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米爾頓·弗里德曼:一位實證經濟學家
userphoto

2022.08.06 黑龍江

關注

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圖源網絡

在弗里德曼等人推崇的價格理論當中,占據核心地位的依然是被人們認為已經過時的馬歇爾的局部均衡理論,即考察某一個局部市場上,相對價格的決定,以及價格變化對其他變量造成的影響。

受一位朋友的邀請,要講一門經濟思想史的課程,所以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閱讀文獻積極備課。7月31日那天,正準備到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部分,發現原來這一天正好是他的110周年誕辰。頓感作為一名經濟學的學習和研究者,很有責任在這個特殊的日子給這位在經濟學界有著重要地位的人寫一篇文章,介紹一下他的生平和學術思想。
考慮到關于弗老的生平,他和他妻子的共同自傳《兩個幸運的人》里面已經有了詳細、生動而權威的介紹,所以本文在這部分用的筆墨并不多,更多的會來介紹他的學術思想。
一個簡要的生平介紹
1912年,弗里德曼出生于紐約布魯克林一個工人階級家庭,其父母都是來自奧匈帝國的猶太移民。在高中時,他的父親去世,隨后他們一家就一起搬遷到了新澤西州的羅威市。
16歲那年,弗里德曼從高中畢業,隨后他進入本州的羅格斯大學學習。起初,他對數學很感興趣。由于當時可以憑借數學找到的唯一工作是精算師,所以精算師就成了其目標的職業。但不幸的是,大學的學習讓他認識到,他在數學這個興趣上似乎并沒有足夠的天賦,所以他就果斷放棄了原本的職業規劃。幸運的是,在羅格斯大學求學期間,他遇到了阿瑟·伯恩斯(Arthur Burns,他后來曾經擔任過美聯儲主席,同時也是格林斯潘的學術恩師)和霍默·瓊斯(Homer Jones,他后來曾擔任圣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的副總裁)兩位貴人。伯恩斯向他推薦了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而芝加哥大學出身的瓊斯則向他介紹了奈特等芝加哥學人的觀點。這些都為弗里德曼后來轉行經濟學打下了基礎。
從羅格斯大學畢業后,弗里德曼進入芝加哥大學求學。在這里,他不僅聆聽了維納、奈特等當時最頂尖經濟學家的授課,更重要是成功收獲了愛情。在經濟學課上,維納為了點名方便而把學生名單按照字母排列,這讓弗里德曼和一位名叫羅斯(Rose Director)的女生坐到了一起。而這一個偶然,就讓這一對有心人一起走過了大半個世紀。
從芝加哥大學獲得碩士后,弗里德曼在一個政府研究計劃中工作了一段時間——這個研究完全是羅斯福新政的產物,目的僅僅是為了創造就業,自然也沒有什么趣味。所以不久之后,弗里德曼就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繼續求學。求學的同時,他為了謀生,曾經輾轉于多個學校和科研機構。期間,他曾在威斯康辛大學遭遇了校園政治,曾在美國財政部研究過稅收,也曾跟隨庫茲涅茨參與過武器的設計。直到1946年,他從哥倫比亞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并獲得了芝加哥大學的教職,一切才穩定下來。
在隨后的三十年中,弗里德曼一直任教于芝加哥大學,潛心教學研究,獲得了很多學術成果。這些成果讓其在學界獲得了崇高的聲望,并因此獲得了197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而在那一年,他也從芝加哥大學退休。
在退休之后,弗里德曼更加積極地參與公共輿論。1980年,他主持并錄制了名為《自由選擇》的電視節目,后來又出版了同名的著作,并以此確立了作為自由主義旗手的身份。與此同時,他還周游列國,積極推廣自己的經濟思想。期間,他曾為智利的皮諾切特政府出謀劃策,也曾在中國開堂授課。
2006年11月16日,弗里德曼在舊金山家中因心臟病發引致衰竭逝世。
弗里德曼和羅斯一共育有一兒一女。其中,兒子大衛·弗里德曼(David Friedman)也是重要的經濟學者。而大衛的兒子帕特里·弗里德曼(Patri Friedman)則是一名著名的無政府主義活動家,同時也是“海洋家園研究所”的主要發起人。
實證經濟學的方法論
