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opher Soto/文
牙黙/編譯
Ent/編輯
是什么決定了人們的行為?很多人直覺上都傾向于將人的行為歸因于人格特質,即那些在不同時間、不同情境下都相對穩定一致的,特有的思維、感知和行為模式。
上世紀60年代以來,科學界對這種歸因傾向一直有著激烈的爭論,一部分心理學家認為,決定行為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人格特質,而是情境。一些心理學家甚至提出,人格特質是人們根據想象虛構出來的概念,客觀上并不存在。
然而,近二十年來,數量龐大且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人格特質不但客觀存在,而且人們對一個人人格的描述是能夠準確預判那個人的實際行為的。
要想看出人格特質對行為的影響,最簡單的辦法是在各種不同情境下反復觀察一個人。在某一個特定情境中,人的行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除了人格和情境,還包括那個人當下的想法、感覺和目的等其他因素;但如果在很多不同情境下觀察一個人,人格對行為的影響就很難被忽視。例如,有些人雖然偶爾會遲到,但你知道他們大部分時候是準時的,而另一些人的遲到卻是習慣性的。
我們也已經清楚哪些人格特質在普遍情況下能最有效地解釋行為。全世界的語言中,描述人格的詞語成千上萬,但其中絕大部分可以用五個基本的維度來概 括,每個維度有兩極,這就是“大五人格”:
外向性(開朗的、果斷的、精力充沛的/安靜的、有保留的);
和悅性(有同情心的、有禮貌的、容易相信他人的/冷 淡的、好爭吵的);
公正性(有組織的、勤勉的、負責的/無組織的、不專心的);
情緒性(易焦慮的、憂傷的、喜怒無常的/冷靜的、情緒修復力強的);
開放性 (求知欲強的、有藝術才能的、有想象力的/對藝術、美和抽象概念不感興趣的)。
圖片來源:www.slideshare.net
人格特質雖然是相對穩定的,但它們能夠,也常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改變。而且,這些改變通常是積極的。很多研究(包括我自己的一些研究)都顯示,隨著年齡增長,大部分成年人都會變得更加和悅、認真,情感修復力也更強,雖然這些改變通常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來完成。短時間內突發、劇烈的人格改變是極其少見的。
人格特質的持續性以及對行為的作用使它們能夠影響人們的人生軌跡。科學構建而有效的人格測驗(例如最近由奧利弗·約翰和我設計的人格測驗)得出的“大五人格”特質,能夠對一個人的學習成績,工作業績,家庭、友誼和親密關系,生活滿意度和情感健康狀況,身體健康和壽命等等方面進行預測。當然,沒有哪個方面是完全由人格決定的,它們都受具體的人生情境影響。但人格特質無疑對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也能解釋為什么兩個境遇相似的人最終會走向不同的道路。