術是孫策的爸爸;周瑜與孫策結拜為兄弟,所以袁術也是周瑜的爸爸;而曹操覬覦孫策和周瑜的老婆,本質也是想認袁術做爸爸;
孫權的袁夫人是袁術的女兒,所以他毫無疑問得管袁術叫爸爸;孫權的妹妹嫁給了劉備,所以袁術也算劉備的爸爸;
再考慮到劉備和關羽張飛是結拜兄弟,張飛娶了夏侯淵的妹妹……破案了!袁術是三國歷史上所有人的爸爸!”
這一套推理拋開處處漏洞的地方來看,還是很有趣的。至少對于孫吳政權來說,孫策確實曾依附于袁術(《三國演義》中,袁術說過:“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電視劇《三國》也直接演繹為義父義子的關系),孫權也確實娶了袁術的女兒。按照漢末主公即是君父的思想觀念以及確實存在的親戚關系,這兩聲“爸爸”也有一定道理。不過即便如此,袁術在東漢末年的影響力也確實不可小覷。不但在亂哄哄的東漢末年站住了腳,還最早稱了帝(雖然也是最早被滅國的)。到底是什么,讓看似平庸的袁術在亂世中如此不平凡呢?
影視劇中的袁術。來源/電視劇《三國》截圖
如果說劉備算是漢末諸雄中運氣最差的一個,那么袁術大概得算運氣好得爆棚的那一撥。縱觀袁術集團的發展史,他既沒有發動什么有價值的戰役,也沒有拿出什么治世生民之策,居然也撐了近十年,還讓曹操、袁紹、劉表等一眾大佬不可小覷。在各項歷史大事中,也隔三差五能看到他的身影。袁術集團的起步,說起來能讓漢末許多英雄羨慕得流口水:他的地盤是撿來的。漢末董卓進京后,為了自己權力的進一步膨脹,開始籌劃廢掉漢少帝劉辯,改立其弟劉協。這一舉動立即引起京中大多數人的不滿,這其中尤以袁氏兄弟為首。雖然已經大權在握,董卓還是對袁氏兄弟留了幾分客氣。他先是找哥哥袁紹談話,又把弟弟袁術提為后將軍。可是作為世家子弟,袁氏兄弟二人無一例外對董卓的拉攏“非暴力不合作”,一個逃去了冀州,一個逃去了南陽。哥哥袁紹去了冀州,尚屬寄人籬下,直到后來董卓給了他一個渤海太守,才算合理合法地有了一塊根據地。弟弟袁術就不一樣了,他剛到南陽,就碰上長沙太守孫堅和南陽太守張咨鬧矛盾,孫堅一怒之下就殺了張咨。南陽郡一時無主,孫堅又沒有獨占二郡的威望,便讓袁術撿了個漏,幾乎不費一兵一卒就擁有了原始根據地。這要是讓起家二十多年才得荊州南部四郡落腳的劉備聽到,一定會懷疑人生。袁術的運氣還不止如此。南陽郡是東漢時荊州最北的一個郡,下轄三十七城,戶五十二萬余。這是什么概念呢?按照《后漢書·郡國志》的數據,劉備后來占據的長沙、桂陽、零陵、武陵四郡加起來,也才下轄四十九城。也就是說,單從發展程度看,南陽一郡可以打荊州境內三個。不但地盤夠大、夠富,南陽的地理位置也得天獨厚。諸葛亮曾在“隆中對”中為劉備規劃事業目標,說到最后北上奪取中原的用兵策略時有一句“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這里的“宛”指的就是宛縣,乃是南陽郡的郡治所在。換句話說,袁術在游戲一開始,就相當于完成了諸葛亮“隆中對”的一半。不過從史料來看,袁術并不是什么有大志向的人。得到了南陽這一大塊物阜民豐、戰略位置重要的寶地,他卻既不招兵買馬、擴張地盤,也不好好發展內政,而是整日“奢恣無厭”,過起了驕奢無度的生活。此時的中原大地已經亂成一鍋粥,先是哥哥袁紹聯合一眾軍閥起兵反抗董卓,后來又是曹操南征北戰、擴大地盤。袁術獨自待在南陽,既沒有趁荊州刺史王叡被殺的工夫一統荊州,像自己的哥哥袁紹一樣混成一州之牧;也沒有圖謀北上,只是讓孫堅去打了一次董卓,除了拿回來一枚傳國玉璽,似乎也沒有實質上的領土擴張。占著寶地又不愿動彈,在亂世里當然要挨打。沒在南陽過上幾天安生日子,曹操和袁紹便合兵一處,殺向南陽。袁術自然無力抵擋,逃得飛快,想也不想就放棄了南陽這塊風水寶地,向東逃去了揚州。這時候,袁術又撿了個大漏:揚州刺史陳溫病死了(這是裴松之注引《英雄志》的說法,也有可能是被袁術殺了)。這運氣實在是無話可說,袁術就這樣,又是不費一兵一卒占領了揚州,屯兵九江。