在學術界,弗里德曼主要是以其在宏觀經濟學領域的成就著稱的,以至于大多數經濟思想史的書籍在介紹他的成就時,列出的幾乎都是他在宏觀領域上的成就。但事實上,如果我們對弗里德曼的著作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就會知道在弗里德曼那些宏觀經濟理論的背后,其實有著兩樣更為基礎性的東西——實證經濟學的方法論和價格理論。
在弗里德曼步入學界的時代,正好是經濟學高歌猛進的時代。“新古典經濟學”的興起讓經濟學徹底擺脫了哲學和倫理學附庸的地位,成為了一門有獨立研究問題、獨立研究方法的新學科。而隨之而來的“凱恩斯革命”,更是讓人們看到了利用經濟學理論干預經濟、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在那個時代,主流經濟學重要的主題有兩個:一是從理論上構建其精密的、統一的系統。在構建這個系統的過程中,經濟學家門開始大量使用數學,從微積分到拓撲,再到最優規劃,在短短幾十年內,就讓經濟學論文在閱讀的難度上有了比肩物理學的能力。二是在實踐上更多地介入政策制定。尤其是在“二戰”結束后,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以顧問的身份進入政府,指導官員們應該如何制定政策。在經濟學的指導之下,諸如“補償性財政政策”、“補償性貨幣政策”、“增長性赤字財政政策”等一系列新的經濟政策開始出現在各國政府的發展計劃當中。
與此同時,在美國的經濟學界則興起了一股反對主流經濟學的運動。曾在弗里德曼母校芝加哥大學任教的凡勃倫,以及開創所謂“威斯康辛傳統”的康芒斯,就舉起了制度主義的大旗,質疑主流經濟學中采用的邊際分析法,主張經濟學研究應該更多考慮心理、法律層面上的限制,以保證其前提假設必須是真實的。
在這個時期,制度主義者們搜集了很多例子來說明主流經濟學的荒謬。比如,當時有學者通過問卷對企業定價的方式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結果表明在現實中,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在采用成本加成定價,其商品的價格都是在成本的基礎上簡單加上一個比例,而所謂的“邊際定價法”、“企業的利潤最大化行為”,在現實中都是不存在的。制度主義的學者認為,既然這些前提都不存在,那么以這些前提為出發點的主流經濟學就是錯誤的。
上述各種思潮的交織,讓“經濟學應該如何做”成了一個問題。在1953年發表的名篇——《實證經濟學方法論》當中,弗里德曼系統地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回答。
在這篇雄文的一開始,弗里德曼就開宗明義地表示,自己認同約翰·內維爾·凱恩斯(John Neville Keynes,也就是《通論》作者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父親)的觀點,認為經濟學應該是一門“實證的”(positive)科學。所謂的“實證”,是區別于“規范”(normative)而言的,它所關心的是世界究竟是如何運作的,而“規范”所關注的則是世界應該是怎么運作的。在弗里德曼看來,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其性質當然應該是實證的,作為分析現實問題的發動機,其任務應該是向人們展示經濟系統究竟如何運作。
弗里德曼不無辛辣地諷刺了現實世界的眾多“專家”。這些“專家”觀點各異,并且都認為自己沒有偏見,在幾乎所有的政策問題上,他們都很難形成共識。在弗里德曼看來,造成這種分歧的關鍵就是因為這些“專家”都只是習慣于從“規范”的角度來分析問題,拒絕對自己所依據的理論進行實證的檢驗。一旦看到實證的證據與自己的理論不符,他們會更加習慣地質疑實證結論,而不是反思自己的理論。
很顯然,弗里德曼認為,這既不是做學問,也不是提政策建議所應該有的態度。在他看來,“規范”的判斷都應該建立在“實證”的基礎之上,先要搞明白每一種政策可能會產生怎樣的后果,然后才能對政策進行選擇。否則,即使有些政策看起來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它們的執行后果也會非常糟糕。
弗里德曼舉了著名的“最低工資政策”為例。從“規范”的角度看,讓工人擁有更高的收入當然是更加符合公平和正義的理念的,但在現實中,這個政策卻經常達不到其設計的政策目標,還會導致更多的失業,讓工人的福利狀況變得更差。
在闡明了以上立場之后,弗里德曼進一步對理論的實質進行了討論。在他看來,所謂理論,本質上就是“一種被設計用于促進系統和有組織的推理方法的語言”。作為語言,理論本身是沒有任何實質內容的,它只要符合形式邏輯就是“正確”的——或者說,用更科學化的語言說,是有“內部一致性”的。不過,在現實當中,一個“正確”的理論未必是有價值的。