九江郡的情況相比于南陽而言就要差上許多。九江郡,差不多相當于如今安徽省長江以北的部分,在東漢時期還屬于經濟不太發達的地區。下轄十四城,戶八萬九千余,不但地理面積比南陽少了一多半,人口更不是一個量級。不過南有長江天險可退守,北有淮河可阻敵,也還算是一個不錯根據地。后來的東吳政權,也是在這一地帶起家,最后與曹魏、蜀漢三分天下的。可惜袁術不是孫氏兄弟,他既沒有那個能力,也沒什么理想。到了九江之后,他依然故我,驕奢淫逸,不修兵事,只靠著兢兢業業的孫堅南征北討、擴展勢力,最終還讓孫堅死在了劉表大將黃祖的箭下。內政不修、軍備不整,還失了大將,袁術卻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境地的危險。大約是長久以來的好運氣導致他產生誤判,袁術真的以為自己是天之驕子。建安二年(197),袁術不顧眾人反對,悍然稱帝。這一舉動迅速耗盡了他的好運氣,在他謀劃稱帝時,接替父親孫堅成為其麾下第一大將的孫策便與之決裂;稱帝之后,原本欲與其聯姻的呂布也迅速割席,將他的使者抓給了曹操。或許連老天爺也要與他作對,建安二年的冬天奇冷無比,一直被袁術放養的軍隊無力御寒,當即反叛。可即便是這樣眾叛親離,袁術還是硬生生撐了一年多。直到建安四年(199),他才徹底待不下去,燒掉了自己的宮室,先是去投奔自己叛逃的老部下,被拒之門外后又想起了自己一直看不順眼的哥哥袁紹。正在打算投奔侄子袁譚的路上,被迎立天子后好不容易穩定住自身局勢的曹操果斷派兵出擊,袁術最終死于逃亡途中。影視劇中窮途末路仍抱著玉璽的袁術。來源/電視劇《三國》截圖在袁術稱帝之前,他基本算得上順風順水。尤其是孫家父子,明明自己有逐鹿天下的實力,卻連續兩代甘居人下,聽任袁術這個幾乎沒打過仗的庸才指揮。就連孫權時期,袁術早已去世,孫權還是娶了他的女兒;袁術兒子袁燿官拜郎中,其女又嫁給了孫權的兒子孫奮,既是孫權的小舅子也是孫權的親家。從開頭我們提到的那份奇怪但不失合理的親緣表也可以看出,袁術能成為三國所有人的爸爸,孫氏兄弟有脫不開的干系。這樣一個平平無奇的袁術,為何如此入孫氏父子的法眼呢?這首先還得從袁術的出身說起。袁術,司空袁逢的兒子,出身東漢赫赫有名的汝南袁氏。對于袁術的家族,我們最熟悉的描述是“四世三公”:高祖父袁安,擔任過司空和司徒;曾叔祖袁敞,曾任司空;祖父袁湯,曾任太尉;父親袁逢,任司空;還有一個叔叔袁隗,擔任過司徒。袁術這位三公父親倒也罷了,史書并沒有記載他有什么功績;叔叔袁隗,卻是久歷官場,于漢靈帝朝就兩任司徒,漢少帝劉辯繼位后,更是官至太傅,與大將軍、外戚何進共錄尚書事,是名正言順的輔政大臣。托這位叔叔的福,袁術、袁紹兩位袁氏后進的官途也一路坦蕩,兄弟二人先后擔任虎賁中郎將,牢牢把控著天子禁軍。在何進死于和宦官的斗爭后,袁隗便成了唯一的輔政大臣,袁氏也成了唯一能在外朝擔起“大漢正統”四字的家族。可惜袁隗并不是一個能拿主意的人,他這兩個被委以重任的侄子也不算雄才大略之輩。在京城被外戚宦官內斗鬧得一團亂時,袁紹提出了將西北軍閥董卓迎進京平抑局面的餿主意,給行將就木的大漢王朝又狠狠添了一把土。可是,囂張如董卓也不敢輕易得罪唯一剩下的輔政袁隗,自然也不敢惹袁隗的左膀右臂袁紹和袁術。先是對袁紹好言相向,又給袁術提官。可惜出身名門、世習詩書的袁家根本看不上這個粗魯的西北軍閥。作為家族里的主心骨,袁紹直接當面將董卓諷刺了一通。不過袁家也根本沒有和董卓拼命、維護大漢正統的決心。袁紹在過了嘴癮之后便連夜跑路;袁術不滿董卓的明升暗降,剝奪自己統領虎賁軍的軍權,也果斷跑路。只有叔叔袁隗無處可逃,在袁紹舉起討伐董卓的大旗后,全族死在了董卓的屠刀下。雖然身為輔政的叔叔死了,但這依然不影響袁氏家族承繼的光環。東漢末年的人們似乎默認了這個邏輯:支持袁氏兄弟,就是支持袁氏;支持袁氏,就是支持大漢。所以,不僅哥哥袁紹在北方討董大軍中如魚得水,南下的弟弟袁術也無人敢惹。再加上當時南方地廣人稀,山越叢集,地方官本就權威不重,又缺乏治世之才。