比如,我們可以構建一套理論體系,在這個體系中1+1=3,從“內部一致性”的角度看,它或許是可以保證的,但它卻很難在現實中被應用,因此其并沒有“外部一致性”,也不存在實用價值。在弗里德曼后來的很多作品中,對只重“內部一致性”,不顧“外部一致性”的理論都進行了批判。例如在《奧斯卡·蘭格有關價格靈活性與就業的論述》一文中,他就批評了蘭格只顧模型之美而忽略了對理論的檢驗,從而讓其理論淪為了數學的奴仆。
一個理論如果要有實用的價值,它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要能夠根據理論進行預測;二是這些預測要可以被檢驗。
關于第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所謂“預測”未必一定是針對未來沒有發生的事件的,而是指它可以從邏輯上去判斷發生在前提之后的事情。例如,歷史學家基于一個時間點的社會經濟狀況來推斷此后發生農民起義的概率,其實就是某種意義上的“預測”。
而關于第二點,盡管看似簡單,但在現實中卻經常被人們所忽略。在很多時候,人們會沉迷于一些所謂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比如,前幾年曾經有過一場關于地鐵車票調價是否有助于緩解地鐵擁擠的辯論。在這場辯論中,就有一位“專家”說,只要調價幅度足夠,地鐵的擁擠就能夠得到有效緩解。但其實只要對這個論斷進行一下分析,就會發現,這個理論其實是大有問題的,而其要點就在“足夠”兩個字上。如果地鐵的擁擠真的緩解了,那么他的理論當然就正確了;但如果地鐵擁擠沒有緩解,那就是說明漲價的幅度還不夠——總之是橫豎都對。類似這樣的理論,其解釋力看起來很強,但在弗里德曼的觀點下,卻是沒有價值的。
如果一個理論和觀察到的經驗事實是一致的,那么這個理論就得到了證實;反之,如果它和觀察到的事實相悖,那么它就是被證偽了。這里我們有必要強調一點,弗里德曼并不認為,一個理論可以用證實或者證偽來說明理論本身的正確性。
關于證實不能說明理論的正確這一點,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在現實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看似可以預測現實,但卻荒謬的理論。比如,“公雞叫導致了天亮”,從經驗上看,這個理論是和現實是一致的,但它本身顯然是不正確的。
關于證偽也不能說明理論錯誤,熟悉了波普爾證偽主義學說的朋友們或許會有一點不解。為了闡明這一點,弗里德曼舉了自由落體運動公式為例來說明。我們知道,如果g代表重力加速度常數,那么在沒有空氣阻力的條件下,一個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在t時間段內經過的路程S可以用公式S=(1/2)gt2來表示。如果我們用一個鐵球來檢驗,那么這個公式顯然可以得到驗證;但如果我們用一根鵝毛來對此檢驗,那么得到的觀察就會和這個公式矛盾。但我們能不能就此說,萬有引力公式錯了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事實上,鵝毛的運動軌跡和公式不符,是由于空氣阻力相對于其本身受到的重力而言太大了,這和自由落體運動公式中沒有空氣阻力的假設不一致。換言之,這并不是理論本身錯了,而是正確的理論被用在了錯誤的地方。
對于經濟學家而言,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在經濟學中,存在著很多對立的理論。例如,古典經濟學認為,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只會影響價格水平,不會影響產出;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則認為,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不僅會影響價格水平,也會對產出有影響。這兩套理論顯然是對立的,那么究竟哪一個對呢?按照弗里德曼的觀點,其實這兩者無所謂對錯,因為它們的前提假設是不同的。古典經濟學強調市場運作良好,價格、工資等變量都可以自動調節,這時經濟總是處于充分就業,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當然不會對產出有實質影響。而凱恩斯主義則強調工資剛性等因素會導致市場調節的失效,在這種狀況下,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就可以幫助經濟走出低谷,有效促進產出的增加。
值得重視的是,在弗里德曼的方法論中,有一個備受爭議的觀點,那就是理論的假設未必是要是真實的。在他看來,“如果一個假設能夠通過極為有限的資料進行大量的'闡述’以抽出共同而關鍵的因素,并能保證在這些有限的資料的基礎上做出合理的預測,那么這個假設就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如此,他甚至說,“一種理論的重要性與它的假設的現實性之間幾乎呈現出相反的關系。人們會發現真正重要的有意義的假說,其假設往往是對現實很不精確的描述。一般來說,理論越重要,其假設越不現實。關鍵不在于是否把假設描述為是現實的,因為它們從來就不是現實的,而在于理論是否做出精確的預測。”很明顯,作為堅定的馬歇爾學說的信奉者,弗里德曼的這一觀點是針對那些以前提假設不成立為由來反對邊際分析法的制度主義者提出的,而這個觀點,也是在學界受到質疑最多的。
其實,如果我們回到弗里德曼看待理論價值的立場,這個觀點并不難理解。正如我們看到的,在理論自身邏輯自洽的前提下,弗里德曼評價其價值的標準就是它能否在與假設相符的條件下有很好的預測表現,在這個意義上,那些依賴的假設更為精簡的理論通常是表現更好的。如果我們對統計學有所了解,就會知道當我們用統計模型去進行預測時,模型的參數多并不是好事——因為這類模型會造成過度擬合,它們在解釋訓練樣本的時候會表現很好。但由于參數過多,這些模型就只能局限于對特殊的現象,進行預測的能力則很弱。相反,那些參數更少的模型,盡管看似很抽象,但通常會表現出極強的預測能力。對于這個現象,統計學家大師喬治·博克斯(George E.P. Box)有過一個很好的概括:“雖然所有的模型都是錯的,但有些是有用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概括其實是對弗里德曼那個奇怪觀點的一個最好注釋。
價格理論
在經濟理論方面,弗里德曼的造詣首先是在價格理論上——事實上,在他的那本影響了幾代經濟學人的《價格理論》教科書中,他就坦言,自己去講授和研究貨幣理論,只是源于一個意外的教學安排變動。而從他的貨幣理論當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很多價格理論的影子,因此要全面理解弗里德曼的經濟思想,就必須首先對他的價格理論有所了解。
這里我們有必要先對價格理論做一下介紹。在很多人看來,這個名詞只不過是以弗里德曼、斯蒂格勒為代表的一眾芝加哥學人對微觀經濟學的一種稱呼。從某種意義上看,這個理解是對的,因為在內容上,兩者的重合度是很高的。不過,從思維和研究方法上看,這兩者其實還是存在著很大差異的。

只要我們略微翻一翻現在的微觀經濟學教科書,尤其是研究生層級的教科書,就會發現現在的微觀經濟學一方面正變得越來越數學化,另一方面,在一般均衡理念的引導下,整個學科的內容正變得越來越一體化。以馬斯克萊爾、溫斯頓和格林的《微觀經濟理論》,也就是經濟學界慣稱的MWG為例,這本書從一開始就用數學化的語言對消費者選擇理論、廠商理論,以及市場競爭理論進行了公理化的構建。這些分散的理論被統一到了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到此為止,人們在理論上已經可以描述任何一個經濟變量的變化對所有其他經濟變量的影響,從而掌握整個經濟世界的真理。很顯然,對于追求理論美感的經濟學家而言,這套理論是極具吸引力的。但如前所述,在弗里德曼看來,這樣的理論價值恰恰是不高的,因為它們過于復雜,從預測的角度看,它不僅不可靠,而且是非常不經濟的。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弗里德曼等人推崇的價格理論當中,占據核心地位的依然是被人們認為已經過時的馬歇爾的局部均衡理論,即考察某一個局部市場上,相對價格的決定,以及價格變化對其他變量造成的影響。在弗里德曼看來,局部均衡理論雖然看似簡陋,但如果應用得當,就可以很好地扮演起研究現實問題的發動機的角色。
在馬歇爾的理論體系中,事實上是存在著很多不明確,甚至矛盾之處的。所以作為馬歇爾的“忠實粉絲”,弗里德曼在價格理論方面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為這位新古典經濟學的開山祖師的理論進行注釋和修補。而在這些工作當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其深邃的思考。
以弗里德曼的名篇《馬歇爾的需求曲線》為例,顧名思義,這篇文章是對馬歇爾最重要的理論貢獻——需求曲線進行解釋。所謂需求曲線,就是價格和商品需求量之間的關系。經濟學的教科書告訴我們,在給定其他條件不變時,商品的需求量將與價格呈反向關系。這個關系,好像很直觀,沒有任何難以理解之處。但弗里德曼偏偏就在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上發了問:給定其他條件不變,那么什么才是“其他條件”?是名義收入,實際收入,還是其他商品的價格?