如果說中原大區是游戲里的地獄模式,荊、揚二州對于南下的北方軍閥就是“破解版”。一通沒什么技術含量的打架之下,袁術的這點子三角貓功夫,居然也能勉強鎮住場子。而孫氏父子面臨的情況就大為不同了。孫氏的祖上三代無名,《三國志》盡了最大的努力,也只給他們追了兵圣孫武這個祖先,比給曹操追溯的漢初丞相曹參還遠。不過這個認祖想來也不算冒犯孫武老人家,因為孫氏父子兩代確實都會打仗,而且是天生會打仗。孫堅在年少時,只是做了縣里的一個小吏,正趕上剿滅會稽妖賊有功,入了刺史臧旻的眼,做到了縣丞的職位。接著就遇上黃巾軍大亂,孫堅先是圍剿黃巾軍,又隨司空張溫西討,最后被派來長沙清剿賊寇,這才做上了長沙太守。終其一生,他都沒有在大漢中央擔任過什么要職,其地位也沒有沾上祖先半點光,全靠自己一兵一卒、一戰戰打了出來。從現實來看,孫堅沒有任何大義的旗幟,和占著正統的大漢沾不上半點關系,貿然割據的后果必然是被群起圍攻;情感上,孫堅能走到如今的地位,多少也念著些大漢朝廷的提拔。尤其在受到武陵太守曹寅(不是曹雪芹的父親)的挑撥,悍然殺死朝廷派來的荊州刺史王叡后,孫堅更加需要一張保護網來維護自身的漢臣身份,而不是被天下當做弒殺漢臣的叛逆。當此之時,南逃至南陽的袁術,無疑是孫堅最好的選擇。初平元年(190),袁紹在關東與眾將聚兵討伐董卓,彼時尚在猶豫的冀州牧韓馥便問眾人:“今當助袁氏邪,助董卓邪?”這其實表現的是當時世人的一種潛意識,即“非董即袁”。而孫堅早在隨張溫西征時便看出董卓不可靠,無論從大義還是從個人前途上看,他也只能選擇袁氏。但此時遠在北方的袁紹從距離和關系上都太遠,且眾星捧月,自己就算投去也算不上分量。袁術則匆匆南下,仆從無多且無處落腳,支持他算是雪中送炭。出于種種考量,已經是長沙太守、本也可以割據一郡的孫堅,選擇了投奔袁術,并一直聽從其指揮,直至戰死。事實也確實證明,袁術對孫堅的領導并不怎么有力。孫堅去世之后,其舊部大將并沒有被袁術收編,反而寧愿支持當時年僅十六歲的孫堅長子孫策。但年少的孫策到底羽翼未豐,又與荊州的劉表有殺父之仇,仍需要有人保護,才能積蓄力量,報仇雪恨。審時度勢之下,孫策毫不猶豫地轉向了父親老上司袁術的懷抱。出于對孫堅的舊情和惜才的考量,袁術也傾心接納了孫策。可惜孫策并沒有父親孫堅那么重的漢臣情結,在主動向袁術請纓掃平江南后,便安置好老母,獨自領兵過江,橫掃踞于江南的揚州刺史劉繇所部,之后便屯兵于江南,實際上脫離了袁術的控制。等到袁術稱帝后,連他自己也失去了大漢正統的旗幟,實力已然壯大的孫策自然當機立斷,一腳踢開了這把只是裝點門面的保護傘。到了孫權掌政時,袁術集團已經灰飛煙滅,袁紹集團也在同年兵敗官渡,大勢已去。傳說中顯赫一時的袁氏家族,真正成了“冢中枯骨”。不過,袁術確實不算虧待孫氏一族,孫權也無必要對其孤兒寡母趕盡殺絕。況且袁氏雖亡,其在世家中的影響力仍不可小覷。善待袁氏后人,也算孫權對北方士族發出的一個善意信號。孫權這位袁夫人一直活到了孫權執政末期,史書記載“有節行而無子”,孫權多次想讓她撫育一位養子,也都沒有存活,可見還算受寵。除了晚年時常受到潘皇后的譖害外,日子也算平靜無波。她的侄女、弟弟袁燿之女所嫁的皇子孫奮,非嫡非長,也沒有卷入奪嫡紛爭,對孫吳政權來說并沒有那么重要。只是在孫權死后,由于數代天子皆年幼,他才被反復抬出來議立新君,但也都未成功。直至建衡二年(270年),他又一次被卷入迎立風波,被暴虐的孫皓屠戮全族。至此之后,袁術一族徹底消失在了史冊中。[1](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5.03.[2](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7.[3]王越.漢末袁術集團研究[D].山東大學,2017.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