很顯然,如果“其他條件”中包含的內容過多,那么這個理論就會退化到非常無聊。為了說明這點,弗里德曼舉了一個例子:假如所謂的“其他條件”包含的是真實收入、其他產品的價格以及購買量,那么對于所有的商品而言,其需求曲線的樣子都會是同樣的,曲線上的每一點價格彈性都會是1,也就是說每1%的價格變化,總是會引起1%的需求量變動。容易看到,在這種情況下,需求曲線將沒有任何對于現實世界的解釋力。從這個意義上講,要讓需求曲線成為一個有現實應用價值的工具,就必須對需要固定的“其他條件”作出限制。
在馬歇爾的理論中,有兩樣“其他條件”是最重要的:一是收入,二是其他商品。
先說收入。在弗里德曼看來,馬歇爾所指的收入不變應該是指實際收入不變,從而讓貨幣有同樣的購買力。我們知道,如果一樣商品漲價了,那么它引發的效應有兩個:一是它相對于其他商品變貴了,其相對價格上漲了;二是它讓我們的實際收入下降了,因為以原來的收入不再可能買得起和原來同樣數量的商品。對于價格理論而言,相對價格的影響是更為關鍵的,因而在分析問題時,后一種效應就需要被控制住。
再看其他商品。顯而易見,在對某一種商品的價格和需求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并不是所有其他商品都需要關注的,究竟排除哪些商品,考慮哪些商品,要根據研究的需要而定。比如如果我們關注的是作為水果的蘋果,那么可能需要納入考慮的商品就主要是其他水果。尤其是那些口感上和蘋果有相似之處的水果,例如梨子。而如果我們關注的是作為蘋果汁原料的蘋果,那么需要納入考慮的就應該是那些經常被用來制作果汁的水果,例如橙子、葡萄,此外可能還需要考慮其他飲料的價格走勢。問題不同,要考慮的“其他商品”就不同。所以,弗里德曼就特別指出,其實這個挑選“其他商品”的過程,就是一個界定問題范圍的過程。很顯然,這樣的視角,是很好地體現出了實證經濟學的方法論——究竟選什么假設前提,主要還是看它能帶來的預測能力。
在對馬歇爾的需求理論進行了完善之后,弗里德曼就用這把簡單而輕巧的“利劍”對諸多現實問題進行了分析。住房管制、最低工資、教育券??一個個紛繁復雜的現實問題,在經過弗里德曼的抽絲剝繭之后,總能用一套十分簡單的工具分析得清清楚楚。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弗里德曼推崇局部均衡的簡約,但他從不因此而在自己分析問題時把目光鎖死在一個局部的市場上。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對消費稅和收入稅的分析。
在大多數微觀經濟學教科書中,都會有一道題,讓讀者論證,在征收同樣額度的稅收時,采用收入稅總能比采用消費稅好,因為這可以讓經濟中的消費者福利水平更高。其直覺也很簡單:單純的收入稅并不會導致各種商品之間的相對價格扭曲,而消費稅會,因此前者對人們最優選擇的干預是更少的。這個結論似乎已經成了學界的一個教條——我當年在考研究生時,就曾經背誦過這個結論和推論過程。
但對于這個“常識”,弗里德曼卻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的切入很直觀,收入稅的征收會讓人們買所有東西都有更多的限制,而消費稅則只會對某些商品產生限制。作為一個強烈主張自由選擇的人,他很懷疑一個更高的福利后果會產生在一個限制更多的環境下。在提出這個質疑后,他進一步抽絲剝繭地做了分析:對商品的征稅,當然會影響消費者選擇,但與此同時也會影響企業的生產,因此要考慮所謂的福利后果,就必須把企業也納入分析。

在現實中,很多企業是具有市場力量的,他們能通過這種力量來向用戶收取更高的價格,這時消費者的福利就會受損。在弗里德曼看來,在消費稅的設計過程中,如果可以針對這些企業生產的商品來收取更高的稅,就可以把扭曲的相對價格糾正回競爭水平。這個時候,它所能產生的福利后果也就可以比對應的收入稅更高。

可以看到,在這個問題的分析中,弗里德曼其實是用到了多個市場一般均衡的思想,這似乎偏離了他信奉的馬歇爾主義。從某種意義上說,確實如此。但如果從針對問題務實選取研究工具這點上,這個例子恰恰說明他得到了馬歇爾思想的精髓。


貨幣主義的理論
在凱恩斯主義興起之后,關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討論就開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凱恩斯主義看來,財政政策的作用是明顯要比貨幣政策重要的。根據凱恩斯主義理論,決定人們貨幣需求量的主要是他們的流動性偏好,也就是對交易、預防和投機性的需求。在這三種需求中,投機性需求是最重要的,而這種需求的影響因素僅僅是利率。只要這個利率低于所謂的資本邊際效率(具體解釋這個概念比較復雜,但大致上可以將其理解為平均的資本回報率),那么當人們擁有了更多的貨幣時,就會用其來進行投資。此時,通過貨幣的增發就可以促進投資的上升,從而產生更多的產出。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在一定條件下,政府可以通過增發貨幣來刺激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資本的充裕,資本的邊際效率是不斷下降的,而貨幣的利率是有下限的。如果等到貨幣利率已經降無可降,就會陷入所謂的“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這時通過持續增發貨幣來刺激經濟的做法就會失效。而在這種情況下,財政政策的優勢就體現了出來。正是基于以上認識,所以在“二戰”結束后,歐美各國拉動經濟的政策就主要是財政政策——因為在經濟恢復后,資本的邊際效率已經很低,按照凱恩斯主義的觀點,“流動性陷阱”已經顯現,此時只有財政政策才能維持持久繁榮。
弗里德曼并不同意這個觀點。在他看來,相比于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才是更重要的。當然,作為一個實證經濟學的倡導者,他并不急于對這個政策觀點進行表露,而是嘗試著先構建一套可以經得住檢驗的理論。
在他看來,貨幣本身也是一種商品,既然是一種商品,那么人們對它的需求就是由收入、價格水平、與其相關的其他商品,以及個人的偏好所決定的。
先說收入。由于貨幣經常被用于進行儲藏或投資,其用途顯然是跨期的,因而決定這種商品需求的顯然不應該是某個特定時期的收入,而是長期收入的一個平均值——弗里德曼把它稱為“持久收入”(permanent income),并用它順便發展出了一套關于消費問題的持久收入假說,由于這個問題和此處的討論關聯不太大,因此先暫時略過。
再說其他商品。在凱恩斯主義的學說中,認為可以與貨幣密切相關的東西只有債券等少數幾種,而在弗里德曼看來,可以與貨幣密切相關的東西卻很多,例如股票、大宗商品等,都是可能的替代品。因而可能對貨幣需求產生影響的,就不僅僅是一個利率,而是很多個收益率。
還有價格水平。這一點的影響是顯然的,當價格水平越高時,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就越大。
如果把這些因素做一個社會層面的加總,就可以歸納出,影響社會層面貨幣需求量的因素應該包括持久的國民收入、價格水平及其走勢,以及各種資產的收益率。在弗里德曼看來,所有的這些因素在一定時期內都是相對穩定的,因此在某一個時期內,社會上的貨幣需求也會是一個穩定量。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弗里德曼并不否認某些資產的收益會在短期出現比較大的波動,但由于考慮的資產足夠多,所以將它們的影響綜合在一起,多半不會影響貨幣的需求。當然,作為一個實證經濟學研究者,弗里德曼專門對這個判斷進行了檢驗,結果當然是證實的。
既然貨幣需求是穩定的,那么如果貨幣的供給突然有一個增加,會產生什么影響呢?弗里德曼的回答是,出于獲利的需要,人們會將超出需求的那部分貨幣供給配置到資產當中去,而在配置的過程中,他們顯然會首先挑選那些效率最好、回報率最高的產業。這樣一來,效率最高的產業就得到了更多的資金,就可以更好地成長,整個經濟也就實現了增長。基于這個結論,弗里德曼得出了完全不同于凱恩斯主義的結論:作為短期刺激工具,貨幣政策的作用并不會比財政政策差。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個判斷,弗里德曼和合作者施瓦茨一起寫了《美國貨幣史》一書。在書中,他們對“大蕭條”的成因進行了重新的探索。在凱恩斯主義者看來,“大蕭條”的發生,很大原因就是當時的經濟已經進入了“流動性陷阱”,因此貨幣政策變得不再有效了。而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則用大量的證據反駁了這個觀點,指出“大蕭條”之所以會如此嚴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中央銀行的決策失誤,不僅沒有保持貨幣供給的擴張,反而收縮了貨幣供給。在當時這個凱恩斯主義盛行的時代,這樣一個結論的確是十分震撼的。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弗里德曼認為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在短期能對經濟起到刺激的作用,但他并不認為這種作用在長期是有效的。當時,凱恩斯主義者們發現了所謂的“菲利普斯曲線”,即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的反向關系。從這個理論出發,他們認為只要能夠通過財政和貨幣的擴張,就可以讓經濟持續保持高增長、低失業的繁榮狀態,而代價只不過是一些通貨膨脹。

但在弗里德曼看來,這顯然是沒有考慮到預期的作用。以貨幣政策為例,在短期,貨幣的增發將會讓名義工資增加,這會讓工人們錯誤地認為工作更劃算了,從而刺激他們的勞動力供給。而與此同時,貨幣的增加也會降低市場利率,從而讓企業擴大投資、增加產量、增加勞動力雇傭。在這種狀況下,整個經濟的產出就會更高。但這種效應當然是短暫的,當人們調整了預期,發現這一切只不過是增發的貨幣帶來的幻覺時,貨幣帶來的繁榮就結束了,除了價格水平上升了外,一切又回到了過去。
在很長時間內,由于凱恩斯的相機決策政策在維持繁榮上進行得非常成功,所以弗里德曼的觀點并沒有得到重視。直到上世紀60年代末,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持續的“滯漲”,弗里德曼的觀點才被人們記起。此后,雖然宏觀經濟理論有了很多發展,但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學說都一直被視為是足以和凱恩斯學說比肩的一種理論。甚至像羅伯特·盧卡斯這樣后來叱咤經濟學界的學者,在提出自己的理性預期假說時,也要小心地把自己的理論用弗里德曼的觀點包裝一下。
結語
距離弗里德曼逝世到現在,已經過去了近十六個年頭。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睿智、雄辯的矮個子小老頭形象似乎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一些學習了更時髦的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弗里德曼留給世界的遺產恐怕只剩下他晚年的小冊子《自由選擇》,而其經濟理論則已經過時了。對于這種觀點,我并不贊同。
事實上,無論是弗里德曼的實證方法論,還是其思維的方式,都十分值得我們學習。尤其是面對理論經濟學中越來越嚴重的數學化,在應用經濟學上規范主義傾向的甚囂塵上,弗里德曼的作品恐怕依然是一劑最好的“解毒劑”。

觀察家 · 書評

——公眾號【經觀書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金融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的締造者:1976年諾獎得主-弗里德曼
西方經濟學發展史上的六次“革命”
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
當代西方經濟學主要流派
經濟學成為一門科學意味著什么
幸運的經濟學家與不幸的……經濟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饶县| 敦煌市| 周至县| 南康市| 安平县| 娱乐| 保靖县| 安徽省| 洪泽县| 河源市| 鲜城| 故城县| 宝坻区| 金寨县| 丰顺县| 临潭县| 大城县| 遂昌县| 辉南县| 鹰潭市| 双鸭山市| 乌兰浩特市| 石台县| 嘉荫县| 旌德县| 太仆寺旗| 尤溪县| 沁源县| 漳浦县| 滦平县| 垣曲县| 仁布县| 隆子县| 资阳市| 犍为县| 兴宁市| 普陀区| 会宁县| 财经| 哈密市| 铜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